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浙博|“关山尽度 · 化物——第三届‘工美现在时计划’成果展”开展

文化   2024-11-22 23:28   浙江  

浙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地之一,工艺品种众多,艺术造诣不凡。

为明天收藏今天,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致力于历代工艺美术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等工作的同时,也探索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宝贵精神与工艺精华如何促进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为此,我们尝试推出“工美现在时计划”,“现在时”代表正在发展中的历史。此计划面向全国招募精英,组建工艺美术人才库。通过省内及跨区域的深度研修、观摩藏品、参观导览等方式,帮助工艺美术人才畅游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氛围中,提升他们的创作技巧和水平,激发其创作灵感和新风格。

研修是“工美现在时”的重要内容,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发展,既要扎根于优秀的本土文化,又要打破地域限制。本次成果展是对近年来跨区域深度研修项目的总结,共汇集了39位参展大师的72件(组)作品。

在本届“工美现在时计划”(2022—2023)研修中,创作和传承者们走出浙江的江南山水,远赴河西走廊,游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丝路瑰宝;求索大象中原,在仰韶文化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和历朝历代众多古建筑及文物中纵览河洛之地见证的万载文脉绵长;南下八闽福建,从永定、龙岩山峦中的土楼和泉州港的海丝之路发展中感受人们古往今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当代工艺美术这条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浙江省博物将继续发挥整合历史、当下和未来的独特作用,与有志之士携手同行。今人再踏古时路,我们在为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包容而感动的同时,也越发自信和激昂地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新知识和新灵感,更加意气风发地创作出符合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以待如我们一样的后来者相隔时空再度对话。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21日——2024年12月15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负一层

临展厅

部分展出作品

第一单元:大河之南

河南——天地之中,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永不停息的水波瞻仰过文明源起时仰韶先民的彩陶,赞叹过二里头遗址的青铜鼎盛,一路遥望两岸唐风宋韵。此行深入中原,高山仰止, 亦学无止境。


石窟印象

东阳木雕  黄小明

这是东阳木雕在材料、技法上的创新之作。作者选取中国三大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石窟中的代表性部分作为表现主体,运用独特刀法打造出石质肌理,并以特殊漆艺处理出铜器的光泽,赋予作品以雄浑厚重的气质。上部佛像亦用相似的手法雕刻,但线条细腻圆润,颇具唐风。中部用不同木材的锯末制作出层叠起伏、连绵不断的沙漠形象,隔开了天上人间、佛凡两界。整体运用贴片雕技艺,有着很强的立体感与装饰性。


初音

黄杨木雕  牟湘波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贾湖骨笛被誉为人类“初音”。作品以此为物象创作,跨越近9000年的时空与远古对话,再现贾湖骨笛的前世今“声”,通过木雕技艺,表现骨笛经过岁月的浸蚀后产生的痕迹,以匠心体验、回怀时光与远古的声音。


华夏之花

婺州窑  牟湘波

作品以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上的纹样为元素,中间以镂空的陶罐造型产生阴阳虚实的对比,以数字技术效果将陶罐纹样连续伸展到整片瓷板上。作品名为“华夏之花”,中华彩陶文化在6000年前的庙底沟时期发展到顶峰,彩陶上的花瓣如中华文明最初的绽放。这件创意作品用当代的审美表现了古老的文化意境。

庙底沟印象

东阳木雕  陆挺丰

作品灵感来自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以木雕仿制遗址出土的彩陶、玉器及遮掩遗存的砂砾黄土。作品在方形画框中展开,如考古发掘时的探方,正揭开六千年前那一瞬间的惊艳。

“葵心向阳”花口碗

越窑青瓷  沈燕荣

古代不同工艺之间常有互鉴的现象。此葵口斗笠碗以瓷仿金银器,内壁刻花,外壁施带状草木灰釉,与青釉形成跳色对比,刻飞天和植物纹样。典雅精致,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穿越时空的凝视

黄杨木雕  王献存

作品以黄杨木雕刻出战国车马、甬钟的残骸,考古工作者仿佛在与3000多年前的古代文明对话。作品取名为“穿越时空的凝视”,蕴含着作者参观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时,面对车马坑遗址、出土青铜器等文物,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历史的遐想。

瑞狮

竹根雕  杨国强

作品参考河南白马寺石狮造型进行创作,结合竹根的自然形态,创作出母狮怀抱小狮,足踩绣球的形象,整体造型古朴典雅。

“宋韵雅集”瓷瓶

龙泉哥窑  支持

作品一组两件,以哥窑青瓷烧造技术制成。作品通过对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的提炼,并复刻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呈现了造型简约、釉色温润、线条挺括的风貌。

天地之中

泰顺石雕  卓乃枢

作者根据原石色彩的分布特点,通过各种技法巧妙地突出 “天地之中”的主题,取石材的中间黑色部分雕刻作品的主体——登封观星台,以浅色皮色为缭绕于观星台周边的云气,顶部紫红色恰为云层之上的一缕阳光,观星台左侧和前后镂空,以表现观星台之高和天地之广。作品整体以椭圆形石材雕琢出主体题材,浑圆的云气包容着一方小世界,蕴含着“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念。

龙门印象

婺州窑  陈金生

晕染石窟

婺州窑  李少巍

相由心生

龙泉青瓷  严少英

作品一组六件,创作灵感源于河南矾县石窟。作品中的千佛龛用刀洋洋洒洒,雕刻洒脱又不失法度,既有阳刚雄壮的一面,也有细腻阴柔之美,雕刻了石窟中的众佛造相,意在观照人生之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相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杯碗盏中茶,拿起既放下,此作品故名曰“相由心生”。


第二单元:大漠佛影

敦煌——丝路明珠,文化交流之枢纽。敦煌莫高窟在近千年的延续间保留了大量精彩的佛教壁画和造像,一窟即有千面,千窟包罗万象。徜徉其间可观形象线条及其蕴含的时代气象,看纹饰技法揣摩其背后的文化互鉴。此行回溯经典,灵光顿悟


“三兔莲花纹藻井”绣片

刺绣  金家虹、杨馥祯

作品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407窟顶部最经典的隋代藻井,画面层层绽放四重八瓣大莲花,中间为三兔共耳纹样,云彩飞旋。作品以多种针法组合的手法,展现画面的层次感,比如莲花部分以齐针套、互套、戗针层层递进。为加强飞天和云彩的飞旋效果,运用了容易形成方向感的交叉乱针和虚实针,外围菱形碎花纹采取了平铺加打籽的针法,与中间三角乱针加打籽的三兔奔跑形成呼应,以加强了虚实的刺绣针法处理后,纹样的空间感更为强烈。

正合式七弦琴“思”

古琴  陈明亮

“交脚趺莲思未央,双眸凝处韵悠长。佛光隐隐禅心绕,千载静思意韵扬。”作品灵感来自敦煌莫高窟71窟中的思维菩萨。琴首深刀雕刻沉思的思维菩萨,琴面两侧刻飞天和云纹。古琴自古以来是寄托情志、明心正德的重要乐器。在当代,它更是提供了一种内视内省的心灵疗愈方式,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作品将思维菩萨与古琴斫琴艺术融合,寓意以思考开启智慧之门,在纷繁世间保持独立思考、坚守本心。


梦里敦煌

黄杨木雕  方江鸿

作品巧妙地利用一整块黄杨木雕刻成一件形似书本造型的笔筒,正面雕刻出敦煌莫高窟标志性的九层楼、骆驼、杨树、沙丘等元素。作品取名为“梦里敦煌”,人生与梦想在此作品中融汇。


“敦煌佛影”台屏

玉雕  华佩杰

作品采用特殊的拉丝玉雕双层双面创新工艺,两面图案各不相同。玉雕正面图案灵感来自莫高窟第280窟《妙光法师说法图》和莫高窟第57窟《说法图》。玉雕背面灵感来自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记》。玉雕双层双面拉丝工艺是以正背两面图案互相作为底纹,设计、制作难度较大。作品汇聚了敦煌莫高窟代表性的壁画题材,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技法高超、雕刻精湛。


“三兔共耳”台屏

东阳木雕  蒋宝良

作品复现了莫高窟壁画藻井中“三兔共耳”图案。整件作品以椴木为材,不留任何节疤,肌理细腻,刀功细致。作者在外观设计上巧妙地以唐制斗拱为底座,托举再现藻井圆形井心的圆形台屏;屏心画面运用镂空雕、深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技法,把兔子刻画得骨肉匀亭丰满,造型充满张力。


佛光

南宋官窑  金国荣

作品以敦煌莫高窟五代36窟、宋代76窟菩萨身后的背光图案及著名的三兔共耳图为素材创作,采用南宋官窑传统的紫金土等材料为原料,以浅浮雕技法雕刻纹饰。作品充分利用了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三兔纹浮雕周围以放射状的金丝铁线,比拟佛光四射,背光纹饰瓷板以紫口铁足的特点,营造出层层祥瑞光环,充满张力和趣味性。

错金银“飞天女神”茶刀

龙泉宝剑  江龙

作品为飞天外形的茶刀,受启发于莫高窟壁画的人物线条和“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般的画面意象。作品采用天外来物陨铁,运用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百炼折叠锻打,通过错金银工艺让作品表面闪烁质朴的金属光泽,是古典与现代、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九色鹿的故事

东阳木雕  陆国栋

作品以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内容为题材,以三层叠雕的制式,综合运用了东阳木雕中深浮雕、镂空雕、立体雕、半圆雕等雕法创作。作品希望以“鹿王本生”故事向人们传达舍生取义、普济众生与善恶因果等古老而悠久的道德及为人准则。

佛在

越窑青瓷  罗洪文

伎乐天

东阳木雕  陆含阳

作品以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最具代表性的反弹琵琶和击鼓乐伎菩萨形象为主体,背景为变形的莲花座,在灯光的衬托下,既经典又现代。伎乐菩萨既是乐舞升平的极乐世界之缩影,也是时代审美的艺术写照。作者综合运用半立体雕和浮雕技法,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生动。

“大美敦煌”紫金釉广口尊

婺州窑  邵文礼

作品采用浅浮雕技法,大美敦煌展现了敦煌的外景,作品线条流畅,人物刻写生动,整体布局合理,外施婺州窑特有的紫金土釉,古朴典雅,朴实无华。

塞外天音

黄杨木雕  王安义

作品结合了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形象与当代创作审美,利用一整块黄杨木随形雕刻出反弹琵琶的飞天,形态飘逸灵动,似拨弦奏响天乐,展现了天宫中的婆娑舞姿、袅袅妙音。此作品体现了宗教文化中对于超脱和永恒的追求。

大势至菩萨

石雕  吴松江

梵音妙舞

东阳木雕  王向东

飞天

青田石雕  徐永泽

采用立体竖构图,综合运用圆雕、透雕、镂雕、浮雕技法,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了飞天向世人敬送美酒佳酿的身姿。

镜中花

越窑青瓷  徐周萍

作品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以青瓷盘为载体,通过重重圆环分割的繁密花纹,再现铜镜背面的华丽装饰。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黄杨木雕  杨华春

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莲花形象。仕女悠然倚卧于莲花之心,手持莲枝,花瓣如波,轻卷舒展,不染纤尘,恰似心灵的一片净土,禅意盎然。经过细致的雕琢,黄杨木温润细腻的木质和流畅的纹理使得人物神态更为生动自然。作品借心洁如莲之意,传达追求内心纯净平和的生活哲学。

福满人间

青田石雕  叶建海

此红花石材质颇具特点,以深邃的红色为主,表面带有明亮温暖的黄色,仿佛一幅天然的月夜景象。作者参考敦煌莫高窟壁画,将经典的飞天形象用俏色的方式雕琢在此石材上,浑若天成。

“飞天”如意

黄杨木雕  郑方杨

作品题材选自敦煌莫高窟唐代飞天图。作品为如意造型,如意柄头上以浮雕手法雕刻一手持莲花的飞天形象,宁静慈祥,衣带飘飘。柄身雕刻手持乐器吹奏的飞天,妙音阵阵,两侧飘带迎风飘扬。该作品与传统立体式的黄杨木雕不同,在平面上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飞天形象,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和合

木雕  章金飞

作品题材选自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飞天形象,集圆雕、浮雕等雕刻技法。飞天一脚踏在云朵上,一脚盘起,两手作拍打腰鼓状,且舞且奏,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作品造型严谨,飞天神态逼真,刻画细腻,似乎要将我们也一起带入仙乐飘飘的世界。

张骞出西域

木雕  郑兴国

作品以“张骞出使西域”为题材,充分利用了古建筑木构件的残缺美,在自然风化的纹理中加入人工雕作。雕刻手法吸收参考了古代雕刻艺术的精华,写实中略显夸张,素色里不失意韵,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历史沧桑感。

“莫高窟唐人菩萨像”插屏

百宝镶嵌  戴健强

作者参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菩萨形象,又结合了张大千于1948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唐人观世音菩萨像,提炼了古代壁画里颜色、线条、造型,经过再加工、再塑造,用不同的材料创作了现在的浮雕菩萨像。

九色鹿

婺州窑  邵杭平

作品以莫高窟北魏257窟《九色鹿本生》壁画为题材创作。作者以深色化妆土结合刻划花技法,在瓷板上再现了跪地谢恩、溺水搭救、国王对话三个经典片段。

圆光图案青瓷刻花盘

越窑青瓷  周明明

作品刻花纹样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菩萨背光图案,纹饰连贯、层次丰富、饱满匀称,整体素雅静谧。

第三单元:同山共海

福建——八闽之地,天涯来客皆寻此心此身安处。南下的客家人在山林间因地制宜建造土楼,夯土与木构历经风雨,坐听一代代朗朗书声。万国旅人驾船踏浪进出泉州港,各个信仰融汇,包罗万象。此行面山见海,受用颇多


浔埔女

黄杨木雕  吴尧辉

闽南胜景

根雕  俞柏青

作者利用老樟木的天然纹理与气韵,以刀代笔,结合写意山水的风格语言,在木头上创作出一幅天人合一的闽南山水风光,应和"一瓯之闽古无诸,山奇水透真画图″的诗韵。

百业人生

竹根雕  俞田

作者的创作理念源于对人生与传统艺术的深刻感悟,将戏曲小旦塑造为千手观音的样式,寓意人生如戏。二十四只手各持不同手工业的标志性老工具,这些工具见证了百业的起落,承载着行业的辉煌与沧桑,如同戏曲中的悲欢离合,精彩动人。作品将百业故事与戏曲之美融合,让观者联想到行业背后,值得被铭记和回味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

门神

蛋壳镶嵌陶塑  俞田

作品以陶为载体进行雕刻塑形,陶胎烧制后,再以大漆、蛋壳镶嵌等工艺进行装饰。作者有感于精美雅致但缺乏世俗烟火气息的福建德化白瓷,以突破和融合传统的方式,跨界创作了古拙可爱、浑厚劲健的守护门神。这是艺术与乡土民俗的交织,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理念下的新生,寄托了作者连接古今、展现别样德化之美的心愿。

惠安女

木雕  郑紫东

作品以福建惠安地区独特的女性群体的形象为蓝本,人物面部神情专注、宁静,着重刻画惠安女标志性的服饰,其纹理细腻清晰,褶皱自然流畅,展现了惠安女勤劳质朴与坚韧内敛的品格。作品整体线条流畅,将惠安女的柔美形象与内在力量完美融合,既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又凝聚着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

编辑:赵任子、山   丘
初审:施义亭、张丽明、赵任子
复审:施义亭、范珮玲、应霁民

终审:杨   玲

浙江省博物馆
提供活动信息,展示藏品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