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浙博 | 历时十年!中国首个投龙特展重磅实录,沉睡千年北宋金龙揭秘国家仪典

文化   2024-12-13 17:29   浙江  


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
📍杭州|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
📆 时间|2024年12月1日-2025年3月2日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疏浚西湖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小金龙”——


身长四寸余,张嘴吐舌,雄赳气昂,金光闪闪。至此,它已在湖中沉睡了上千年。


经学者研究考证,这是北宋时期一件用于皇家投龙仪式的信物,作为神圣的使者向神灵传达最虔诚的祈愿。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求愿者将自己的心愿虔诚地写在“简”上,再以“青丝”将“金龙”、“玉璧”、“金钮”等法器绑在一起,投入深潭,不一会儿作为使者的金龙便背负着告神文简升腾而起,直达上天。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金龙驿传,上达九天。”


此刻,西湖金龙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一楼展厅入口的独立展柜中,迎接前来观展的观众——这是刚刚于12月1日开幕的跨年特展,“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也是中国首个以“投龙”为主题的特展。

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担任总顾问,学术团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各研究机构。展览前后历经十年,汇聚了全国40家收藏单位共计约230件(组)中国历代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文物。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为首次公开,不仅呈现全国投龙相关实物全貌,更涵括了最新考古与学术研究成果,史无前例、堪称重磅。


-

展览单元


山川有灵 - 先秦秦汉的山川祭祀
告盟天地 - 晋唐之际投龙的出现和兴起
保安宗社 - 宋明之际的投龙
澄怀观道 - 山水中的文人传统



究竟何为“投龙”,简单而言,投龙是中国古代山川祭祀的国家仪典


李零教授以一段通俗易懂的文字为观众做了阐释:


“这是古代祭祀山川、祈福禳灾的一种仪式。求愿者,可能是帝王,可能是道士,可能两者都在场。他们把自己的心愿给山川神祇写封信,刻在一个有如木牍的板状物上,这就是投龙简。同时奉献的祭品,还有作为信使的小金龙,以及系以绳钮的玉璧,被投送者沉于河湖,埋入地下,藏在山洞里,好像海上漂流瓶或时间胶囊,不定何时何地被谁发现,到处都有可能,到处都是谜。”


这一次,终于可以全面、系统地看到中国目前投龙相关重要文物。


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最早的帝王投龙简出土实物之一,清道光年间发现的唐玄宗李隆基衡山铜简远道而来,十枚吴越国王投龙银简首次集中展示,更有七枚宋代皇帝玉简,震撼共呈;唐代投龙实物,茅山华阳洞出土的14条鎏金小龙首次亮相;苏州林屋洞金龙、鎏金铜龙齐到场;许多秘藏于道观、平常不轻易示人的珍藏,也都在此次投龙展中难得呈现,包括茅山道院、茅山元阳观等珍藏,另有句容市博物馆所藏茅山鎏金铜龙;借展自武当山博物馆,刚刚在五龙宫发掘出水的明代永乐皇帝水简亦在展出之列,以及明湘献王投龙相关实物,精彩绝伦的铜铸鎏金武当山五龙捧圣博山香炉,等等。


展览将投龙置于更为宏大的框架与脉络之下,追索其缘起,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山川祭祀、盟誓仪式,以及早期道教传统,呈现相关文物珍藏。


上海博物馆所藏珍罕的山川祭祀早期实物秦骃玉版,首次同时展出甲、乙两版——在此之前乙版还从未展出过;四件山西博物院藏春秋时期侯马盟书共展;以及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兽面纹瓿等青铜器、玉器等,展现先秦秦汉时期山川祭祀。


如李零教授所言,这是一次考古、文物、艺术、思想相结合的尝试。他希望,观众在看完这场展览后,按图索骥,在做好功课后亲身进入中国的名山大川,寻找被遗忘的历史,体悟古人的神思飘渺。

也正如本次学术策划渠敬东教授所言:“每个人活着都有精神上的向度,我们一定要追索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精神向度在哪里。”


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山川祭祀文化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生动展现。展览期待通过“投龙”这一独特视角,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文化传统及其历史变迁,同时,为学术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研究与发展。



-



“当年,我写秦骃玉版就有这个梦。后来有一次,我登泰山看日出,前一天晚上,独坐山巅,仰望星空,北斗横陈,突然让我想起一位堪称‘泰斗’的学者,法国的沙畹。他对这个问题就饶有兴趣。2017年,我们和法国学者在法国远东学院一同纪念法国汉学200年,我的发言就是讲沙畹。沙畹的名著,《泰山》是头,《投龙》是尾。可惜的是,很多出土文物他都不及见,《投龙》是他去世后才发表,关注者少。我说,这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沙畹只是开了个头,我们可以接着讲,好戏还在后面呢。”

——李零





1.




为什么以“龙”为使者?


道教中认为,龙驰骋于天界、人间,可通达玄灵。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在《太上黄箓斋仪》中明确指出,因龙阳气最盛,要将心愿传达给上天,必须凭借龙。


文简则根据投放地点,又分为投于山间的“山简”,埋之地下的“土简”,投于河湖的“水简”,分别投给“天、地、水”三官。


而金钮与青丝,分别代表了“歃血”与“割发”,是为投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法器。


北宋 西湖金龙

浙江省博物馆藏



唐 林屋洞金龙

苏州博物馆藏



宋 仙都山金龙、金钮

缙云县博物馆藏



五代南唐 李昪西山洞府玉璧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最初,投龙本是六朝时道士用于入道求仙、谢罪祈福的仪式,直到唐初,投龙仪式与洞天福地理论进一步结合,经由皇室的重视与推动,正式确立为国家仪典。所谓福地洞天,源于天下名山名水在道教中被视为神仙潜遁的场所,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地理框架,尤其是密林高山、深湖水底之处。也正从此时起,投龙仪式制定了一套标准仪式,并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

投龙在唐代的兴盛,从当时诗文中便可见一斑。

白居易的“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元稹“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写的都是投龙。而书史上著名的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记述的其实也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的一次国家投龙仪式——这里的麻姑山即唐代投龙的名山洞府之一。


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大字本 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而今所见,最早的帝王投龙简出土实物有两件,一件是武则天嵩山金简,另一件则是唐玄宗衡山紫盖洞铜简。


作为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唐玄宗衡山铜简呈现于本次投龙大展二楼展厅的独立展柜之中。灯光映射之下,这枚通高一尺余的铜简苍翠如玉,细读简文,似乎能设想彼时投龙之庄严。开元二十六年(783),53岁的唐玄宗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长安来到南岳紫盖洞投放的铜简。简上所写并非为国祈福,而是唐玄宗“愿蒙神仙长生之法”。


唐 唐玄宗衡山紫盖洞铜简

贵州省博物馆藏



如本次展览学术策划之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筑师陶金所言,“投告龙简实际上也就是通过一种公文的形式,请山水之神或说道教中的‘三官’来削去人的罪籍,这其实是投龙仪式背后最底层的逻辑。我们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是人类特别重要的理想追求,人活着就要止于至善,投龙,正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中对于善的一种追求。”

铜鎏金三官坐像

武当博物馆藏



2.


之所以在浙江举办投龙展,还缘于越地山水与投龙的特殊关联。


就目前考古所见,五代吴越国是最频繁举行投龙的地方政权,也保存有最多的出土文物——策展人魏祝挺告诉我们,目前在展厅呈现的11枚吴越国王银简,包括杭州西湖出土的8枚,绍兴射的潭的3枚,此次除了国博所藏的一枚以拓片形式展出,其余10枚全数集齐实物,殊为难得。


你可以一次性看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绍兴博物馆所藏吴越国王银简,包括:


钱镠63岁钱唐湖银简
钱镠66岁钱唐湖银简
钱元瓘53岁钱唐湖银简
钱弘佐15岁钱唐湖银简
钱弘俶21岁钱唐湖银简
钱弘俶23岁钱唐湖银简
钱俶45岁钱唐湖银简
钱镠62岁射的潭银简
钱镠75岁射的潭银简
钱镠77岁射的潭银简



上承唐代传统,吴越国每年都会举行投龙仪式,杭州钱唐湖(西湖)、越州射的潭之外,还有苏州太湖等水府,更有太湖西山林屋洞、金华山双龙洞等诸多仙洞,遗迹众多。


细读这一枚枚银简上的简文,写满了祈求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宏大祝愿。


五代吴越 钱镠63岁钱唐湖银简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 钱镠77岁射的潭银简

绍兴博物馆藏



钱弘俶十五岁钱唐湖银简

浙江省博物馆藏



钱弘俶二十三岁钱唐湖银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尽管文献中明确强调,投龙须以“金龙”——譬如宋真宗时期的西湖金龙。但大部分出土实物表明,在五代吴越国、宋仁宗时期以后,大多采用鎏金铜龙。西湖中除了发现金龙外,也有铜龙、锡龙等等。


鎏金铜龙

1950年代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林屋洞鎏金铜龙

苏州博物馆藏



五代 铜龙

浙江省博物馆藏



接续传统,投龙仪典在北宋初达到了高峰。


与此同时,简的材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唐时的金简、吴越国的银简,到宋代多用玉简。此次展览集合了七位宋代皇帝的玉简,包括宋真宗、宋神宗、宋英宗、宋哲宗、宋徽宗、宋理宗,来自林屋洞、西湖、张公洞、济渎庙、茅山等。


如宋真宗,从目前出土文物及文献所见,记载有多达19次投龙活动。

如果留心还会发现,此时的金龙呈现为薄薄的一片,扁平化,正是宋代金龙变化的特点。


宋英宗玉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哲宗张公洞玉简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神宗济渎水府玉简

济源巿博物馆藏



宋理宗茅山玉简

茅山道院藏



北宋 宋徽宗玉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金龙

苏州博物馆藏



金龙

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



金龙

义乌博物馆




3.


此次投龙展之难得还在于,许多文物为首次展出,更涵括投龙相关最新考古或研究成果——譬如最新发现山西长治襄垣县仙堂山出土有唐玄宗时期投龙文物资料。再如,2020年于陕西宝鸡下站祭祀遗址出土的山川祭祀相关最新文物


作为唐代投龙实物,茅山华阳洞出土的14条鎏金小龙首次亮相,身长皆仅数寸,姿态各异,生动可爱而不失威严。

金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雍城工作站藏



茅山华阳洞鎏金铜龙

句容市博物馆藏



位于江苏句容的华阳洞为天下第八洞天,洞口上方刻有“华阳洞”大字榜书,传说是苏轼所写,此次在展览负一展厅即可见此拓片。


“华阳洞”榜书拓本

句容市博物馆藏


除了珍藏于博物馆库房中的文物首次展出,许多原本秘藏于道观、平常不轻易示人的珍藏,也都在此次投龙展中难得呈现。茅山道院出借了宋理宗茅山玉简,茅山元阳观亦带来茅山琉璃璧。

茅山琉璃璧

茅山元阳观藏



自元代起,道士正式代表国家祭祀山川。及至明代,尽管官方文献上不再把投龙当做一项特别的官方仪式,但依文献与考古发现,官方投龙仪式仍在继续。


这其中,成为明代皇家道场的武当山也出现了投龙活动。


此次展览借展即包括数件来自武当山博物馆的珍藏——譬如刚刚在五龙宫发掘出水的明代永乐皇帝水简。这是全国首次发现的明代皇帝敕命的“投龙”简,实物所见石质极佳,在灯光下带有细闪。


明成祖五龙宫简

武当山博物馆藏



朱元璋第十二子——明湘献王武当山简、武当山玉璧以及武当山金龙亦齐齐亮相。


明湘献王武当山山简、玉璧、金龙

武当山博物馆藏



一旁独立展柜中的铜铸鎏金武当山五龙捧圣博山香炉,体量硕大,绝不可错过其上的种种细节。该炉上半部分为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下半部分则表现了从水浪中由五龙擎托而起的“微缩版武当山”。细看,一条山路沿山体盘旋而上,一次分布了成道前的玄天上帝修真的诸多事迹,无论王灵官、观音、樵夫、各种灵兽、山石树木等等,皆活灵活现,精彩至极,是不可多得的明代文物精品。


而与之相对,一旁展柜中铜鎏金真武像,恰好与此件香炉上浓缩的故事互为观照。


与此同时,明代还有特有的陵山投龙,出现于如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等,而随着明亡,官方投龙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清代便再也没有帝王投龙的现象。


铜铸鎏金武当山五龙捧圣博山香炉

武当博物馆藏



铜鎏金真武像

武当博物馆藏




4.


如李零教授所说,“投龙”是个很大的话题。


这一古老的祭祀活动可上溯至中国更为早期的山川祭祀,而其背后所蕴含的,正是这一脉络下所呈现的中华文明至内涵。


因此,展览在一开始将观者首先引入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山川祭祀和盟誓仪式,指向更为宏阔的脉络——投龙正是在借鉴这一传统之下,经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整理、改革和发展形成。


李零教授在推介中这样写到:


中国的名山大川,选自万水千山,各地有各地地标性的“大山”。山东有泰山(泰山即大山)、沂山,山西有霍山(也叫霍大山),河北有恒山,河南有嵩山,陕西有吴山、华山(分太华、少华二山,太华山也叫华大山),辽宁有医巫闾山,湖南有湘山、衡山,安徽有天柱山(也叫霍山),浙江有会稽山。它们被整合在一起,才有与九州相配的岳镇海渎,才有北京地坛供设的一套牌位。读《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我们不难发现,早在战国晚期,由岳镇海渎支撑的“天下”概念就已初具规模,呼之欲出。中国是先有“大一统”的思想,才有“大一统”的天下。相关活动是早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行为。



此次展出的秦骃玉版是前道教时期与投龙简十分相似的出土物。


它出土于华山黄甫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分甲、乙两件,以墨玉制成,正面刻铭,背面朱书。在投龙展之前,乙版还从未展出过。


文字记载了秦骃在久病不愈后向华山神祈祷,希望神灵能宽恕他的罪过,让他早日痊愈。而后秦骃得偿所愿,向华山神还原,并献上玉器、牛羊、车马等祭品,埋于华山。因而秦骃玉版可视为投龙简的雏型,也是相当珍贵的研究古代山川祭祀的早期实物。


战国 秦骃玉版

上海博物馆藏



山西博物院所藏侯马盟书,则是1965年至1966年于山西省侯马市盟誓遗址出土的玉片文物,大多呈圭形,也有圆形与不规则形,文字以毛笔朱书,也有墨书。其上记录的是晋国卿大夫订盟誓约的言词,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则沉埋于地下或河中。



春秋 侯马盟书

山西博物院藏



当然,山川不仅被视为国家的象征,人们对此亦有着神仙居所的想象。西汉末年后,国家祭祀的仪式为早期道教继承,尽管东晋以来纸张已成为日常书写的载体,简册却依然活跃在道教的祭祀祝祷仪式中,是告神的重要媒介。


胡场神灵位名牍

扬州博物馆藏



明 五岳上帝像轴

首都博物馆藏



展览最后单元,则以文人的山水传统,延续对洞天寻访的追求与想象。


仙山、灵泉,无论是通过诗歌吟咏、妙笔丹青,还是置于案头的奇石,本质上都与人之“形”和“神”息息相关。文人在山野中寻访,亦回到书斋创作,试图将昆仑与蓬莱收于方寸之间。



如渠敬东教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所言:


“任何一个文明都要有超越性的维度,都要有我们所说的人力无法征服并无上崇拜的一个领域,在中国,山川就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一直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与‘七十二福地’‘七十二福地’中国大的山川脉络,从五岳再到昆仑所构建的系统,将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体系构造理解得更多元、更丰富了,这一点很重要。”


本次展览将展至2025年3月2日。



来源:展玩、浙江省博物馆宣传部、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

编辑:赵任子、杨秀文

初审:施义亭、魏祝挺、赵任子

复审:施义亭、应霁民

终审:杨   玲



浙江省博物馆
提供活动信息,展示藏品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