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女孩最后都会变成她的母亲”

文摘   情感   2024-08-22 21:01   浙江  

桃蜜心理成长营

赋能愿意成长的桃蜜
助力100000女性的自我

自述人:常常

重温了《涉过愤怒的海》,这部号称2023年度的“疯批”大戏。

它讲的是一个女儿客死异国,父亲寻凶复仇,嫌疑人母亲包庇,最后发现女儿其实是自杀的故事。

特别之处在于,它脱离了很多国产电影的叙事路径,没有父慈母爱的标准模板。

相反的,它揭示了一个残酷却不罕见的真相:很多父母,其实是在“扮演”父母这个角色。

以“为你好”的名义,用控制的、自以为是的方式演绎所谓的“爱”。

我也曾是这样一个拙劣的“演员”。

1、那一刻,我想把孩子塞进垃圾桶

记得孩子2周岁的时候,有一次,跟孩子爸爸一起带他逛商场,在玩具店孩子拿着一辆小车玩了好久。

“妈妈,我想买。”孩子仰着头,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玩具车一百多,不算贵,但那天我们本来就没有购物计划,出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育儿信念,我拒绝了。

孩子撅起嘴巴,继续玩着小车。

“我们该去吃饭了,你不饿吗?”我感觉心里有一簇小火苗燃了起来。

“不饿,我要玩,我要买。”孩子仍旧拿着小车开过来、开过去。

“你要知道,我们谁都不可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小火苗越烧越旺,我整个人都蒸腾起怒火,但还试图扮演一个“讲理”的妈妈,一边去拉孩子的手。

孩子一个转身,甩开我的手,又去拿小车玩。

“你今天不买不走了是吧!”我彻底炸了,夺下玩具,然后把孩子整个儿横抱起,拎着他的脚踝,倒拽着往垃圾桶那边走:“那就别走了!”

孩子爸爸见状,赶紧过来拦住我,孩子也拉住我的裤子大哭:“妈妈不要,我不买了,我不买了!”

店里的人都齐刷刷地朝我看着,有惊讶、有厌恶、有嘲笑,那些目光像针一样。我把孩子往爸爸怀里一塞,任他哭得撕心裂肺,头也不回地走出店里。

我知道,我的狰狞扭曲其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说服不了孩子,也掌控不了自己,我还是活成了最不愿意成为的“妈妈”的样子。

2、“每个女孩最后都会变成她的母亲”

电影《夜行动物》中有个片段,主人公苏珊的妈妈对她说:“每个女孩最后都会变成她的母亲”,第一次听到,我吓得打了一个哆嗦。

因为,我是个20岁都会被妈妈打的女生。

记得刚上学那会儿字写不好,老师让家长多辅导,我妈的“辅导”就是抓起笤帚一顿揍:“我容易吗?那么费劲巴拉地供你上学,你还学不好,你对得起我吗?”边打边哭,不知道是哭她自己命苦,还是哭我不争气。

打骂似乎是我妈最擅长也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就连表达关心和爱护都充满了攻击性。

9岁那年,我得了肾炎,医生说不能吃盐,会死。我妈真就一点儿咸的都不让碰。最后,我只能偷偷摸摸地喝鸡蛋汤底儿,解完馋后还不忘加点儿水掩饰。当时心里怕极了,不是怕死,是怕被打。

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我绝不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可没想到,在特定的情境下,我完美复刻了妈妈对我的相处模式,把它继续施加到孩子身上。

我终究还是成了“妈妈”那样的妈妈。

3、终结“痛苦的爱”的轮回

其实每次打骂完孩子,我都懊悔万分。

因为我知道,“打骂式”教育是最无能的一种体现,它是我除了用暴力之外别无他法的铁证;

因为我知道,打孩子时的我真的不爱他,我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我假装“打你,是为你好”;

因为我更知道,童年时落在身上的每一个巴掌,不止带来了疼痛和眼泪,同时也打掉了一生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我就这样在“发泄-懊悔-发泄”的循环里挣扎着,直到遇到了桃姐的《智慧妈妈成长营》。

在学习过程中,导师耐心的倾听、营员的安慰、还有那些“世另我”的姐妹,让我一次次哭到不能自已——等了那么多年,终于有人肯蹲下身,抱紧那个瑟瑟发抖、咬着牙不能哭出声的小女孩,说:“这不是你的问题。”

我也看到了自己易暴易怒的源头:在我和妈妈的关系里,主要的关系模式就是嫌弃、否定、吼叫、打骂,我只有这样的“爱”,所以,我也只能给出这样的“爱”,一代代的痛苦轮回就这样开启,无可阻挡。

除非,我愿意迎着痛苦而上,去深刻地看见和理解,让创伤终结,不带入下一代。

在导师的带引下,我开始了与这种“痛苦的爱”的剥离:

1、宣泄、表达伤痛和怨恨

承认自己受过伤,正视伤痛的存在,是疗愈的开始。

但这个宣泄和表达不是对妈妈去做,因为大多数父母根本承受不了孩子对自己表达恨,他们会受伤会愤怒,变成更强烈的攻击和指责打回去,结果,双方都再次受伤。

我们可以寻找更安全的途径,像我是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其它如自由写作、画画等也都是可行的。

2、客观地看待妈妈和我的关系

表达伤痛、怨恨,宣泄了多年情绪之后,是学会用更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父母。

看到妈妈也是普通人,她在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受教育水平的有限、性格上的缺陷、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的负面影响,这所有一切都影响着她对待我的方式。

同时,也看到妈妈做得好的地方,我妈在我成长中的付出都是不能抹杀的事实。

看见伤害,也看见美好,这两件事都很重要。它们能让我摆脱“受害者”的定位,上升到和妈妈平等的高度,平等地对话。

3、从心理上和妈妈分离,重养自己一遍

这40年来,我活得像一株菟丝草,总想绕在哪一棵树上。

即使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但内心深处仍然是那个渴望母爱的小女孩,我一次次地重复妈妈的打骂行为,其实是潜意识里藏着渴望:看,我那么像你,你是不是可以爱我?

我开始放下对妈妈的期待,把自己爱回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把自己放第一位、赞美认同自己……

在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过程中,我觉察到:被动和无力的,是过去的我,而不是此刻的我,我已经长大,我能发展出更大的力量,也能寻求更多支持。

4、改变自己是一切变好的开始

当我表达了伤痛和怨恨,当我生出了强大稳定的内核,当我全然接纳自己,我发现,原来不用刻意做什么,我就能拥抱身边那个真实的小人儿。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偶尔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偶尔会考出不理想的成绩,偶尔会被老师告状,但我很少会条件反射般地爆炸,而是运用在《智慧妈妈成长营》中学到的各种教育工具,比如缩短游戏时间、安排做家务、自然后果法等,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引导他做出正确且遵从内心的选择。

前阵子期中考,考完后孩子垂头丧气地说:“妈妈,我考得不太好。”

我抱了抱他:“没事儿,妈妈接受,你是个平凡的人,考得不好也没关系。”

儿子问:“那你小时候呢?”

“我小时候学习还是比较好的。”我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把对自己的赞言宣之于口。

儿子眼睛亮了亮:“那我也要努力一下!”

那一瞬,我看着儿子酷肖我的脸,有些恍惚。

仿佛记忆深处那个因为考不好而挨揍的小女孩,擦干了泪水,眼睛亮亮地对我说:“那我也要努力一下。”

是的,终结“痛苦的爱”的轮回,我们都要努力一下。

桃姐的话

《涉过愤怒的海》影片结束时,屏幕上打出了一句话:

唯有父母之爱,是人一生最初与最终的“安全岛”。

但很遗憾,父母之爱不全然是安全的,有时候它们还会幻化出各种样子:指责、嘲讽、比较、贬低、控制……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一边怀疑着这是否是“爱”,一边也用这种方式“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些真的不是爱啊!`

爱是肯定和赞美;爱是时间和陪伴;爱是礼物和贡献;爱是轻松和幽默;爱是触碰和亲密。

承认父母没那么爱自己很难,但这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就像常常在《智慧妈妈成长营》经历的那样,只有当我们真实表达、打破幻象、放下期待,内心的坦然和平静才会到来。

而那份未得的爱,我们也是可以自己给予自己。毕竟我们的学习能力比年迈的父母要强得多,我们见过的世界,比父母看过的世界宽广得多,我们不能改变父母,但是我们可以超越父母。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没有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原生家庭和完美的教育模式,只有成年人从来不放弃成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自己。

能在缺口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圆满,这,也不失为一种勇气和强大。

第3期《智慧妈妈成长营中级课》
9月即将开营
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主学习
课程周期:10周。
课程包含:28节音频课,10次团体辅导(线上面对面),15个视频分享,6本心理学书籍(电子书)。
我们在亲子关系中
几乎都遭遇这些困惑
毫不夸张地说
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妈妈都来听听的课程
来看看学员的真实反馈
学员在学习群内的每日互动
课程的收获绝对超值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购买智慧妈妈中级课程
(进入“目录”可试听《懂很多教育大道理,为什么却做不到?》)
加入桃蜜成长营,抱团成长,一起前行
加班主任微信,领取100元课程优惠券
还可加入“成长合伙人”
获得20%-30%的奖励金
作者:玉丽。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桃蜜心理成长营(ID:taohuama789)。
/// 桃蜜心理成长营 ///

在桃蜜心理成长营购买的课程,初级课程永久回听

中级课结束后半年内可回听

回听的方式如下:

1、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桃蜜心理成长营”。

2、点击右下角菜单栏“已购课程”,就能看到所有桃蜜课堂的已购课程。

将公众号“置顶”

更方便参与课程以及回听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课程

桃蜜心理成长营
赋能愿意成长的桃蜜,助力100000女性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