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u效应和Kappa效应如何区分?|普心易混点08

文摘   2024-07-11 16:00   四川  


相生和他的朋友们

关注


大家好,我是相生。


今天要给大家区分的是普心第六版新增的一个考点—Tau效应和Kappa效应。其实这个考点在黄希庭老师的《心理学导论》上解释的要更为详细一些。


✅陶(Tau)效应

陶效应,由赫尔森等提出,指时间知觉对空间距离的知觉产生影响。时距越长,知觉到的距离也越长。



赫尔森和金在实验中,如图所示,在被试的前臂安排了三个等距离的受刺激点,组成一个触觉的等边三角形。当刺激A点和B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刺激A 点和C 点的时间间隔时,被试觉得AB的距离似乎要大于 AC 的距离,即时距越长,知觉到的距离也越长。


当被试利用图像运动速度作为距离估计线索的定势时,则发生逆Tau效应即时距越长,距离估计就越短。


那很多同学在这块儿就有疑问了,Tau效应和逆Tau效应到底如何区分?逆Tau效应时距越长,距离越短怎么理解?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比如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实验,实验的要求是让被试在一个小时内从A点走到B点,但他们需要走完的距离不同。假设被试1需要走完10公里,被试2需要走完100公里。

被试1

被试2

我们很容易就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被试1的速度肯定会比被试2的速度慢。这就叫以图像运动速度作为定势


由于被试1的运动速度慢,他度过的这个时间就更加的漫长,虽然他们的用时都是一个小时,但被试1知觉到的这个时间知觉的距离是要大于被试2的。


被试1的时间知觉距离大于被试2,那么在空间距离上,被试1需要完成的是10公里,被试2需要完成的是100公里,被试1的空间距离是小于被试2的。


所以被试1虽然知觉到的时距非常长,但它的空间距离实际上非常的短,也就是逆tau了。


✅卡帕(Kappa)效应

卡帕效应,与陶效应相反,指时间知觉受到空间事件影响。距离越长,知觉到的时距也越长。


科恩等人的实验中,将三个灯泡排成一行,如图所示。开A灯泡和B灯泡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开B灯泡和C灯泡之间的时间间隔,但由于A灯泡和B灯泡的距离大于B灯泡和C灯泡,被试觉得开A灯泡和B灯泡之间的时间间隔要长些,表现出空间知觉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Kappa效应只在特定的时间间隔条件下才会发生,在刺激难以区分时特别容易发生。


作为国内在时间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专家,黄希庭老师发现了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



你学废了吗?


END

关注公众号【相生和他的朋友们】

助你轻松上岸

相生和他的朋友们
晴天心理学考研独家明星老师,擅长《普心》《发心》《社心》讲授,生活中每件事都是我的授课素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