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教育   2024-11-12 17:40   山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和实践路径

孔德猛  章曼姝/001

青年学者论坛


特约栏目主持人:葛兆光

元明之际“夷夏”关系再探讨

郑德长/014


中国古代史研究


历史书写中的“史料”与“史义”:从孔子作《春秋》谈起

郭晓东/023


西方史学史研究 


以思想史的视角介入史学史的研究:意义与限度

吴晓群/029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何以可能:以启蒙史学为例的思考

张 智/036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


《广弘明集》卷三〇所载六朝佛教诗歌及其价值

李 猛/043

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陆 路/055

王士性《五岳游草》评语考述

杨 焄/072

论佛教境界的真妄二重性与文学关联

田 鹏/079

域外新刊


特约栏目主持人:黄蓓

从“哲学迁移”到“中介”的文化社会学

[法]米歇尔·埃斯巴涅/94


中国哲学研究 


从浑沌之境到礼法世界:先秦道家的秩序论

陈 徽/104

气学工夫论的序章、登场与调适                              

周 磊/115


外国哲学研究 


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

       从康德“endliche, heilige Wesen”译法之争出发的讨论

罗亚玲/125

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

       兼论利科《作为他者的自身》“序言”的英译问题

莫伟民  胡可欣/134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货币政策与共同富裕: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

罗素梅  孙振华  周光友/144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育机制研究

刘军梅  陶立敏/161


政治学研究 


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关系辨正

上官酒瑞/170

共同富裕目标的三种正义原则

郭台辉/180




论文摘要








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和实践路径


孔德猛  章曼姝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解决民族问题探索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历经了萌芽与形成、探索与曲折、恢复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一脉相承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以解决民族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证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协同互促。新时代通过构建民族互嵌式发展格局、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以及防范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危机,可以从奋斗主体、物质支撑以及思想保障三个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破除西方现代化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以及内生动力来源。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百年历程 实践路径



元明之际“夷夏”关系再探讨元明之际“夷夏”关系再探讨


郑德长
(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

【摘要】元明易代的“夷夏革命”色彩,是把握中国近世历史转向的关键。元明之际的“夷夏”关系呈现出一种张力。即一面是“胡越一家”族群杂糅的景象,于是以推翻元朝为目标,以夷夏大防为号召,并且主要由汉族组成的红巾军,同样吸收了不少蒙古、色目人。但另一面,却是“肝胆楚越”华夷有别观念的复苏。当明初的官私史书,还有儒士的议论,普遍把元朝覆灭归咎于夷夏关系失衡时,元明鼎革也就被赋予了“夷夏革命”的意义。由此,华夷二分的思维框架,主导了有关元末族群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元明易代 红巾军 华夷之辨 《元史》修纂



历史书写中的“史料”与“史义”:从孔子作《春秋》谈起



郭晓东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摘要】近代以来,历史学家每每认为史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如实客观地还原历史之真实,从而颇将史料学等同于历史学。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史学的精神。中国传统史学深受孔子作《春秋》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史实的陈述,但更重视史实所蕴含的义理内涵与思想意义。从汉代的司马迁、班固,到近代的蒙文通,莫不是如此。对于历史书写而言,“史料”与“史义”的结合,才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精义所在,其中“史料”是载体,而“史义”则是灵魂。没有“史料”,史学之精神固然无所依附;但没有“史义”,则“史料”也当失去其应有的生命。

【关键词】史料 史义 《春秋》




以思想史的视角介入史学史的研究:意义与限度




吴晓群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

【摘要】为了解决“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何以可能”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思想是史学史的灵魂”,史学史研究必然是思想性的,甚至是一种双重思想经验的表达。其次,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又并非仅仅是一种思想决定论。再次,思想史与史学史的结合更可能实现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所想要达成的深化学科建设并实现跨学科整合的目的。最后回答了“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能够给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贡献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当一切被书写的历史都被作为历史学家的思想史时,批判性的史学史才能在对史家思想世界的剖析中得以实现,也只有这样,史学史研究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思想 史学史 跨学科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




作为思想史的史学史何以可能:以启蒙史学为例的思考






 张 智
(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

【摘要】在研究对象方面存在的类似之处,使得史学史可以借鉴思想史分析文本的一些方法。就这方面而言,对启蒙史家爱德华·吉本的研究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莫米利亚诺、特雷弗-罗珀及波考克都将吉本的文本与语境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历史化的解读,进而深化了对启蒙史学的研究。但史学史研究除了要思考文本语境外,还需思考史学史作为学科史所具有的特征及相应的研究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们吸纳了知识史的研究方法,试图分析“历史”是如何“生成”的。对于从知识史角度展开的史学史研究,思想史亦能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考察史学知识生成的智识条件、史家行动的智识环境。譬如,离开了对启蒙时代智识语境的考察,研究者就很有可能无法历史地理解启蒙史学。

【关键词】史学史 思想史 智识语境 启蒙史学



《广弘明集》卷三〇所载六朝佛教诗歌及其价值


 李 猛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摘要】《广弘明集》卷三〇集中载录晋唐41人131首佛教诗歌,除7首唐诗外,其余均为六朝诗,这几乎是现存六朝佛教诗歌的一半。而靠《艺文类聚》等书存录的诗歌,多经删节,故完整的六朝佛教诗歌,大部分靠此卷才得以保存,该卷对六朝佛教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只有一卷,却是现存第一个晋唐佛教诗歌总集。该卷诗歌基本抄录自六朝别集,文中明确提到就有“庾(信)集”与“江令公(总)集”,较多保存了原貌。元代以前《广弘明集》主要靠《大藏经》传播,文本相对稳定,比唐宋类书、总集、史书等书所载平行文本也更完整、更可靠。然而,自明清以来,普受吴惟明刻本妄改底本之干扰。而今,近十种早期写刻本《大藏经》已备,有必要以《广弘明集》为基础,重新整理六朝佛教诗歌,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广弘明集》 晋唐 佛教诗歌 庾集 佛教诗歌总集





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考论



陆 路
(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元氏家族作为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到了唐代,虽已成为普通家族,但因其曾经的皇族地位,以及北朝以来积累的家族文化传统,仍受到世族的尊重。现可知唐代元氏家族文士约80人,数量略低于北朝时期的约94人,这与家族地位的变化和家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关,一般的能文已不为史传、墓志等文献所记载。唐代元氏文士在文学学术的质上远超北朝时期,出现元希声、元结、元稹、元宗简等著名文士和元行冲、元万顷等学术大家。唐代元氏文士参与开创不守章句以及疑古之学术转型先河,并注重将学术运用于治道。对唐代元氏家族文学与学术的探究,是家族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有助于考察胡族成为文化士族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唐代 元氏家族 文学 学术



王士性《五岳游草》评语考述


杨 焄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摘要】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晚年编定历年所撰游记和纪游诗作,汇辑为《五岳游草》一书。在后世通行的康熙重刻本中附有大量评语,却并未交代其来历,以致现代研究者均将其弃置不顾,在追溯此书流传始末时也避而不谈。根据明刻本的卷首题名,并联系相关内证,可以判定这批评语都出自王士性好友屠隆之手。屠隆与王士性交谊深厚,对其游踪及创作相当熟悉,此前已经陆续品评过王氏部分诗文乃至若干别集,所以在《五岳游草》编竣之后才会受此重托。钩稽相关评语,并参酌其他文献,有助于考察《五岳游草》编次的原貌,探究《五岳游草》纂辑的旨趣,推求王士性诗文创作的宗尚,并寻绎屠隆文学观念的递嬗。

【关键词】王士性《五岳游草》评语屠隆



佛教境界的真妄二重性与文学关联


田 鹏
(烟台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在佛学中,境界有真妄净染之别,它们与文学境界均存在密切关联。在文学境界的研究中,应从佛教对境界的整体认知入手,关注妄境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佛境。佛学境界对文学境界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境界的丰富特性,极大拓展了中国古人的主观世界和精神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隋唐佛教心性哲学的繁荣,其对心体功能的阐发回答了心与境的诸多根本问题,对心与万法关系的颠覆性革新使现实诸法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为人从妄境到佛境的跃升指明了方法,使佛学境界对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对佛境诸特征的辨识,对体会佛境诸方式的要求,以及在精神内理层面所体现出的对主体性的高度赞扬,均与文学境界说存在高度相似性。古代文论中境界的由来亦有着深厚的佛学渊源。

【关键词】佛教 境界 真妄 文学 关联


从“哲学迁移”到“中介”的文化社会学 


[法]米歇尔·埃斯巴涅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在很大程度上,19世纪的法国哲学是对德国哲学的转译和再阐释(库赞及其学生们)。在20世纪德国哲学引入法国的过程中,许多为之做出贡献的学者都经历了相同的旅程:他们从俄国出发,经由日耳曼文化空间的熏陶,最后才到达巴黎(柯瓦雷、科耶夫、古尔维奇)。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中介,比如说越南哲学家陈德草。作为《现象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这本奠基性作品的作者,他在胡塞尔引入法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图书馆构成了外国记忆的汇聚之处,对此的分析可以作为理解再阐释动态机制的出发点。而对文化迁移研究来说,尤其重要的是关注引进内容被重整的过程中中介者的角色。

【关键词】哲学迁移 文化迁移 德国哲学 法国哲学 图书馆



从浑沌之境到礼法世界:先秦道家的秩序论 


陈 徽
(同济大学 哲学系)

【摘要】在先秦道家关于世界秩序的思考中,浑沌概念可谓其逻辑起点。先秦道家将世界分为两种:浑沌之世和浑沌裂灭之世。浑沌之世(原始浑沌)是浑沌性、生生性与秩序性的自然统一,因而是无治之世,不存在有为或无为的问题。由于治者妄为,浑沌裂灭,万物朴散,世界遂亦失其自然的秩序。为对治此弊,使世界“复返”其浑沌状态,道家认为需要圣人应之而起,行无为之治。不过,关于如何理解无为,先秦道家也是存在思想差异的。在老子,其所谓无为多彰不为之义,圣人治下的浑沌也颇显浑然质朴之象;在庄子及其后学,其所谓无为既多述老子的不为之旨,也有伸张因应有为的一面,其所描述的混沌世界展现出万物各得其宜而优游自得的存在气象;至于黄老道家,其所谓无为虽尤彰因应之旨,但因其学的功利性特点以及时势所致,他们的至治理想已偏向于强调人君以礼法来统摄、规范万物。所以,尽管皆以“一”来指谓理想之治的一体性,老、庄之“一”尚不失万物存在的浑然性,黄老道家因为强调礼法秩序,其所谓的“一”则表现为天下礼法森严的一统性。

【关键词】先秦道家 秩序论 浑沌 无为




气学工夫论的序章、登场与调适






周 磊
(深圳大学 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摘要】气学工夫论展现出与理学、心学工夫论不同的理论特质。罗钦顺在坚持“理只是气之理”的前提下,批判性吸收理学工夫论,通过开启工夫论三大主题——在心上做工夫、在性上做工夫以及将形体视为限制性因素,揭开了气学工夫论的序幕。王廷相高度警惕心、气的负面效应,无论是其工夫论主轴“以义理实其心”,还是作为补充的“以礼乐养其体”,均体现出鲜明的道德外铄倾向。吴廷翰对王廷相工夫论进行了修正,在同样警惕心、气的负面效应的基础上,重新拾起气的正面意义,主要表现为阴阳二气被赋予道德含义,以及“求中”构成做工夫的主体。从罗钦顺到王廷相再到吴廷翰,气学工夫论呈现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三人的核心论点均紧扣气这一主题,其理论建构均围绕对气的诠释而展开,总体上展现出鲜明的气学特色。

【关键词】气学 心的工夫 性的工夫 求中工夫 时代环境




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
       从康德“endliche, heilige Wesen”译法之争出发的讨论


罗亚玲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摘要】“endliche, heilige Wesen”这一出现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之“德性论”中的概念究竟应当如何翻译,近年来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取“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之译,并认为与此相关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应当是:“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 这是一个实践哲学的问题,它追问人是否以及如何可能实现道德完善性,是康德德性论甚至所有美德伦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有限的神圣存在者”概念的分析,文章表明,有限存在者的神圣性不在于根除偏好,而在于克服趋恶的倾向,在于以道德的方式追求幸福。以“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作为道德理想,体现了康德道德哲学对人之有限性和理性双重属性的深刻把握。文章还指出,康德对于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问题的处理,需要结合至善思想加以考察。从《实践理性批判》到《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康德对于至善如何可能问题的不同论述,意味着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变化,即从认为有限存在者不可能神圣转变为试图说明其可能性。这种变化,并非前后矛盾,而是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完善的体现。

【关键词】康德 有限的神圣存在者 德性论 意念 至善



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
      兼论利科《作为他者的自身》“序言”的英译问题



莫伟民  胡可欣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摘要】利科在《作为他者的自身》中阐发了一种新主体理论,为的是摆脱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困境。本文试图重构和审视近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重摆渡,指出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尼采的反我思哲学、利科的自身解释学作为近现代西方主体哲学的三种主要形式,分别展示了主体的三重摆渡,即从“我思”到“我在”、从“我说”到“我不在”、从“我能”到“我在”(亦即从“自身”到“他者”)。在此视角下,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作为第三重摆渡的利科自身解释学的得失。利科将主体从我能、谁能摆渡到了全人称的自身能——自身能说话、能行动、能叙述、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有伦理和道德责任,这种自身哲学既不同于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等人的我思哲学,也有别于尼采、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等人的反我思哲学。相比于马克思,利科新主体哲学的“行动”概念尚有待进一步拓展;相比于福柯,利科新主体的生机维度也付之阙如。同时,本文尝试依据利科的翻译理论来探讨其著作《作为他者的自身》英译本序言中的四处英译问题,践行从“不可译”到“可译”的另一类“摆渡”事业,以进一步深化利科新主体哲学的理论意蕴。

【关键词】利科 主体 自身 他者 翻译




货币政策与共同富裕: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



罗素梅  孙振华  周光友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宽松货币政策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并探究数字金融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共同富裕的决定因素,进而探析数字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机理。其次,尝试从富裕程度、共享程度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并采用等权重法和熵值法计算共同富裕综合指数。最后,建立面板计量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货币政策与共同富裕的相关性,并重点分析了数字金融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共同富裕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提升了家庭的共同富裕水平,但现阶段数字金融发展则弱化了该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弱化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渠道和信息异质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 数字金融 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育机制研究



刘军梅  陶立敏
(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摘要】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路径,同时也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推动力。在此过程中,数字化人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质生产力框架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引育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需要的是跨领域、复合型,具备数字化思维并能执行、会创新的“桥梁型人才”。然而现状却是人才数量缺口巨大、院校培养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年轻一代在制造业领域就业意愿普遍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数字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政产学研用”的多方联合,而且需要企业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成长路径,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来“拴心留人”。这些政策建议和机制探索旨在为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推动制造业的全面现代化,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政产学研用联合




党的政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关系辨正



上官酒瑞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摘要】中国推进现代国家建设中有两种政治建设:一是党的政治建设,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作为完整理论与实践形式,两者都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进过程,又共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建设之中。两者在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上存在显著差别,表现在话语表达、规范依据、核心议题、目标取向和实践重点等方面。两者形成了日益紧密的结构性关系,呈现出互动互强的实践机理与发展态势,折射了政治领域国家建设的理论形态与实践样态。这种结构性关系源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于党的领导和执政,成于“三者有机统一”,定于中国之治的创造,而本源则是政党建设现代国家模式。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话语表达 政党建设国家



共同富裕目标的三种正义原则



郭台辉

(云南大学 民族政治研究院)

【摘要】共同富裕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共同目标,既要遵循正义原则,又要接受政治正义性的道德评价。对共同富裕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各自遵循不同的正义原则并落实于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其一,自得的共同富裕遵循个体自由至上原则,认为富裕属于个人占有财富的本性追求,共同富裕目标是社会财富总量扩大的自然结果,现代国家仅需制定服从自由市场的经济政策。其二,可得的共同富裕遵循平等的自由原则,肯定个人富裕优先的逻辑前提,但认为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不一定结出共同富裕的善果,现代国家以补差的社会政策让贫困群体可以得到无偿保障,实现形式平等的共同富裕目标。其三,应得与需得的共同富裕遵循伦理平等原则,主张伦理共同体的任何成员既有得其应得的底线保障,又有得其需得的最高理想,现代国家对其成员承担共同富裕的伦理责任,并诉诸于宏观统筹的发展战略与政治决策。当代中国追求的共同富裕符合第三种正义原则,在观念上融通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与西方传统,与全球普遍正义原则接轨,从而接受政治正义性的规范评价。

【关键词】共同富裕 正义原则 国家发展目标 规范评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

主编:汪涌豪

编辑出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669

传真:021-65642669

电子邮箱:fdwkxb@fudan.edu.cn

印刷:上海叶大印务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5日

发行范围:公开

国内总发行:上海市邮局报刊发行处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马克思主义文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