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痛苦体验,但很多人面对疼痛时,觉得忍一忍就好。其实,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忍“小痛”可能致“大病”,千万别忽视。
2024年10月第三个星期一是“世界镇痛日”,主题为“ 关注疼痛的性别差异”。
疼痛被认定为除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之外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时发出的预警性信号,很多人存在“忍忍就过去”的错误认知,认为疼痛会自行缓解。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沈兴模表示:“疼痛的部位对身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一定提示作用,但也不是完全对应的,需要医生来进行专业判断。比如有很多心脏病患者疼痛的部位不在前胸部,而是在手指,甚至会引发牙痛。”
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前者为近期突发且持续时间较短,常常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之一,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后者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慢性疼痛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需要明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疼痛不要忍,如果一直拖着不去看医生,很有可能使急性疼痛转为慢性。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陈鑫表示:“以腰腿疼痛为例,门诊上曾遇到一位疼了五个月的病人,CT检查后发现腰4神经根处有一个椎间盘突出,把神经卡压住了。我们通过一个微创小手术把这种压迫解除,病人的疼痛感有了明显缓解。其实,这个病人完全可以在出现疼痛半个月到一个月时到院检查。持续五个月的疼痛可能导致神经麻木、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此时再到医院治疗,不仅恢复慢,还可能造成一些不可逆性的损伤。”
出现疼痛症状该去哪个科看呢?可以遵循两个原则:急性、由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应就诊相应科室,如突发心绞痛要去心内科,突发急腹症就诊普外科等;慢性顽固性疼痛,包括疼痛没有查出病因或查出病因目前无法根治的,则要到疼痛科治疗。另外,很紧急的情况可以直接去急诊科。
在临床上,疼痛以病人的主观描述为主。那么,就医时我们该如何向医生准确描述自己的感觉呢?
陈鑫表示:“首先应准确描述身体疼痛的部位,是什么样的疼法,以及疼痛的程度,会不会影响睡眠、休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此外,应说明疼痛持续的时间,每天发作的时间,用药是否能缓解。比如腰腿疼痛患者看医生时可以这样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疼痛,什么时候开始加重了,疼痛是否导致难以入眠。疼的感觉是像放电一样的疼痛,还是胀痛、酸痛,有没有烧灼感。走路、弯腰或者做一些体力劳动会不会加重疼痛,是夜里比较疼还是白天比较疼。”
疼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无论哪种类型的疼痛,都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和困扰,我们该如何缓解疼痛呢?
陈鑫介绍:“生活中若不小心碰到硬物,身上鼓出一个大包时,早期应该用冰敷,可以减少出血,消除水肿。如果时间超过一天,可以做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血肿吸收。”
此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有效的运动和康复手段,可以很大程度避免疼痛发生。
比如,因失眠、疲劳、工作压力大等原因引发的头痛,可以是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其他三叉植物神经性痛等。其中,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如今手机盛行,“低头一族”多密切相关。因为长期的不良姿势会导致颈椎曲度变直、变形。长期头痛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能让人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案有很多,如超声引导下定位微创介入治疗、精准穿刺星状神经节阻滞、口服药物治疗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包括改变低头姿势(避免长时间持续低头),抬起头(抬头平视前方,下巴略向下,向后微缩,整个头部带动脖子向后平行移动),动起来(适量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游泳等),选择护颈椎枕头(选用平躺后与肩同高的枕头即可)。
来源:健康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