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100000女性的自我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
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
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
要尝试了解爱的本质,我们就需要涉足一个神秘的领域。爱的概念实在太博大、太精深了,无法用言语彻底解释清楚。尽管我相信这一部分内容很有价值,但我也清楚,我笔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盖爱的真谛。
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就足以证明“爱”的神秘了。
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
在此,我冒昧地给所有爱的种类,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尽管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
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在对这个定义展开详细阐述之前,我必须做几点说明:
首先,“心智成熟”这个字眼,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宗教意义上的爱。笃信科学的人往往对此不以为然。但我的定义并非来自宗教思想,而是来自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自我反省。
在心理治疗中,爱的重要性无可比拟,然而大多数患者却并不清楚爱的本质,他们对爱的理解似是而非。
有一位年轻的男患者,他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他对我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她因为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就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时,她仍不肯让我坐校车上学,这也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经过我苦苦的哀求,她才终于同意让我坐校车。她真的是太爱我了!”
为了顺利完成治疗,我必须让他意识到,他母亲的动机,可能与爱没有关系,甚至根本就不是爱。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父母缺少自律,心灵不能成长,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律,获得心灵成长。
我们在推动他人心智成熟之时,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了他人去努力自律,与为了自己去努力自律一样,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
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灭。
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
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
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自己或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
我之所以用“意愿”来定义爱,是为了让它与一般的“欲望”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
二者的差别就相当于说:“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
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本文出自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欢迎大家体验桃蜜心理成长营的动力团体读书会:
关于读书会的详情和介绍,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班主任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