【点赞医者】潘晓鹏:解胸闷胸痛谜题 守基层医道初心

健康   2024-12-13 00:00   福建  


作为南安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潘晓鹏似乎生下来就有从医的使命。20多年来,他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骨与关节损伤,遵循着榜样的指引,一心赴救,谦逊地做一个好医生。


名医简介


潘晓鹏

南安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常务委员。擅于开展骨与关节的微创手术治疗及传统修复手法治疗,开展小针刀治疗颈椎腰腿痛,荣获2020年优秀援疆专家称号。

一、家族医爱滋养,

中西医道逐梦行

在中国医学领域,有一位被誉为 “克癌圣斗士” 且身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的著名中医潘明继,是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人。自上世纪中叶起,潘明继后代中的20多位医务工作者,每年正月初二都会雷打不动地回到湖内村老家开展义诊活动。这一善举如潺潺溪流,润泽着一方土地,绵延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潘晓鹏就降生于潘氏家族这片充满大爱的土壤之中。自幼年起,潘晓鹏便深受堂叔公潘明继的深刻影响与殷切鼓励。1994年,他凭借自身努力成功考入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大学就读期间,他怀着崇敬之心前去拜访潘老先生。彼时,潘老先生那饱含智慧与深情的话语,如同一颗颗珍贵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心田,令其受益终身。

“病人乃是医生最为卓越的老师。” 潘老先生在深入剖析潘晓鹏性格后,指出其性格偏向内向,不善交际,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唯有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着想,方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大学期间,潘晓鹏主攻中医骨伤专业。在旁人眼中,中医知识晦涩难懂,仿若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然而,在潘晓鹏看来,中医知识恰似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与精妙的方法论,每一次深入探究都仿若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令他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1999年,潘晓鹏顺利毕业,随后踏入南安市中医院,开启了他的医学职业生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他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不断进修西医的微创手术技术,巧妙地将中西医结合疗法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为众多患者带去了康复的希望之光。

二、廿四载医路,

中西医共铸骨伤康复传奇

在南安市中医院骨伤科,潘晓鹏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之法治疗骨与关节损伤,且借助小针刀疗法,为诸多饱受颈椎腰腿痛、肩周炎等病痛折磨的患者缓解了症状。历经24载临床磨砺,潘晓鹏悉心钻研了各类中医流派的理论。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潘晓鹏能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以最优方案为患者诊疗。

秉持 “能保守治疗则尽量避免手术” 的理念,潘晓鹏一心为患者考量,此做法一则可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二则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曾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病情严重至坐卧难安,其他医院医生都建议手术治疗,而他却另辟蹊径,采用中药疗法,最终成功治愈患者。他由衷感慨:“中医中药之疗效堪称神奇,中医依据个体体质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故而能够收获最佳疗效。”

三、赴疆援医展风采,

仁术慈心暖边疆

2020年,潘晓鹏接到援疆的使命召唤,彼时他的孩子尚在幼年,然而他毅然决然地将这份牵挂深埋心底,踏上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征程。他感慨道:“这是极为难得且毕生难忘的经历,意义非凡,新疆自此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在新疆医大附属昌吉分院出任疼痛康复科主任期间,潘晓鹏倾囊相授,将传统正骨手法与小针刀技术悉心传授给当地医生。同时,他也积极汲取当地的消融射频技术,该技术在治疗顽固性疼痛方面成效显著。此外,他不辞辛劳地前往牧民家中开展义诊活动,入户赠送药品,举办健康讲座,还将简易的中医正骨手法耐心地教给牧民,为改善当地民众的健康状况不遗余力。

(潘晓鹏援疆时在牧民家义诊)

2021年4月,新疆医大附属昌吉分院疼痛康复科收治了一位处于卒中后康复期的老爷爷。老爷爷年事已高,因患病而情绪低落,多次与家人发生争执,康复进展也不尽人意。潘晓鹏得知情况后,主动与老爷爷唠家常,只要有空便到病房探望,耐心地疏通他的心理障碍。他说:“哪怕只是多陪他聊几句,都能让他心情舒畅些。” 潘晓鹏深知,医生治的是病,医的是“心”,要想对症下药,治病还要治“心”。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老爷爷很快康复出院。

潘晓鹏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奔赴新疆,又带着对新疆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牵挂归来。援疆之旅圆满结束时,他荣获优秀援疆专家称号,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无私奉献与精湛医术的高度赞誉。

四、解胸闷胸痛谜题,

守基层医道初心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长期遭受胸闷、胸痛的困扰,且症状持续不退,然而通过常规的X片检查却难以明确病因。这类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往往因关节退化、长期劳作导致身体劳累不堪,进而引发肌肉萎缩等一系列问题。潘晓鹏凭借其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敏锐地判断这些患者大多是胸椎小关节紊乱所致。针对这一病症,他巧妙运用正骨手法以及专门的修复手法为患者进行治疗。

对于一名医生而言,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无疑是对其最大的褒奖与肯定。潘晓鹏的患者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同村的老乡,其中不乏在外省经商之人。即便他们远在他乡,一旦遭遇意外骨折等伤病,也会毫不犹豫地专程搭乘飞机赶回,指名道姓地寻求潘晓鹏的医治。潘晓鹏深知这份信任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期望,他常常自我鞭策:“他们如此信任我,我更应竭尽全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在他看来,医生唯有凭借良好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技,方能留住患者。尤其是在基层医院,面临着诸多客观挑战与限制,若不能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便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价值与成就感。

潘晓鹏常引用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这句话来自我警醒。他认为,若医生能够摒弃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干扰,真正将患者的病痛视为己出,而非敷衍塞责、做做表面文章,就必定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去。他坚信,只有与普通老百姓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疾苦与需求,才能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实现自身医术与医德的双重升华。


泉州医界
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公益宣传的新媒体,社会公众寻医问药的新参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