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讲述者
中核苏阀 谭家秋
苏联学成归国,扎根荒漠多年
1955年至1960年期间,我留学苏联,在有色金属暨黄金学院学习有色金属压力加工课程。这段求学经历为后来从事我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60年7月,我回到祖国,同年11月,来到202厂第二研究室从事金属压力加工研究。自此,开启了为核工业工作的生涯。
当时,用于核爆炸的某试验堆研究工作在北京开展,其中所需的燃料元件我国自行研制时遇到很大困难,用完从苏联进口的产品后,面临着断档危险。在这紧要的时刻,国家将这项重任交到了202厂。当时的我们采用传统的混料挤压工艺,在多次的试验中均以失败告终。研究室的一位主任也是访苏学者,我借了他的资料反复研究,又运用我留苏所学知识,加上仔细分析前期失败的原因,在简易仓库里,利用简陋的试验条件,重新配置混料的比例、工序温度、挤压磨制方式,最终以放置在特定环境、纯手工替代机器放料搅拌的手段,以及控制特定工序温度、采用特定形状、特定角度磨制等方式生产制造出了合格的核燃料元件棒,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需。后续用于氢弹的核燃料元件棒,也是在技术资料奇缺的情况下,由202厂自主研制并成功交付。
我的妻子同样就职于202厂,在第一研究室从事金属材料分析工作。自1960年至1978年,我们在包头度过了近20年的岁月。回想起来,那时土地荒凉、气候恶劣,每日下班回到居住区,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再用手绢清理眼中的沙子。每日清晨,床上都铺满了一层细沙。即便是下雨天,落下的雨水马上渗透到地底下,地面仍旧是干燥的。饮食更是简陋,发芽的土豆、含沙的粗制面粉、定量的蔬菜供给支撑了一日三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也未曾听到过身边的同事、邻居们抱怨一声。我隔壁邻居是留苏博士、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身边同事有访苏学者、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次子乌杰,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技术骨干以及高知识分子,他们扎根基层一线,大家无身份地位的区别,不抱怨不埋怨,心里装着对国家的忠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心连心
1978年至1982年,我在813厂工作了四年。1982年11月,我来到了苏州阀门厂(现为“中核苏州阀门有限公司”),担任三个车间(锻造、冷铸、焊接)的主任。期间我带领工人们加班加点完成了多项重大生产任务,其中发生的一桩小事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当时的锻造车间内,工人们需要穿着很厚的衣服作为防护,车间内温度又高,手中的锤子以及铁块非常重,工作十分辛苦。但当时的规章制度写明需要到下班时间,工人才可洗澡休息。我从202厂的基层走出来,深知工人的不易,于是找到厂领导,把相关情况作了简要汇报,提出了在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让工人灵活休息的建议。在我多次的保证承诺下,厂领导同意了我的建议。当我向车间工人传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后,即可洗澡休息”这一消息后,他们连声欢呼,大家都兴高采烈、热火朝天地投入工作。最终既没耽误车间任务,又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苏州阀门厂的人文关怀,更好地营造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动氛围。
不计个人得失,实干担当作为
1986年,上级领导指派我去812厂主持某项目的研发工作。由于当时该厂领导班子成员已满,领导与我说明情况后,我表示:我不介意是否能进入班子,只要我能做的,我尽一百分的努力完成任务就行。在812工作期间,作为分管工艺的副总工程师,我主导完成了秦山核电一期反应堆组件的制造,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秦山核电二等功等荣誉。
△ 科学进步一等奖证书
1989年,我回到苏州阀门厂,担任厂总工程师。苏州阀门厂在市场开拓过程中,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缺少了一张质量认证书,导致迟迟得不到国外市场的认可。在此关头,我领导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以及检验科公关协调,誓要拿到此证。经历第一次的香港专家认证失败后,又经过多方努力,第二年成功通过挪威船级社专家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取得ISO9001质量标准认证的生产型企业,为后续苏州阀门厂成为国内最大的阀门生产、销售及出口企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口述历史 | 苏联求学、保障“三线建设”……他寄语青年做八九点钟的太阳,永远朝气蓬勃!
口述历史 | 从参与原子弹研制到推动自主阀门研发制造,他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核事业奋斗!
口述历史 | 为核事业、为医院发展奔走几十年,她始终坚定一个信念……
口述历史 | 在中核奋斗的三十六载 ,她说时光未虚度!
1964年的102车间:关关难过关关过!
口述历史 | 忆往昔峥嵘岁月,他见证核工业企业在深圳特区的成长历程
策划 | 党群工作部
来源 | 中核苏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