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
Abstract
摘
要
【摘要】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立足生产力的新特点和高质量发展,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命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重要的原创理论贡献。就其核心要义而言,主要表现在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条件、基本内涵两个方面的新认识之中。首先,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次,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基本内涵。就实践要求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科学地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及中国之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南,是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理论贡献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的生产力理论的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理论概括和创新,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作为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刻把握其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与认识贡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条件和基本内涵等核心要义,即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创新、质优、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先进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条件
1.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技术革命性突破,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由此催生。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置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基础上,指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体而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典型形态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发展了社会化大生产,在各生产领域以机器大工业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从而建立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革命中生产技术的革新,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开创了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肯定资产阶级的技术革命性突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社会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使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在创造和发展生产力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以电力和信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以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后发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根据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可以发现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原创性突破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将孕育新质生产力,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2.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科学技术等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生成新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描述“蒸汽、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将劳动资料的生产力属性具体化。同时,生产要素也是不断创新的动态概念,创新型的生产要素对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不断强调完善由要素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数据作为一种创新性配置的生产要素,覆盖面广且渗透力强,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正在引领新经济发展,有利于催生新质生产力。数据要素通过发挥乘数效应,与其他要素相互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作用产生。当前数据渗透在生产、流通、使用等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不仅发挥生产要素作用,更会显著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创造新质劳动力、培育新质劳动对象,不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效应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数据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创新高效配置,大大减少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投入,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缩短了生产过程的非劳动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改变了新价值创造的过程,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一环。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和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工具等这些也将成为构成生产要素的新要素。总之,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决定着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出现离不开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比如,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加速产业升级,其产业重心已经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顶端,是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的“新质生产力”。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肯定了新产品和新部门的不断出现的重大作用。一方面,新产品和新部门的不断涌现,会扩大社会劳动、社会分工以及人的需要的体系。另一方面,新产品部门会为企业带来盈利空间,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而新部门、新产品的出现涉及多种因素,比如依赖科学技术存量的增长。对此,习近平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些积极因素的出现将提升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也将催生新质生产力。此外,习近平还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带来新动能、新技术,产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是结构高度提升。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1.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
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因为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始于劳动资料的变革,所以劳动资料成为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除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个基本要素外,科技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各个方面都更加凸显,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当科技运用于生产,体现在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的创新与改进上,便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信息、数据等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就是这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2.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在马克思看来,“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新的生产力”绝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积累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而要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才能带来表现为社会分工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劳动者而言,“质”的方面体现为劳动力素质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效能的增强、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劳动资料而言,“质”的方面体现为生产工具的进步;对于劳动对象而言,“质”的方面体现为质态的飞跃。此外,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在不同的环节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从供需关系看,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供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在供给方面,新质生产力应该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在需求方面,新质生产力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新质生产力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新质生产力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3.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的社会可以更大踏步地前进。这个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每一个人对生产部门的整个系列从头到尾都有实际体验,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科技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维度。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由科技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劲动能。对此,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
4.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还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新质生产力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它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业态,这些新的产业业态通常更具创新性和高附加值,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因为新质生产力注重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具有更强的动能和增长潜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创新环境。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在科技驱动的基础上强调人才驱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创新人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习近平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马克思曾多次阐述了智力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观点。正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样,人才的发展更是生产力,而且是最具决定意义的根本生产力。我国围绕创新发展形成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对以发展人力资源为核心、提高人才质量发展生产力这一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要靠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去实现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关键动力,人才是根本动力。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这一能动主体。
5.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从生产率来看,传统生产力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将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强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配置的改善,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等。从投入产出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效率、资源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新质生产力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贯通,这样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大幅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二、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一)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因此,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方面,在技术层面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不仅要筑长板,还要补短板。既要重视通用技术,又要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在产业层面要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因此,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此外,还要围绕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就生产力而言,中国人才众多、人才优势明显,拥有创新活跃的超大内需市场。只要我们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脉搏,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一定能够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二)以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时代,习近平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生动地阐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两山”理论构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两山”理论不仅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针对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的深刻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是面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冲突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二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发展和壮大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三要优化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要完全淘汰传统生产方式,而是要逐步引入更先进、高效的生产方式,以推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命题,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革命题。“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力的飞跃同时对生产关系提出相应的改革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全要素生产要素活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此外,还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就生产关系而言,中国具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制度优势。我们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适应当下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而且也保证了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最终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供给和需求迈向高水平平衡发展。此外,中国将善于动员耐心资本的比较优势,“发展耐心资本”有利于发挥中国重视长期投资的文化优势,加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研发,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供资金,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即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也意味着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不断转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表现,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科学地回应了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以及中国之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南,是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的中国方案。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南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将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因此,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采取技术上脱钩等方式遏制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对新质生产力做总体布局,有助于掌握最新前沿科技增强未来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此外,在“走出去”方面,我国对外开放从贸易大国、对外投资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对外投资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也将推动新质生产力“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可能会引发生产方式的更新和调整,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当代社会变革和生产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观点,为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总之,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下一阶段改革的大方向,是当下为中国宏观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行动指南。在当前中国经济缺乏新动力之际,把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视为新的突破口和动力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档升级。
(二)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的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可能会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在于帮助理解当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重塑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处在十字路口,重塑经济全球化新动力势在必行。当前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创新成果如果被垄断封锁起来,就会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顺应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探讨了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政策体系,有利于打破制约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让经济全球化获得更大的支持动力。
(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富有时代特色,深刻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解释力和指引力,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意义和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由科学的发展水平等多种情况决定。马克思从这个意义明确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且“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以19世纪资本主义大规模机器生产为实践基础建构的。然而,通过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视角审视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预示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的创新将主导生产力的进步。这些思想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新型生产力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列宁曾把生产力状况看作“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基于这一点,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在于强调技术创新对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重大挑战在当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习近平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均达到新高度。总之,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理论的守正创新,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工作推进情况看,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难又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