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遇上科技,博物馆“邂逅”数智化,会迸发怎样的火花?10月23日,“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博汇”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召开。
来自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有趣、有料的“头脑风暴”。
本次学术活动由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组委会、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主办,由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现场围绕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主题,展现了数字焕活文化遗产方面的实践性成果,共同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应用与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带来新启示,也为文博行业助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
研讨内容“干货”满满、氛围热烈,专家群策群力共话文博未来,让我们共飨这场知识盛宴。
主办单位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回顾了我国文物数字化工作的历程与成就,深刻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文博事业创新发展。
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从因博而生、为博赋能、应博而创三个方面,汇报了南京文投集团在文博领域的探索和实践。2023年,南京文投集团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共同推出“中国文博物馆创新赋能整体解决方案”,共建江苏文都创意城市研究院文博创新中心,探索文博产业的新模式、新路径。
主旨演讲
| 演讲主题 |
新质生产力与文物保护的融合发展—
以数字化应用为例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张喆通过分析梳理文物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阐明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文物保护的融合发展”。
他总结目前面临的问题,聚焦在数据整合共享不畅、信息安全风险加剧、文物价值挖掘不足、活化利用模式单一、数字化技术复合性人才建设不够等方面。
他回应了目前所做的有效尝试。基于文物基础数据、结合文物领域保护的管理需求,从6个方面——数据治理、价值挖掘、展示传播、综合管理、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等进行了一些数字化融合创新的实践。
| 演讲主题 |
甘肃文物安全信息化建设实践
甘肃省文物局安全督查处处长张顺全面介绍了甘肃省在文物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文物安全信息化建设。
在文物安全方面,我们配套了安全管理办法即一些行政的法律法规。我们加大了对政府主体责任的落实、文物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和其他行业部门的行政监管责任,通过三者责任的架构,我们织密了文物管理体系。
| 演讲主题 |
文化计算大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因解码与活化利用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赵海英从文化计算和文化基因的视角,展示了文化计算大脑在文化科技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探讨文化数字化、文化智能化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探索性成果。
我们目前打造是一核一平台+一个框架。所谓的一核是文化基因的语意模型,一个平台是指文化计算大脑的平台,彣芯、彣链、彣脑。希望能够进行一些计算的方法,在多尺度上进行不同内容的理解。所以就构建微观尺度、宏观尺度的切片。
| 演讲主题 |
从探元计划看科技创新
助力焕活文化遗产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通过探元计划的生动案例,从数字甲骨文的AI协同平台到三星堆智能考古的人机协同,再到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化复现等项目实施,展示了科技创新在助力文化遗产焕活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 演讲主题 |
历史如此流动——
和你一起共建一座美好的博物馆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慷慨分享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数据驱动下的博物馆文创新模式,通过数字营销为博物馆打开新入口,数字展教融合新体验,数字创意带来新内容,数字要素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运营,并提出了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圆桌对话
本次论坛活动还举办了圆桌对话,邀请了多位行业资深专家围绕着“数字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议题进行高效交流,现场由南京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小朋主持对话,嘉宾针对提问进行回答。
南京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小朋作为圆桌对话主持人,感概道:今天会议的举办场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站在文化遗产的重阵上,并且能看到从展览到文物保护,这里无不浸透了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进行遗产保护传承的时候发挥什么作用呢?今天的专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和研究?我一一跟各位专家进行交流。
Q:湖南省博物馆针对考古方面的数字技术有什么样的创新和体会?
A:在我们湖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有一个数字化建设原则——在“文物资源一张图、一个标准体系、一个核心数据库”的规划大前提下,我们开展了很多的工作。
我们在开展数字化保护专项工程工作时,非常关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还希望以后能跟更多行业合作。比如建完的岳阳楼的模型,可以作为课件供学校使用,让数据从产生到利用形成闭环。
Q:四川省博物馆做了信息建设化工作,怎么进行数据治理?
A:我们跟全省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全面调研,发现很多问题。第一,我们信息化系统建设随意;第二,我们建设没有统一的平台。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搭建文物一体化平台——省市区县馆市级的用户使用体系,所有的基层只用一个账号就可以进入所有的业务系统。我们让数据成为活数据,让工作数据转化为系统数据。
Q:文物数字化的利用,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很多理论的支持,复旦大学博物馆关于理论的研究是怎么做的?
我们在2021年成立了文博数字艺术中心,是我们复旦大学的重点研究基地。我们从基本的信息采集,包括我们一些比较手持的扫描、大的空间的扫描,学校都是给予比较大的支持。
我们最擅长是挖掘文物里面的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交互的手段、沉浸体验的手段,通过AR、VR,或者MR这样的手段,将文物元素怎样更生动的把它展示出来。
Q:文物的传播是社会关注我们博物馆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要注重我们的文物和文化基本科学的原理,又要照顾到社会的热点和观众的兴趣,这应该如何去做?
博物馆面向的是大众群体,大众群体所关注的点,它的话语体系,以及它所习惯的这种逻辑和我们学术是不相吻合的。如何把这两个找到平衡点?其实目前只能往中间来凑。
首先博物馆要做学术研究,学术研究需要资金来源。但博物馆是公共的文化产品,它不能进行很纯粹商业的运行。从传播的结果来说,很多地方的博物馆4点半就关门了,这首先把自己和市场社会的门关上,所以当下机制改革、体制改革,堡垒之一是博物馆。
我们把文物数字化,它的变现能力,以及向市场接轨能力有欠缺。数据采集投入非常多,而大众看不到想看的东西,中间有断层。所以这个链条现在急需跟多行业协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