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在杭州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这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在浙江举行“考古中国”发布活动。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
根据国家文物局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整体部署,近期,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果。项目组通过研究,对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整体进程的认识得到显著提升。
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
成为推动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组组长王宁远介绍,“我们这个课题最主要的一个成果,就是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长江下游区域为什么会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逐渐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气候事件是相关的。因为这次气候事件,原来在山里面从事采集狩猎为主的人,他们开始走向平原,开始以种植水稻作为主要的产业部门。”
研究成果显示,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出现了凌家滩、东山村等中心聚落,迈入古国时代第一阶段。
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墓葬西侧的燎祭遗存,对外侧壕沟进行了发掘,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东山村遗址揭示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对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凌家滩2020-2022发掘位置图
研究显示,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促使稻作农业成为主要产业部门,周边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迁徙,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观念,与本区土著人群融合,创造出适宜水网平原的人居和生产模式,社会以个体小家庭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单元,形成早期的江南生活,影响至今。
良渚遗址是古国时期第二阶段的代表,研究成果显示,目前已基本完成遗址调查和详细勘探,新发现水坝20多处,揭示了水利系统完整结构,良渚遗址群发现的遗址数量增加到300多处。
通过北村等遗址发掘,揭示出遗址群结构早晚期之间的革命性变化,展示了早期都邑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寺墩遗址发现土墩顶部存在大型建筑,揭示出双重水系环绕的特殊聚落格局。
良渚居民从事什么工作?
多为手工业者
良渚遗址群家底已经摸清
300多个遗址点
比以前的100多个遗址点翻了一倍
凌家滩出土陶鬶
江苏东山村崧泽文化红烧土祭祀广场和大中型墓葬(南—北)
来源:杭州网 杭州通客户端 记者 徐文杰
编辑:丁婷婷
审核:胡菲菲、戎丽娟、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