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财政部通报8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矛头直指地方化债风险。今年的通报时间,足足比去年(11月6日)早了一个半月,显示了来自中央的高压态势。
对地方新增隐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化解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将坚持“零容忍”。
财政部在通报中开宗明义,表示将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地方债务平台尤其是城投公司,压力山大,要对债务风险保持十二分清醒。
问责力度在加大
此次通报的8起案例,涉及全国各地,其中新增隐债7例,化债不实1例:
天津市天津港区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
湖南省属公办职业学校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海南省临高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
案件所涉隐性债务金额,总计为116亿,较去年通报案例减少了343亿。虽然总额有所收敛,但中央态度强硬,问责力度则在加大:
不仅有6年前的违规案例被揪了出来,还有官员被终身追责,即使调任和辞职也难逃其咎。
同时,这一次问责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增加。
问责主体更多元,违规行为更多样。具体类型包括:
地方向国有企业借款(3例)、公办职业学校以租代建(1例)、以公立医院等为主体贷款(1例)、向融资租赁公司借款用于偿还存量隐性债务(1例)、要求代理银行垫款支付(1例)和以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1例)。
比如,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向天津保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天津天保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借款147.32亿元,并全部转借给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用于偿还其存量债务,最后形成新增隐债73.97亿元。
2018年11月,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行确定与岳阳湘女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采取以租代建的方式建设新校区,通过每年支付租金1233万元和以三产委托经营(包含新、老校区)的方式进行回购,期限30年,总金额4.5亿元,形成新增隐性债务4.5亿元。
连6年前开始的违规行为也被揪了出来,违规行为不会因为年代久远就被放过,可见追究到底的决心。
这些事件中,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问责,已经调任或辞职的领导也难逃处分,以杜绝侥幸心理。
化债箭在弦上
持续严厉的问责,背后是地方债问题不可忽视。
自2017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以年均16.3%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名义经济增速的7.8%。截至2023年末,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元。
这只是显性债务余额,地方政府财务报表之外的隐性债务问题,更是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炸弹。
炸弹什么时候最危险?
导演希区柯克曾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电影镜头拍三个人玩扑克,突然桌子爆炸了,这没有什么悬念。但是,如果镜头让观众知道桌下有个定时炸弹,而牌桌上的三个人却毫不知情,还围着桌子打牌、开玩笑,起桌离身又回来,那么观众的神经将会持续制造出一种混合着期待、震惊和焦急的情绪。
现在我们对地方隐性债务,正如面对一枚“桌子下的炸弹”。它切实存在于中国经济的运转之中,难以完全被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极高的潜在风险。
没有人确切知道隐性债务的规模。据一些机构的测算,大概在50-70万亿左右。也有人推测在70万亿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呢?
假如我们按60万亿来估算:再加上40万亿的显性债务,地方债务共计100万亿。按3%的利率计算,一年的利息为3万亿,地方财政不吃不喝,平均每天要支付82亿利息。
背负上如此沉重的债务,连还本付息都是极大的压力,何谈发展?何谈公共服务?
和看电影不同,这一次,我们既是观众,又是镜头中那几个打扑克的人。一段时间以来,公共服务“崩了”的事件,已经屡屡发生:
——有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被挪用,用来偿还债务。
——有地方街道办因为给环卫工发不起工资,门前垃圾遍地,堆成小山。
来源:网络
——有多地县城财政困难,拖欠司机工资,出现公交停运风波。
——甚至还有教师、公务员等铁饭碗接连被打破,降薪、裁员、缩编正在进行中。
地方财政一睁眼就得思考三个问题:要还多少钱?去哪搞钱?实在没钱了怎么办?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已经成为了许多地方财政的常态,其实化解隐形债务,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也是国家和地方共同希望解决的难题。
怎么办?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配套解决的措施。
12省市叫停基建
今年,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12个省份被要求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
在国务院的要求下,这12个省份除了供水、供暖、供电等基本民生工程外,省部级或市一级在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
叫停基建,也跟化债的大局有关。
被严控的这12个省份,无一例外都是高债务省份,地方债务形势和财力高度不匹配。青海的债务率(政府债务余额/GDP)甚至高达739%。
这些省份陷入债务困境,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基建项目上的无序扩张。
过去,地方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大力举债搞基建项目,然而,部分地区的基建项目却大大超出了实际需求,甚至有的成为了装点政绩的“面子工程”。
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机场修得宽宽大大的,公路修得密密麻麻的,但就是哪里都空空荡荡的。钱是火火热热地花出去了,老百姓的心里却是冰冰凉凉的。
如今要化解地方债务,这些地区的“无效基建”“过度基建”该休矣!
不过,光叫停这些省份的基建是不够的,庞大的存量债务仅凭它们自己,根本无力消化。
国家不得不亲自下场,推动地方债务的置换和展期,今年发行的超长期万亿国债,也与此有关,通力协作,推进化债。
简单的事情做完了,现在要啃硬骨头了。
转载、广告投放、加读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备注来意,否则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