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做好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学校以“一根本、两突出、三强化、五个度”为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接下来,我们将推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系部巡礼”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系部近年来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特色亮点和突出成效。
历史沿革
刑事技术系始建于2000年,2006年起招收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于2014年获批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2016年获批四川省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刑事技术系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同时,在新兴领域开拓复合应用型专业,2020年与省公安厅警犬基地合作共办警犬技术专业(专科),2023年开设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并开始招生。
组织架构
刑事技术系由基础理论、痕迹和文件检验、视听技术、法医、刑事化验、警犬技术、食药环侦技术7个教研室和实验室、办公室组成。基于国家级警务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有公安部警用无人机培训基地、智能警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信息化现场勘查与立体救援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案侦技术”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省红十字应急救护救援师资培训基地、刑事检验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物证鉴定所等实战化教学科研平台。
师资队伍
现在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11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近年来,团队和个人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攻关中表现优异,获评公安部优秀教师3名、省公安厅优秀教官7人、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
★
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实施,创新开展“岗课研、赛创证”特色实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构建起行业深度参与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省级应用示范课程3门,并依托信息化、实战化教学手段,推进现场勘查与立体救援、反电信诈骗等专业课程信息化改革和云上资源库建设。
注重教学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积极同公安实战机关加强合作交流,组建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培养共同体,推进大数据条件下“同城一体化”实战化教学基地建设。围绕搭建“实验-实训-实习-实战”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推进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国家毒品实验室四川分中心、公安部无人机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有效提升实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毒品危害与防范》被60余所高校推荐,选课人数超10万人次。
同时,加强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重庆警察学院、江西警察学院等公安院校沟通联系,通过互派师生、共享课程资源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纵深化协同培养模式。已开展互派6个批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
深化科研创新突破,优化服务实战水平
以“智能警务”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犯罪现场物证溯源关键技术研究”省级创新团队、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刑事检验实验室”为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近年来,教师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EI收录20余篇,核心期刊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各级科研课题立项80余项,其中省部级课题7项、市厅级课题40余项。“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的公安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公安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服务形式,提升实战应用水平
依托“物证鉴定所”“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护救援培训基地”等实战平台,发挥服务公安、服务实战、服务社会作用。近年来,开展各类物证鉴定和技术咨询近4000件,完成公安机关无人机、现场勘查、电子物证、视频侦查等专项业务培训1000余人次,应邀参加案件办理、证据审查、庭前会议等200余人次,协助完成水域、山地、地震等应急救援50余次。
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战”,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3名学生获省级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3名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1名学生获省级铜奖。学生在第一、二届黄河流域现场勘查大比武中分获团体一等、二等奖和6个单项奖。
图文/刑事技术系
编辑/郭妍辛
审校/王先俊 曾艳萍 何思宇
审核/杜乾举 郭勇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