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福建省卫健委就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和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我省中医药工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勇拼搏,全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完成“十四五”中医药健康发展规划任务,在15项主要指标中,有11项已提前达标,其余指标均序时推进。
1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所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准;29个专科列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或培育)单位。20个学科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这些项目未来建成投入使用,将有力提升我省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优质中医药服务需求。
实施《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我们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持续推动平和、长汀、连城等3个县办中医医院空白县加快建设公立中医医院。在27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有12家县级中医医院已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基本标准,全省县级中医院的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支持了36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支持建设了80个精品中医馆,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建成中医阁776个,在全省37家中医医院布点开展共享中药房及中药配送服务试点项目建设,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变得更加便捷可及。
中医药人才建设获得肯定,在2022年我们成功承办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福建中医药大学,大力实施闽医传承创新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全省现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5名,岐黄学者(含青年岐黄学者)9名,评选了省名中医93名;有2人荣获首届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表彰。我们搭建了2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6个全国、58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累计开展13批老中医带徒工作,培养继承人1746人次;选派160名国内访问学者跟师各省名中医、国医大师,中医护理、中药、创新骨干等各类中医特色骨干代代有传承。累计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601人、转岗培训数量1232人。培训基层中医馆骨干1199人,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学人才得到持续充实。加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福建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印发实施《福建省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十四五”期间,我们遴选20家非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相关科室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在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实施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同步开展“西学中”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育一批能西会中复合型优秀人才。
我省发挥福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已成功举办数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海峡两岸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等系列活动,推动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走深走实。省卫健委与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签署了《闽澳医疗卫生交流合作备忘录》,支持开展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项合作。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厦门中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海外医学中心和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我省中医药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拓展。我们积极支持福建中药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比如漳州水仙药业相继在莫桑比克、东帝汶等国家开展风油精、无极膏等药品经销和产品注册。
持续加强省、市、县三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推进公办中医空白县加快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总结“两专科一中心”、共享中药房及中药配送服务项目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注重医药协同发展,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和医疗机构中药质量提升项目建设,提升全省中药服务能力。
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完善县级中医医院设置、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力争于“十五五”期间推动县级中医医院逐步实现五个“100%”,即,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率、基础设施标准化率、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达标率、二甲达标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标率均达到100%。
加强基层中医馆内涵建设,推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达标扩面。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制定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引导和激励政策。
持续建强全省中医药龙头,推动1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所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1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落地见效。
推进省局共建福建中医药大学见实效,加快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实施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名中医访问学者等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储备培养一批有创新潜力的科研项目。
支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实现县级以上中医院、中医馆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全覆盖。推动中医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持续办好中医药文化周活动、中医养生功法技能竞赛和中医药科普师资培训班,助力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发挥高等院校、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等作用,参与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工作,共同营造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民网:我省为推动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钱新春:
一是培育一批高水平中医医院。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即厦门市中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福州市、漳州市、三明市、南平市等4所三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二是培育一批中医药特色专科。推动实施国家级、省级中医优势专科(重点专科)建设,全省已有29个专科列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或培育)单位,还将遴选建设100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
三是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依托医院评审评价、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巡查等管理举措,加强中医医院行业管理,改善提升中医服务,从2023年起,我们已启动新一轮三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已完成12所三级中医医院评审。
健康报:县级中医医院是县域内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是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的龙头,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省也推出了系列举措,安溪县中医院在促进中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李朝晖:
一是强医院。用好县委县政府政策红利,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锻造过硬队伍。开展“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老年病科、针灸科、康复科等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急危重症学科建设,打造高效中西医结合急救体系;推行“三师共管”中西医协同服务模式,有效管理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通过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做强自己。
二是带基层。2018年牵头组建县域“中医联盟”,搭建“共享药房”,2020年牵头成立“安溪县中医院总院”,每年举办县域中医药文化周,全县中医药服务形成“一张网”。在做强自己的同时,建立县域中医药服务标准,推动县级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下沉,带动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推进县乡中医药服务同质化,推动医疗服务水平从县级强向县域强的转变。
三是优服务。深入开展“先诊疗后付费”“一次挂号管三天”“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黎明服务”“夜间超声”“一站式预约中心”“中医外治夜间门诊”“放射DR检查去胶片化(云胶片)”等系列暖心服务举措,持续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让群众舒适、省心看好病,做到医院得发展、百姓得实惠。
福建卫生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在发挥省属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优势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周阳杰:
一是全程建设中医优势专科。医院始终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强特色专科,提升潜力专科,现已初步打造新型专科模式,形成中医药重点专科集群。自2001年脾胃病科被确定为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后,医院重点专科不断发展壮大,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治未病科等专科先后建设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今年肺病科、临床药学等5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还打造了17个省级重点专科。医院专科集群的建立,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奠定坚实基础。各重点专科作为各级学会的主委单位,不仅促进了对外学术交流,还辐射带动全省各级专科学术水平。
二是全力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医院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批具广泛影响力的名医名家,现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省级名中医17名。名医名家们充分发挥“领头雁”和“传帮带”作用,成立了30个名中医工作室,实施“雏鹰—雄鹰—头雁”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医院也通过组建76家医联体单位和6家学科联盟单位,在基层设立30多个名医工作室,帮助基层提升学术水平,培养中医药人才。
三是全面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医院在发挥中医优势的同时,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通过引进西医领域专家,促进中医与西医人才的融合培养。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神经外科、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急诊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模式。同时,还注重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模式。
下一步,医院将围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坚持中西医协同创新发展推动临床疗效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
东南网: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请问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这些流派进行传承?取得了哪些成效?
雷冬英:
一是挖掘传承特色。深入挖掘整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及代表性著作、流派典籍等文史资料,建立了具有流派特色的中医辨证诊疗模式,形成系列的专科诊疗特色技术。3年建设周期内,我省各建设流派共出版学术专著37部,提炼流派诊疗技术155种,新增申请地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新增与流派相关的发明专利3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奖项13项,发挥中医学术流派特色与诊疗优势,提升中医整体学术水平。
二是培养流派人才。成立流派建设项目团队,确定47名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为导师,培养流派传承人552名。开展流派间协作交叉培养,组织开展设区市级以上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14场,线下培训人数超过2万余人,扩大了福建省中医学术流派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是推广应用成果。新增开设流派示范门诊46个,探索开发流派院内制剂或特色制剂39种。制定流派优势病种的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方案78个,并在60个单位进行推广应用,共发表流派学术经验研究学术论文639篇,科研立项171项,开展科研合作32项,扩大了中医学术传承的辐射效应。
福建日报: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请问我省在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有哪些?
雷冬英:
在两岸中医药合作交流方面:我省通过持续举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会”、“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中医药传统文化研习营”,“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海丝国际中医药文化论坛暨闽台中医药产业大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深化两岸中医药界文化交流与合作,助力两岸中医药融合发展。
在港澳中医药合作交流方面:省卫健委与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于2023年10月签署《闽澳医疗卫生交流合作备忘录》,支持两地开展中医药合作交流。福建漳州片仔癀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了中成药创新闽港科技合作基地,目前正合作开展肝病、肿瘤等疾病防治研究。
在国际中医药合作交流方面:一是建设中医药海外医学中心。建设福建省首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项目-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服务华人华侨近5000人次、外籍患者1.3万余人次;成立菲律宾岐黄中医学院,在当地累计培训中医师、针灸师、中药配药师600余人次。二是建设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厦门中医院于202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正与“金砖+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中医药合作关系。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融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动我省中医药“走出去”。
媒体记者提问
人民网、健康报、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东南网、福建卫生报、海峡都市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应邀参加发布会。
来源:省卫健委中医一处、中医二处、宣传处,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安溪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