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 1953 年 · 新中国原创儿童文学 第一刊
美丽中国
-
美丽中国 · 炫彩澳门
-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少年文艺》结合自身作为少儿纯文学期刊的特点,在“散文风铃”栏目中组织刊发以“美丽中国”为总题的系列美文。该系列美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约请该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为该栏目撰写最新原创稿件。
“美丽中国”系列美文紧贴祖国大地,深入反映不同地域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反映各地人民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这片土地上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美景美食,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少年文艺》2024年第4期“美丽中国·炫彩澳门”,为您展现澳门的人文风光,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本期内容
美丽中国 · 炫彩澳门
《澳门之冬》林中英
《相遇在十月初五》谭健锹
《澳门的太空番茄》杨颖虹
南方的冬天,低气温的日子迟迟不来,2024年1月,澳门经历过几个25摄氏度的冬日,不少市民穿短袖夏衣过冬。温暖令人舒服,但应冷不冷,不应热而热,或又极冷极热,我们的四季变化会模糊掉吗?老黄历上的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会更不靠谱吗?天气反常了、变异了,我们的忧思在于气候恶化将加速祸延生态。
澳门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冬季无雪,但也是寒冷的,历来我们的城市没有暖气供应,室内气温跟室外差不多,在户内也须多穿衣服,这使从北方来的人很不习惯。在青少年时期,每到中秋转凉,踏入11月已冷风割脸,北风在门外呼呼作声,静夜里撼动着木门,一副想强闯进屋的蛮劲。那时的冬天,给我留下深刻的肿、痛、痒感受。寒风吹得人鼻头亮红,淌出清涕,指头与脚趾、耳轮等处还长出痒入心脾的冻疮。指头的冻疮痒了还可以抓抓,藏在鞋里头的脚趾冻疮,只能跺着脚去解痒。成熟的冻疮红得像胡萝卜,我们叫它作“萝卜仔”,可亲切了。红肿到最坏时还会溃烂,等到阳春日子到来,冻疮才悄然消失。整个冬天忍受着这滋味,最难过是测验考试时,手指肌肉肿至僵硬难以握笔,又无法搔抓在鞋里作痒的趾头,此时嘴里“雪雪”叫苦,双脚顿地,状似撒娇。
现在的儿童少年人不认识冻疮是什么了,我亦不长冻疮了,但我不觉得自己的微循环好了多少,不过御寒衣物的质量大胜从前,保温性能很强。以前打一条棉被论斤计,棉花多的被子暖和,但压在身上很重,曾试过压出梦魇来。棉被使用日久变硬不贴身,需拿到棉胎店用竹弓把一团团的棉花弹松。久穿的棉袄更不保暖,夹层的棉花会下坠,肩背部变薄,衣脚处积着厚硬的一堆。丝棉被、丝棉袄比较柔而暖,价钱贵多了。现在的腈绒毯、腈绒服、羽绒服轻软暖和,酥酥的有皮毛感,价格惠及众生。此外“纶族”物料,如涤纶、腈纶、维纶等合成纤维各具质轻、抗皱、保温、弹性高、不变形等特点。现在穿少少胜从前的多多,人们在冬天里的形体与姿态潇洒得多。
如今即使在冬季,冷日子也不多,澳门人等待寒潮的热望好比等待年终双薪。但这样说似乎仍未够准确,因为双薪在劳资合约里已订定,到时候一定会转到员工的账户去。等待寒潮好比等待心上人一样,她真会应约而来吗?走在路上的她,可能忽然心意一转,裙裾飘向另一个街角,芳驾终没到临。
等冷的人等得心切,常听到天气预报说有一股冷空气正在南下,预计在哪一天到达华南地区,到时温度将迅速下降,呼吁居民做好防寒措施。但好多时那股冷空气不过尔尔,气温微微波动,重装寒衣塞回柜里,厚被子撂到床角,围炉涮肉吃火锅的兴趣失去一半。冷空气不强无碍于我们生活学习,唯是期望落空总是不爽。
南方人称凛冽刺骨的冷空气为“北大人”,古时把当官的唤作“大人”,官权力、官威仪令人敬畏。冷空气源自北极,积聚于西伯利亚,气满则溢,被强劲西北风带动越过蒙古高原南下亚洲内陆,让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大降。冷空气一路杀伐,被横贯中部的秦岭山脉硬挡一下,再遭到两广的天然屏障、平均海拔仅一千多米的南岭拦截,强冷空气至此已成强弩之末。而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气温高升,冷空气一路南侵一路被积存于地表的热所渗透、和谐,使冷锋愈来愈弱势,抵达港澳后成为小打小闹。
前些时,在新闻中看到一片银白色世界的哈尔滨举行冰雪节的盛景,宏伟的冰雕,白天透明美洁,晚间溢彩流金玄幻,莹莹冰雪为澳门人提供了过冬的兴味。若然能在北国亲身体验堆雪人,溜冰湖上,滑雪山间,在雪地上恣意打滚、互扔雪球打仗,甚至铲开堵在门前的积雪,把累活当成游戏,才算真正经历过人间的四季啊。
今年1月中旬,我尝试人生首次穿短袖单衣过冬,其时一股强冷空气已在南下的路上踬步,澳门气象局提早发出黄色低温提示,说会来一次断崖式的降温。果然数天后一夜之间气温下跌了10多摄氏度,最低气温为3摄氏度。广东有些地方飘雪,那是气温跌到负数的粤北山区。澳门这里的小山上充其量是树叶草木镶上薄薄的冰晶,泥土轻敷一层霜,对这个冬天总算有所交待了吧。社会工作局设在青洲区的避寒中心,从晚间6时至翌日早上8时对外开放,直至天气回暖。中心内备有棉被、食物及饮品供避寒者使用。如今在澳门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游民几乎不见,然而仍有居民和离乡打工的外雇人士居室简陋不堪风寒的,也有游客来过夜,有些因在赌场输光了旅费住不起酒店。这时候澳门的民间社团、慈善机构也适时地向关爱对象如弱势家庭、病患者和独居长者送暖。可以说,暂时性的避寒中心不能予人以家的感觉,应急的人道关怀有需要存在。
低温日子里,有人要避寒,也有人以迎接节庆般的心情来迎寒。晨运者摸黑出门向山间出发,在太阳未升起时看晨露成冰,赏雾霭中如海市蜃楼的都市。他们曾经在电视、电影、杂志和图册里看过壮丽奇特得多的影像,然而哪里比得上此刻人在山间的满足?会为自己的行动力而感动自己的吧。清晨离岛路环偌大的黑沙海滩涌着浪,四周十分寂寥,只有一二泳客在水里奋臂,他们更具勇士色彩,成为当天低温新闻的被采访对象。大叔从海水中冒出,踏上沙滩,抹一把头脸,抖一身水珠,旁人看着也打个激灵,他却从容回答记者提问:是冷的呀……可以抵受。我习惯了每天游泳啦。游过了才舒服。
大叔说的习惯,就是锻炼得来的超常能力,过程细水长流,长期坚持不断,以勇气、意志来抵抗舒适和懈怠的诱惑。
图•田颖
我们初中终于毕业了。为留个纪念,我的闺蜜陈子茵送我一本画册。“我业余时间喜欢画画,这本拙作希望不要见笑。”她脸上露出腼腆的笑。
我来不及细看封面便打开浏览一番,原来里面画着一条老街和它的沿途景观。那风格古朴的茶楼,看似没有熙熙攘攘的豪气,却有菜香熏人的温暖。那正襟危坐的庙宇,匾上炫目的“康真君庙”金字,堂内袅袅的香烟,似在庄严和世俗中徘徊。延伸下去,是老字号商行的遗存,他们仍做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意:茶叶、海味、粉面、中药,主人的老花镜与门面上的挥毫名号一样,在新时代中荡漾旧年华的情怀,在旧时代的痕迹中折射历史的背影……
“我从小就住在这一带。”她说。
其实,这条街我也并不陌生,但最早的相识是在三年前,那时我和父母刚刚移居到澳门,安定之外,还要找学校。听说那条著名的十月初五街附近,就是利玛窦中学,那里正在招生,妈妈和我便带着用大信封装好的简历前去。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中午,我们母女来到康公庙,却不知利玛窦中学该往哪走,阴雨蒙蒙,行人寥寥,举目无亲,万般无奈,在一间“顺德强记冰室”,我们坐下避雨,寸中焦虑。
“阿女,快出来招待客人!别老在画画。”男主人嚷嚷道。房间里跑出一女孩,问我要喝什么,见我们愁眉苦脸便主动打听。获悉后,她说自己恰在利玛窦中学上学,然后她站在雨中,详细比画着怎么走,怎么拐弯。末了,她还笑着说:“相信我啦!我姓陈,老板的女儿。以后啊,说不定我们会是同学!”
我们赶紧道谢,冥冥中似乎把自己的命运也交给了她,便赶去利玛窦中学。
几天后,我果然收到学校的面试通知,真是心花怒放。不久,我真的开始去那里上学,并且,真的跟陈子茵同班,她就是那个指路的女孩。跟这一带真有缘分,我们一家后来就移居到新马路附近,康公庙近在咫尺,渐渐地我才知道相邻那条给我带来好运的街道,大名赫赫——十月初五街,它的历史悠久得很!一百多年前,由于紧挨泗孟码头,它是澳门最繁华的街区,商铺林立,人潮涌涌,茶楼、档口各显神通,当铺、旅馆闻名遐迩。旧称泗孟街,后更名为十月初五街。
平时散步,我偶尔会到那冰室前驻足,只是很少在这里碰见陈子茵,也许功课越来越忙,这个我理解。我喜欢历史,读这方面的书多了,就常走过这条街道,活在当下,又觉得徜徉在昔日的眷恋中,心中不时感慨,原来繁华与沉寂,原来世纪的积淀和造化,就在眼前。曾经气势非凡的泗孟码头,随着填海扩张,早已荒废,如今仅门壁依旧残存,中西合璧的拱园门顶,浸泡着浓浓的南洋味,这是过去南粤码头的标志性建筑,只是上面的花纹已风蚀得影影绰绰,而几棵嫩草却在阳光下招展活泼的绿姿。当年门壁面向的就是一片浅海,有多少船只和客商或在蓄势待发,或回归到温暖的港湾中休憩、寻梦?
老街虽然老旧,但珍藏着文化烙印,保留着返璞归真,酝酿着真挚的人情味。
闲暇时,我也会逛逛康公夜市,在康公庙前地观看久违的舞狮。中华的传统与香火居然在这座地图上极微渺的地方完整地传承下来。大龙凤茶楼的绕梁粤曲,康公庙的青条路石,“德生按”当铺的木趟栊门,何处没有中国韵味?而广场前地的白色卵石、隐没在闹市中的高脚骑楼,又吐露着华洋杂处所孕育出的独特气质。
时过境迁,当年独占鳌头的繁盛早被洗尽了风雨铅华,听大人说,老街几起几落,如今得到政府的“活化”政策滋润,重新呈现另一种更接地气的生机。食肆摊档守候着客人,也守护着家族的根脉与荣光。陈子茵一家大概也如此吧?走在街上,不但怀旧的幽情能让人魂牵梦绕,现实的浮世绘更能使行者与游人领略一种别样的滋味。不久前,一间“十月初五饼家”开张大吉,生意红红火火,新的十月初五街正以新姿态、新风韵招徕过客。我把画册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仿佛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
这条街上,有一家叫“南屏雅叙”的茶餐厅,生意比陈子茵他们家更火。我有时中午去吃个午餐,要的东西也不多。一坐下,伙计便熟络地问:“同学仔,要火腿通粉吧?”我连连点头。“多葱花,要放盐,加麻油,系唔系?”他对我每次的要求早已烂熟于心,对着我就如数家珍地背出来。我仍旧微笑点头。
他记性真好,要知道,每一个老街坊可能都有类似我这般的“奢侈”要求,他都能一一记住。
到结账的时候,伙计会对着收银台唱数:“三号台,六住喇喂!”或者喊:“九号台,两个礼拜喇喂!”一开始,我还听不懂,虽然不是因为我这广州人听不懂粤语,我是不懂这些江湖暗号呢。后来慢慢打听,我才明白,“住”在粤语文化里是抓紧的意思,五指收紧,于是,“住”是“五”的代号,六住就是三十元;“礼拜”代表“七”,两个礼拜代表十四元。
翻开画册的最后一幅,只见里面描绘沙栏仔街直通圣安东尼教堂的斜坡。我想象着路面走过娶亲大轿子,驶过人力三轮车,碾过奔驰小轿车,风物嬗变,而风情犹存,仿佛还要通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其实,几年前的那个雨天,我和妈妈要是再走两百米,从这儿爬上去,过了白鸽巢公园,对面就是利玛窦中学了。
收到陈子茵画册那天,我们举行了毕业告别会。晚上八点多,我从餐厅走出来,独自从白鸽巢走下斜坡,特意经十月初五街回家。“德生按”门前的小炒摊档正如火如荼,灯火微明,老板用五邑方言朝我打招呼:“饿吗,同学仔?吃饭未?”他宽广的额头,活像门前那只经历百年沧桑的石狮凸起的前额,上面凝结的汗珠和皱纹,映衬着“德生按”斑驳的墙砖,却没有幻化的唏嘘,只有平实的安详。我点头,很想坐下吃顿炒面,虽然我不饿。
轻轻想起,画册封面写着“相遇在十月初五”七个字,仿佛,它们在街灯下熠熠生辉。
这条与我结缘的街道正是老澳门的缩影,它低低调调,实实在在,人们生活简简单单,内心深处却热热乎乎。老街怀着悠久的淳朴和沉甸甸的美德,抬着时代的脚步,追着岁月的流逝,任浪花飞扬也好,海沫潜沉也罢,总是恬淡一笑。它润泽,包容,调和了无数南腔北调,融化了多少五湖四海的异乡情愫,只含情脉脉地向街坊说着一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就是我们相遇的、温馨的十月初五街,温馨的澳门。
图·田颖
报上读到母校师生经过十多年努力,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科研团队带领下,成功发现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的全版报道,有一种难言的激动,同时也拉开了我记忆中的“星空”……
那一年,教生物的美芳老师安排我们生物小组的同学种“太空番茄”。什么是太空番茄?对于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那就像《西游记》中的仙山蟠桃,带着无法言语的神秘感。幸运的是,作为小组长的我,不需要像孙悟空那样偷取蟠桃,老师名正言顺地把太空番茄的任务交托给我,可那不是成果,只是种子。“世上哪有不劳而获?”老师笑着说。
九十年代的澳门已经没有田地了,寸金尺土的住宅也鲜有适合栽种的花园或者是阳台,所以在澳门成长的孩子多半是没有栽种经验的,我也不例外。我拿着老师授予的“天书”学习,首先做的是备土施肥,我们去了路环离岛的荒地运土,再去市场找小贩要鸡鸭的粪便,然后回校处理。粪便不会臭气熏天吗?真的不会,一如老师所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肥料的发酵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脏乱可怕”,简简单单的几个步骤就完成了。比较困难的是空间,我们的校园集种植园、篮球场、羽毛球场、各类田径训练场等于一身,但实质是不足一个篮球场大的空间,如此狭小又多功能的空间,怎么可以找到一片耕地?然而,老师说栽种不一定需要耕地,如果老天爷没有给你一片地,我们还可以找个盆子。于是,我们就去路环某种植场讨了些被废弃的花盆,然后在操场上找了一个小平台,开始了我梦想中的太空番茄之旅。
太空番茄的种子没有想象中的闪闪发光,好像和正常的番茄没有两样,当然,我当时也没有见过正常的番茄种子,只是听妈妈说“都没有分别”。既然“都没有分别”,为什么要叫太空番茄?老师说那是因为种子曾经被太空人带到太空,经历了无重状态。经历无重状态会长得更大更好吗?“也许吧!世上哪有不劳而获?”老师还是给我这答案。既然地球都有番茄,经历无重状态又不一定会长得更大更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把番茄带上太空?
“那就是科学!我们需要花时间不断验证,并享受发现未知的可能性。”“这就是科学!”老师的话如明灯,点亮了我对科学的热情,让我以生物组为家,并立志成为一位生物老师。
老师说,番茄生命力很强,可以不走催芽程序,但来自太空的种子太珍贵了,不能错过任何一颗,我们还是决定催芽──我拿起小夹子,把一颗颗的番茄种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湿润的、雪白的棉花上,干瘪的种子一下子柔润了,像在太空中游离的孩子回归妈妈的怀抱。不久,小小的种子就吐出嫰嫰的芽。我们用一根粗大的试管在土壤中给植株挖了个深洞,从此番茄就有家了!同学们雀跃万分。埋在土里的太空番茄苗子如心田上的繁星,天天都在闪光。
盼望着,盼望着,不到两个月,小小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大大的植株,有些还冒出黄色的小花蕾。“马上就要结果了!”大伙儿开始担心成果被破坏,为防虫防鼠,在寒假前给宝贝罩上了纱网。风过时,那些给植物借力生长的竹枝在纱网中招摇,仿佛形成一片属于太空番茄的星云。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感觉万无一失之际,春节期间突然气温骤降,市内罕见地结了霜。澳门地处我国大陆东南部沿海,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左右,而15~20摄氏度是番茄较佳的生长气温。由于澳门气温偏高,栽种番茄一般避开夏秋炎热天气就好,没想到立春之后寒流突然南下,让番茄有了冻伤的危机。
美芳老师当时身在外地未能及时回澳,着我们番茄兵团回校急救。纱布不挡风,棉布又不透光,找什么质料保暖好?用胶布吧。我们去书店买了包书用的透明胶布,鸡手鸭脚地裁剪拼贴,结果弄了个极其古怪的保温装置。在光照下,装置嶙峋突起折射出奇异的色彩,像悬浮于太空的不明飞行物体。虽然保温系统成功建起,但仍然保不住第一期长出的花蕾。面对花落苗枯,大家都好失落。“失落什么呢?在自然界中,天灾虫害本平常。”老师一声令下,我们把枯枝剪掉,寒流一过,又迎来了新的花季,最后结出了平平无奇但又充满情味的果实。我们把霜冻的意外记录在案,配以奇形怪状的防护系统照片,以及平淡无奇的番茄果实,没有得到科学大奖,看不同的国家地区展示的“伟大成果”,实在感到汗颜。“小果子和大果子也一样是成果,只要付出努力、用心探索,就是学习的丰收!”美芳老师勉励我们,毕业的时候,学校还给我们这群在生物组坚持苦干的“小番茄”颁发了奖状。
我的学习之路也如太空番茄之旅,尽心尽力却收获“惨淡”。也许是太沉迷于课外活动,又或是本来数理资质不高,我学习上又经历了一次“花落苗枯”。但这一次,我没有气馁,我果断地“把枯枝剪掉”,放下“理科班”的课本,转到“文科班”准备升学考试。待寒流一过,又迎来了新的花季,我如愿考上澳门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成为了一位语文老师。澳门回归祖国后,政府鼓励市民持续进修,我一边工作一边完成硕士课程,之后去了大学工作,还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其中一个是在内地完成的。在内地求学的过程中,我有更多机会了解国情,和内地的学者研讨,因为持续耕耘,吸取各地的养分,我这“小番茄”似乎也长大了一点点。澳门太小了!小得像条街,因此有“澳门街”的称号。澳门半岛、氹仔、路氹及路环四个区域合起来的土地面积仅为32.9平方千米,广州越秀山公园的总面积就是澳门的两倍。因为地方小,行业少,发展的空间也小,但活在小城的孩子还是有大志气,无论如何也想仰望星空。回归后,澳门人得以落叶归根,拥有更阔广、更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仰望的星空好像一下子变阔广了──以前,我们没有一片耕地,只能找个盆子,而师弟妹们年纪小小却可以离开校园,登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观星,融入国家科研项目。
我没有如愿成为一位生物老师,但感恩美芳老师给我的心田撒下一颗热爱探索的种子。生物老师、语文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在我看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像经历无重状态和没有经历无重状态、长得大和长得小的番茄都是番茄,哪个结果更甜?没法验证,但我深信美芳老师的结论:小果子和大果子一样是成果,只要付出努力、用心探索,就是学习的丰收!愿身处不同地域的我们,血脉相连,能仰望同一片星空,成为爱学习、有志气、喜欢探索、不畏挫折的孩子!
图·田颖
下期预告
美丽中国 · 宝岛台湾
《不仅是小吃》/ 章缘
《阿里山的回忆》/ 管家琪
-END-
《少年文艺》经典儿童文学大系·小说卷
火热开售中~
现在购买,还可获赠独家限量礼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
京东·杂志铺
京东·牧狼人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即可订阅《少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