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铃 | 美丽中国·宝岛台湾

文摘   2024-05-14 10:31   上海  

创刊于 1953 年 · 新中国原创儿童文学 第一刊 




美丽中国






-

美丽中国 · 宝岛台湾

-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少年文艺》结合自身作为少儿纯文学期刊的特点,在“散文风铃”栏目中组织刊发以“美丽中国”为总题的系列美文。该系列美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约请该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为该栏目撰写最新原创稿件。

“美丽中国”系列美文紧贴祖国大地,深入反映不同地域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反映各地人民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这片土地上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美景美食,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少年文艺》2024年第5期“美丽中国·宝岛台湾”,为您展现台湾的人文风光,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本期内容

美丽中国 · 宝岛台湾

《不仅是小吃》章缘

《阿里山的回忆》管家琪


不管我到台湾的哪里,只要一知道我的家乡在台南,人们总会说起台南有名的小吃。

离家前,我可从没有想过台南小吃有什么特别。在朋友艳羡的眼光和下意识吞咽口水的动作里,回头审视在台南成长的十多年,才发现过往那些令人回味惦记的片段,总少不了美食相伴。

回忆里的人长大了,改变了,或再也不能相见,欢声笑语模糊,影像记录阙如,朦朦胧胧像是一场梦。但只要回到家乡,那家熟悉的小吃店很可能还屹立原地,老店家的儿子媳妇甚至孙儿,给你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鱼羹或四神汤,味道仍一如往昔,刹那间往日重现。

记得七十年代的长夏周末,母亲会带我们姐弟三人坐车到所任职的外资公司会所,那里有一大一小两个游泳池,小的池底贴着彩色鱼的磁砖,还有滑梯。我们跳进池里翻滚追逐踩水打水仗,一整个下午恣意玩水。等到傍晚,再也玩不动,饥肠辘辘,沐浴更衣后,最期待的莫过于到不远处的小西门。那是一个圆环,围绕着圆环有一些小吃店,而我们目不斜视直奔米糕店而去。

说起米糕,无论在岛上哪个角落挂牌,标榜的永远是台南米糕,就像南京的鸭血粉丝汤、上海的生煎馒头,而这也是我从小喜爱的美食。传统的米糕叫筒仔米糕,把糯米及少量大米跟猪油红葱头置于竹筒里蒸熟,有了竹的清香,盛小碗后淋上精心熬煮的卤肉汁,一勺肉松,摆上几片黄瓜解腻。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米糕,三两下就能下肚,齿颊留香。米糕的做法看起来不难,但要做到像小西门米糕这样令人惦记,就是不外传的功夫了。

米糕实在太美味了,有一回我意犹未尽,忍不住舔了下空碗,母亲见状便又给我点了一份。之后很多年,家人提起一回取笑一回。

午后的戏水和米糕,联手铸造了完美周末的回忆。

老家是小巷底一栋两层红砖房,有前后院,我跟姐姐睡二楼的一个房间,房间铺着榻榻米,一人一块就是床,还有两块堆着棉被杂物和矮桌,一个梳妆台。不知何时开始,每到深夜,我跟姐姐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巷口便传来一声声Hobi的呼唤。这个呼唤的男人是谁,谁又是那个Hobi?已经是少女的姐姐告诉我,这是一个男孩在喊他心爱的女孩出来见面。我信以为真。有一天早上,姐姐神秘兮兮告诉我说昨天见到Hobi了。原来她赶作业赶到很晚,Hobi的叫唤一声声越来越近,妈妈拿了钱包出去,一会儿便端回来两碗热腾腾的碗粿。

碗粿?没吃过。我决定第二天也要赶作业。隔天刚好是周末,周末晚上谁会熬夜赶作业呢?母亲看我们睡眼惺忪不上床,也不说破。这并不是我们头一回为了吃宵夜而熬夜了。现成的例子就是为了看棒球赛转播熬夜:台湾红叶少棒队,以木棍为棒石头为球,打赤脚训练,一九六八年大胜日本关西的明星球队,掀起了全岛的棒球风潮,之后几年熬夜看球赛转播是全民运动。当时我年纪还小,不关心什么球赛,不睡觉只因为母亲买了很多西式糕点给大家边看边吃……

好不容易又听到Hobi的叫声,我们拥着母亲一起来到巷子口。只见一个阿伯推一台脚踏车,后座载一个大包袱。他掀开厚布,从里头拿出几个倒放着的粗碗,淋上蒜泥汁,母亲还要了辣酱,于是我见识到了故事里的“女主角”,活色生香。

这活色生香令人欲罢不能的碗粿,是用黏米粉调成米浆,加入炒过调味后的红葱酥萝卜干猪绞肉香菇虾米,装到一个个小碗,再放点咸蛋黄上火蒸,蒸熟后淋上蒜泥汁和一点酱油膏,入口软滑鲜香。

台南最有名的碗粿是小南碗粿,跟台南许多小吃一样是家族经营。小南碗粿生意兴旺,有一个神气的门店,是自家房子,每次去都见到店家一家忙里忙外。我北上读大学后,有一天从台北返乡,跟当时的男友后来的夫婿结伴去小南,却见铁门深锁,听人说老板赌博把家业都输掉了!我们怅然离开,笃信再也不会有那么好吃的碗粿了。

台南小吃密集处曾有两地:一个在民族路,晚上沿路摊头灯光摇曳,迤逦数里,集聚各地的小吃美食,商家放着流行音乐,十分热闹,后来因为都市计划,这条美食街就此消失;另一个则是最有历史和口碑的中西区,从中正路往西到国华街友爱街一带,再往北到水仙宫附近,小吃林立,应有尽有,还有历史悠久的大市场沙卡里巴,美食服饰百货林林总总,价格亲民。

每次开学前的大采购,都要来沙卡里巴走一趟。母亲总在一本黑皮记事本上写着三个孩子需要的物品和预算,我暗自期盼在属于我的那一页会出现惊喜。排行老二的我,虽然学习表现优异,母亲却比较关照姐姐和弟弟。在我眼里,姐弟不懂得体恤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的辛苦,老是吵着要母亲买这买那。姐姐诵经般叨叨她想要的脚踏车,弟弟得不到自动铅笔就赖在地上不起来,我想要一个电子表,却只是紧闭嘴巴心事重重,尾随母亲穿梭于大街小巷。但这点心事,轻易就被沙卡里巴一碗八宝冰或市场口的大肉包驱散。

大学毕业,我在台北的汉声杂志社工作,适逢杂志社启动寻根主题,探访台湾的移民聚落。明末清初到台湾开垦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福建沿海。首批到来的是泉州人,他们捧着海神妈祖像,祈求妈祖庇佑,冒险度过时有惊涛骇浪的台湾海峡,往这片青葱不可知的美丽岛而来。台湾的好山好水让第一代移民安居下来,后继者络绎不绝。

移民聚落的田野调查决定从“一府二鹿三猛解”做起。这是清代台湾从南到北三个最大的商埠,其中的一府,是台湾府的府城所在,正是我的家乡台南。到台南采风探访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台南人身上。

这是我头一回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己的家乡。有水有活路,移民聚落依水而生。为了祈求神明庇佑出入平安,先民搭建庙字供奉妈祖和其他原乡信仰,例如水仙宫供奉的水仙尊王,相传能免信徒于海难。五条港码头成了人们信仰工作和娱乐的中心。终日劳动以求温饱的人,需要的是简易又实惠的餐点,小吃就这样成为平民的日常饮食。

我从小熟悉的小吃:小西门米糕、小南碗粿,还有国华街的员林肉圆和美胜珍蜜果行,崇安街菜粽和虱目鱼粥,赤嵌楼的锅烧意面,安平虾卷坷仔煎,中正路台南担仔面……都散落在昔日五条港的水路遗址,也就是水仙宫作为信仰中心扩展开去的中西区。经过岁月的淬炼,代代相传,小吃也成为台南,甚至是整个台湾的美食名片了。

台南作为当年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新兴的富绅阶级从原乡运来了建材,玩起木雕石刻,听起丝竹南音,引进了精致文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繁华的府城,遂有了比其他地方更丰厚的文化积累。

不久前,我跟先生儿子一起回台南,选择住在离水仙宫不远处的民宿,方便大啖美食。我们有点发愁,有限的胃,无限的小吃,恨自己没有四个胃,可以把不同小吃装在胃里,慢慢咀嚼回味。走在目不暇接的传统小吃和新式美食中,不期然看见一家店面高朋满座,桌椅从店里一直摆到了骑楼,店招上四个大字赫然是“小南碗粿”。真的是小南吗?我们半信半疑坐下来,尝了第一口,我和先生相视而笑,久违了。

看来,小南碗粿在破产的重挫后东山再起了,它跟数十种传统小吃一起稳坐在移民史的图谱上,为我们见证着台南的变与不变。

图·田颖


自从二〇〇二年夏天,带着两个儿子从台北搬家到南京,通常我每年都会回台湾两三次。这回竟然超过两年都没有回台湾,我很想念众多老友,老友们也想念我,不时就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碧霞还问我,回去后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

我几乎是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想去阿里山。”

六七年前,在和好友颖妹妹以及她的宝贝女儿一起上过黄山之后,我就很想再去阿里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天清晨,站在黄山的光明顶,在欣赏壮观日出的同时,我忽然就非常想念阿里山。

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们家经常搬家。我在台北市出生,在中南部长大,住过很多城市,就连离岛澎湖马公都住过,直到高二下学期才再回到台北,其实我没有特别对台湾哪个地方有故乡的感觉,突然这么想念阿里山,我自己都很惊讶。可能因为阿里山是台湾的重要象征之一吧,也或许是阿里山的日出和云海之美,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非常难忘。

“没问题!”碧霞马上一口答应,约好等我回台湾时,一起去阿里山。

她还说,阿里山现在跟以前不大一样,更美了。

是吗?我无从想象。我已经很久没上阿里山了。

在我搬到南京之前,从小到大上过阿里山很多次,第一次,是在初一那年,记得是参加爸爸单位的员工旅游。当时,哥哥初三,马上就要考高中,课业繁忙,自动放弃,爸爸妈妈就带我和弟弟一起去。

那次,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里山好远噢!即使当时我们是住在嘉义市,已经是距离阿里山最近的城市,可感觉从市区坐车好像坐了好久好久,几乎是坐到地老天荒,才总算到了山上。毕竟那个时候是小孩子,感觉不准,而且那个年头的交通也不像现在方便。记得那时是春天,阿里山上樱花盛开,真是美不胜收。

看日出,说实话是一件苦差事,半夜就得起床。弟弟还小,我叫了老半天才把他叫醒,但他很快就又睡着了,妈妈替他穿衣服、系围巾、戴棉帽时,他全程都闭着眼晴,眨都没眨一下。后来当然是爸爸妈妈轮流抱着他上了观日小火车。“小火车”是游客对它的昵称,因为它的车厢确实比一般火车要小得多。

观日小火车每天早上只开一列,每天一大早,从阿里山游乐区发往祝山的时间都不尽相同,因为要根据当天日出的时间而定。游客在祝山下车,等候看日出,之后没多久小火车就要返程了。不坐小火车的话,可以徒步一个多小时走下来。

看日出,是阿里山之行的重头戏,但这个行程完全要看天气。我后来又多次上过阿里山,有几次就因天气不好,半夜醒来发现外头在下雨,宾馆前台来电说观日小火车不开了,于是,只好倒头再睡。

我很幸运,第一次上阿里山就看到了美丽的日出和云海。后来,还有两次上阿里山的经历,印象比较深。

一次是刚上大学那年,一个远房表姐念大四,和我同校,在凤凰花开的季节,她们全班毕业旅行要去阿里山,找我一起去。我现在都忘了怎么会找我去,反正我就去了。我向来喜欢山,远甚于海。台湾四面环海,中央山脉高山很多,玉山主峰的海拔近四千米,合欢山的海拔也有三千五百米左右,这些地方都不是很容易去,相比之下,海拔才两千两百多米、不怕会有高原反应的阿里山,真的亲民多了,距离市区也近得多,因此,有机会去我就去了。

这次在阿里山,最深刻的印象是,有一天晚上,大伙儿和一群邹人青年在一起,开了一场同乐会,非常愉快。在《高山青》这首歌中,“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两句歌词,形容的就是邹人青年。之前我从未与邹人青年相处过,对他们自然满怀好奇。他们都比较黑,五官都比较立体,不管男孩女孩,大多都长得很好看。

同乐会,无非就是吃吃喝喝,做趣味竞赛,再唱唱歌、跳跳团体舞。我们提供了不少零食,他们也准备了很多土产点心,一个青年还把自家酿的一坛米酒扛来,大方地说要请大家品尝,可现场没有那么多酒杯,他们就把橘子掰成两半,取出果实,顿时就有了现成的橘皮酒杯。

几个男生就跟他们对饮起来,女生则不时在旁提醒,米酒后劲强,不能贪杯。我好奇地尝了一口,妈耶!真够呛!身边的学长纠正我,说那不是呛,是浓郁。我还记得他的普通话说得很不标准,一连讲了好几遍,我才总算听懂他在说什么。

台湾没有劝酒的习惯,要喝不喝,一概随意。因此,浅尝一口之后,我就把橘皮酒杯给放下了。

早就听说台湾少数民族的歌舞细胞特别好,和邹人青年在一起唱歌跳舞的那个夜晚,我算是充分感受到啦。我特别记得有一个皮肤黝黑、头发乱糟糟,一副硬汉模样的男孩(果真是“壮如山”),抱着吉他一唱起歌,居然判若两人,不仅很是斯文,而且悠游自在,十分潇洒。

喝过邹人米酒十几年以后,我已是两个小男生东东和丁丁的妈咪。我很喜欢带小孩出去玩,在东东、丁丁念小学时,带他们去过阿里山。那次的印象也很深。当时我是开车去的,刚开始上山时还好,东东、丁丁坐在后座,乖乖系着安全带,还非常活泼地一路叽叽喳喳,可是,到了后半段,山路一直弯来弯去,他们俩就愈来愈安静。小孩安静肯定有状况,我知道他们一定是不舒服了,心里很着急。

真奇怪,那个时候为什么我没想到先给他们吃晕车药?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平时几乎不吃药吧。总之,那天午后,原本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后半段山路,我开了好久,中途停下好几次,东东、丁丁也都吐过一两次,等到终于抵达山上的旅馆时,我们母子三人都已筋疲力尽。再度加深小时候觉得上阿里山好累的印象。

这还没完,当天夜里,为了让他们强制开机去看日出,我累得不行。后来,我也是一路抱着丁丁上了山,就像当年父亲母亲一路抱着我弟弟一样。

幸好,看过日出回到旅馆睡了一个回笼觉,两个小家伙就满血复活了。我们在林间穿梭,饱吸芬多精,真是心情舒畅。东东、丁丁特别喜欢神木群,可惜,当我告诉他们,年龄最大的一棵神木都三千多岁了,他们并没有感到震惊——他们还小,对这个惊人的数字没啥概念。

三千多年以前,那还是在周朝哪!

真是应该多到大自然走走,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会充分感受到人的渺小。

去年十月初,当我回到阔别两年之久的台湾时,碧霞真的带我去阿里山玩了一趟。三天两夜,我们玩得好极了。

为了方便看日出,我们照例住在阿里山游乐区里。第一天中午,我们到了山上,在附近餐厅吃了好吃又营养的高山蔬菜和走地鸡后,就精神饱满地到处走。之前碧霞说阿里山比以前更漂亮,是指现在的阿里山多了很多步道,真是一点也不假,好多步道都是后来修建的,以前我上阿里山的时候还没见到。

当天夜里,我们三点多就醒了,优哉游哉地吃宵夜(或者说吃早餐),然后步行五分钟到一个火车站,去等观日小火车。当时四周一片黑漆漆的,碧霞装备齐全,还准备了头灯,其实不需要的,有路灯就行了。因为不是第一站,我们上车的时候,车里已经坐满了人,不过这不要紧,顶多二三十分钟,小火车就到了祝山。这么多年以来,这个山头始终被认定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地点。游客鱼贯下车,纷纷往观景台走。

有导游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天气很好,我们百分之百可以看到日出哦!一定看得到哦!”

游客一阵欢呼,还有不少人鼓掌。

碧霞说:“我们不要跟人家挤。”她熟门熟路地带我走另外一条小道,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然后,就开始静静地等。

面对群山,等着曙光慢慢出现,看着太阳慢慢从山后露出脸蛋,感觉真的好宁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云海不够厚。此时,我的心里不免有点失望。除了日出,我还很想看看阿里山的云海呀。

日出之后,我们没有赶着去坐返程小火车,打算要在山头多坐一会儿,再徒步下去。就是这个决定,让我这趟阿里山之行没有遗憾,因为,半个多小时以后,云海突然齐涌而至。清晨的阳光映照着云海,简直恍若仙境。我痴痴地看了好久好久。这真的就是我记忆中的云海啊,久违了,别来无恙。

不知道下次上阿里山会是什么时候。我相信,我肯定还会再来的。

图·田颖




下期预告

美丽中国 · 华彩三津

《海河水流入我血管》/ 狄青

《我家的泥人张》/ 谢沁立


-END-



《少年文艺》经典儿童文学大系·小说卷

火热开售中~

现在购买,还可获赠独家限量礼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


京东·杂志铺

京东·牧狼人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即可订阅《少年文艺》



少年文艺
《少年文艺》创刊于1953年,由宋庆龄题写刊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创办的儿童文学刊物,刊发一流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被誉为“作家的摇篮”。看《少年文艺》,做文艺少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