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的口感细腻嫩滑,还有着丰富多样的营养,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炖汤,鱼肉都能烹制出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但是你知道吗?在享受鱼肉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鱼身上有些部位潜藏着巨大风险,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危及健康甚至生命。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唠唠,吃鱼时究竟得避开哪些“雷区”。
一:鱼胆
在一些民间偏方里,鱼胆就被说成是非常好的东西了,说它能清热解毒、明目退火,有好多人都深信不疑。其实大部分鱼胆都含有胆汁毒素,像鲤醇硫酸盐、氢氰酸、胆酸这些,毒性极强,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器官损害极大,严重的会直接致命。而且这些毒素相当稳定,不管是生吞、煮熟,还是泡酒喝,毒性都不会减弱分毫。像我们常见的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鳙鱼,它们的鱼胆毒性都不容小觑。要是不小心误食了鱼胆,就要立刻采取措施:马上催吐然后大量喝水稀释毒素,接着赶紧去医院。这鱼胆,可千万不能因为好奇或者轻信偏方去尝试,一旦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二:鱼黑膜
在处理鱼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在鱼肚子里会有一层紧贴腹腔内壁的黑膜,这层黑膜学名叫腹膜,它起着隔离、保护内脏器官,减少摩擦碰撞的作用。很多朋友在处理鱼时,并不会刻意将这黑膜全部处理干净,但其实这层黑膜的腥味重得很,它含有大量组胺、类脂质及溶菌酶等物质,是不建议食用的,所以,处理鱼的时候,千万别偷懒,一定要用刀或者勺子把这层黑膜刮得干干净净,别让它坏了鱼肉的美味。
三:鱼牙齿
我们都知道,鱼鳃是不能食用的,它就像过滤器一样,把鱼呼吸过程中的一些杂质、细菌、寄生虫之类的过滤掉,是非常脏的。但很多朋友不了解的是,鱼头里面除了鱼鳃要处理干净外,鱼的牙齿也是需要我们把它去除掉的。我们将鱼头掰开不难发现,鱼的牙齿黑黑的、黄黄的,看着就非常恶心,它上面也同样会附着有不少的脏东西以及细菌之类的,如果没有去除就直接烹饪,不仅不卫生,而且还会使做好的鱼腥味重,严重影响口感。所以每次在处理鱼的时候,我们也别忘了将鱼头里面的鱼牙齿掰掉不要。
四:鱼身上的粘液
在大部分鱼身上都是有鱼鳞的,鱼鳞不仅会在食用时带来不佳的口感,还可能隐藏着不少的脏污、细菌、寄生虫、微生物之类的,所以每次处理鱼,鱼鳞我们都会将它完全处理干净。但是你知道吗?在处理完鱼鳞后,鱼皮表面还有着一层黑黑的粘液,这个粘液不仅看着恶心,还带有浓重的腥味,影响着鱼的口感。我们只需要在将鱼鳞刮干净后,用刀在鱼身上刮一刮,就能刮下来这一层黑黑的粘液了。
五:关于吃鱼头能补脑的说法对不对?
“吃鱼头,补脑子”,就是我们常听老一辈人说的一句话了,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学习好,经常炖鱼头汤。从营养学角度讲,鱼头里确实含有卵磷脂、DHA和EPA等营养成分,对大脑发育、维持大脑功能有一定益处。可这并不意味着鱼头就可以敞开了吃。一方面,鱼头中的胆固醇含量不低,要是吃太多,容易让血脂升高,给血管添堵。另一方面,要是鱼生长的水域遭到污染,比如工业废水排放、农药残留流入,水里的汞、镉、铅等重金属就会通过食物链在鱼体内富集,鱼头更是“重灾区”。长期食用这样的鱼头,重金属在人体内不断蓄积,会损害神经系统。所以想要吃鱼头,我们就选正规渠道、来源可靠的鱼。
要是今天文章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可以把它转发分享出去,点一个赞,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都在看
3.微信这个功能不要长期打开,容易泄漏你的隐私,记得告知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