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进平、邱仁富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补短板强内涵抓建设

教育   2024-11-20 10:36   山东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要求,中宣部、教育部举办2024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轮训班,着力提升“关键少数”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在轮训班,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共同学习、积极探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路径,研讨如何补齐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史”、学情、实践和教学法方面的短板弱项,并提交了学习成果。现从数百位院长的学习成果中撷取5篇,供各位院长和思政课教师享读他们的思考和学院的经验。——编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提升之道

林进平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定的技术、技能、技巧必不可少,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是根本。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但这一队伍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牢的问题。其集中表现就是思政课讲授不深、不透、不活,甚至不当,讲授缺乏应有的自信,造成道理阐释不深不透、知识讲授不准确不全面等。

  导致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结构不够全。一些思政课教师只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某一个二级学科的知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往往会选择性地进行讲授,这是思政课讲得不当、不深、不透、不活的主要原因。二是专业化发展不够成熟。孤立地、分化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化发展还不够成熟的一个表现。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不够扎实,经典原著研读不够。在马克思主义3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而这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提高。四是教研相长的状况不够好。讲透、讲活思政课,需要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现实中,一些思政课教师存在“一条腿走路”情况,结果是“执其一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

  如何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总的来说,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特别是思维能力。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加入“经典考核”环节,在考核学生的同时倒逼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构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重视青年教师学养和教养的提升,形成体系化、常态化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经典读书会,对重要的经典篇目反复读、经常读,力求读懂弄通悟深悟透。

  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学训练,在历史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和演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悟需要结合历史学习,才能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倡导教师、学生要认真读好“四史”,在历史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创新,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历史中读经典、讲理论。

  三是根据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总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打破专业壁垒,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新入职教师要紧盯自己的知识缺口、能力短板,下真功夫、实功夫、深功夫,培养两门或以上思政课的教学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多上理论学习网站,及时收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定期组织青年研讨交流,使之保持不断学习的动力,形成有力的理性思辨能力和理论鉴别能力。

  四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回应、回答教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深层次问题等,鼓励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尤其要讲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升分析问题能力水平。通过“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激励教师拓宽视野,在比较和辨析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撰写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等过程中推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五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把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高、学识渊博和人格正派作为发展方向,营造主动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和积极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的大环境,形成团结协作、风清气正的学院文化和学术氛围。

 把握青年特点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

邱仁富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没有学生,何谈教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了解学情、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接受规律等,从而对教育对象有一个整体性的关照和把握。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就是要把握青年特点,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把掌握学情与讲好学理结合起来,解决从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增强理论思维和辨析能力。思政课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把握教师的情况,更需要把握学生的情况。当前青年关注的内容及情绪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注国内外对比情况。目前青年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和局势发展,关注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及其对未来中国的影响。二是关注国内经济发展。当前,经济恢复与社会预期有一定差距,因此,经济发展的信心问题也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三是关注自身生存状态和未来出路。近年来,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就业、择业、升学问题,最关心的是关于未来会怎么发展的问题。不少学生还关心生活费、个人情感、人际交往、学习状态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如果不从理论上讲清楚,他们很容易在信息的碎片化和困扰中被带入误区。

  把讲好学理与讲好道理结合起来,讲清楚学理、哲理,增强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化对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提供了新视角。要讲清楚基本道理,至少包括以下七方面。一是讲清楚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二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道理。三是讲清楚拥护“两个确立”,“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的深刻道理。四是讲清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深刻揭示建党100多年来我国社会巨变背后的深刻道理。五是讲清楚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道理。六是讲清楚“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追求“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理。七是讲清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刻道理。讲清楚这些道理,进而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亲和力。

  把讲好道理与讲责任担当结合起来,厚植育人情怀、为民情怀,激发主动性、积极性,自觉融入新时代伟大实践。把讲道理与责任担当结合起来,主体领悟道理的角度就不一样,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主体理解外部世界的角度、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立场就不一样。因此,把讲道理与责任担当结合起来也是为更好地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学道理、懂道理、讲道理,说到底要跟青年大学生肩负的时代责任联系在一起。把讲道理与责任担当结合起来,使得主体对道理把握得更加深刻、更加认同,进而转化为干事创业、应对风险挑战的积极动力。

  把讲责任担当与讲评价结合起来,与对大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推动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大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双向赋能。一是要深化对思政课教师评价的改革。评价就是导向,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发展牵引在于评价。讲责任担当与讲评价相结合,就是要把思政课的使命、责任担当与思政课的评价导向结合起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到思政课的初心和使命上来建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深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政评价。这些年来,关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评价问题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对标党中央的要求,我们发现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思政课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评价,青年大学生又如何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和破解。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重视提升“四史”素养
于庆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阵地。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四史”素养,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讲政治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才能学好“四史”,提升“四史”素养。一是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中提升“四史”素养。“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变革的经验基础上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同时,“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还要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中提升“四史”素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从历史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才能做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四史”素养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四史”之中蕴含着历史发展规律。学习历史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学习“四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学习“四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二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学习“四史”。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学好“四史”要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的认识,加深对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树立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提出的要求。要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历史纵深,在“四史”学习中具备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视野、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史视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视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视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视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视野、新时代10多年的伟大变革史视野,才能通过“四史”学习不断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的作用不仅表现于其源自规律的指导性,更体现于其蕴含的情感感染性。学习“四史”要带着情感学,从中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人民的敬重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自豪之情,以及对世界的奉献之情。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情感的政党,情感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政党形象、赢得人民支持、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支撑。“情怀要深”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在“四史”学习中将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相结合。

  (作者系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素养
高海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进步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对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更加敏锐,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着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紧密结合,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思政课程成为学生关注社会、思考问题的重要窗口,还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此外,实践素养的提升还有利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实践素养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至少包含以下关键要素。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情境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理论的指导意义。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辨析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三是社会调查与分析的能力,定期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将调研结果融入课堂教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四是沟通与协作技巧,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学生、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有效沟通,共同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施。五是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六是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关注国内外思政教育的最新动态,定期进行自我评估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素养提升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实践平台缺乏,很多教师难以获得深入基层、接触社会的机会,限制了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是培训机制不健全,多数高校虽有教师培训计划,但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更新,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再其次,由于评价体系单一,过于强调科研成果和理论贡献,导致一些教师忽视了实践素养的自我提升。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素养,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一是强化专业培训与终身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素养,首要之举是设计并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调查方法、案例分析技巧、新媒体运用能力等。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与学生关注焦点,确保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方法。二是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将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融入思政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督促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潮融入教学。三是提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开展社区服务、企业考察等活动,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为教师提供深入社会、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通过促进教师与社会的互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四是构建支持性制度与文化。改善学校政策,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高校应制定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降低实践教学的门槛,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实践与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实践教学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架桥过河”补齐思政课教师教学法短板
祝国超
毛泽东同志把“方法”比喻为“桥或船”,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教学法是教学的“桥或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理解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思政课教师要有效地传授知识、启迪思想传导价值观,就必须掌握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搭建起一座连接教师与学生、知识与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顺利“过河”,达到教学目标。补齐教学法短板是建设一支符合“六要”标准的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核心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补齐教学法的短板,就要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深刻道理。“教学有法”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是一门科学,是有方法的,思政课教师应当掌握这些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无定法”指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不能试图掌握一种两种方法就想放之四海。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思政课常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难以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固守,一些思政课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导致课堂氛围单调。二是课堂互动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单向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抬头率低。三是不会讲故事,课堂“干巴巴的”,学生不爱听。四是智慧教学能力不足,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软件和智能教学平台不熟悉,不善于利用现代智慧教学平台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补齐教学法短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育学院“手拉手”结对帮扶彼此成就。教育学院教师帮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强化教学方法运用,思政课教师帮助教育学院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例如,由教育学院教师主持教学法工作坊和培训班等,让思政课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帮助思政课教师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同时通过结对共同备课、观课和评课,以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法认知和技巧。二是强化思政课教师讲故事能力。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增强故事意识,充分认识故事的思政教育价值,学会用故事讲道理。在故事选材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实际且富含思政道理的故事。思政课教师还需致力于提升个人的叙事技巧,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读相关书籍、观摩有关视频等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的叙事技巧,显著提升讲故事能力。在故事讲述时还要巧妙融入互动元素,鼓励学生预测故事走向、剖析故事冲突、探讨故事深层含义,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深化其思考层次,使故事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故事中润物无声地引出道理。三是注重数字化赋能教学法。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融入数字化浪潮,努力提升思政课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对于数字化能力较弱的教师,要组织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软件和智慧教学平台,建立教师之间的互助学习社群,让青年教师与老教师、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学校要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制定明确的考核机制,推动教师掌握智慧教学能力。同时开展智慧教学竞赛,以赛代练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智慧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0日 第03版 


马克思主义文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