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姑苏城里,行船、做饭、睡觉、求知,这些最普通的事,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那悠长而斑驳的岁月里,我的青春如同一条悠悠的船只,摇曳在胥江、护城河畔,穿梭于小桥流水间,缓缓驶入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姑苏城。那是一段关于成长、奋斗与梦想的故事,它深深刻画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我读高中时,已是十六七岁的大小伙子了。每逢寒暑假、节日,经常要跟着大人到姑苏城里送货、卖货、收货。比如卖西瓜、买氨水等等。入姑苏城里,行船、做饭、睡觉、求知,这些最普通的事,也令人印象深刻。
摇船进城,是入城的主要方式。我家住在姑苏胥门外石塘村,在我的记忆中,最难过的有三处:一是横塘的行春桥段,二是阊门桥段,三是盘门的觅渡桥段。这三个地段,快到桥处,水道变窄,骤然水流湍急,尤其经过桥洞时,更是旋涡急流。若一松劲,船只马上就会难以控制,倒退或翻船。它们如同三道天然险关,静静地横亘在前方,考验着每一个行船者的勇气与智慧。为此,经过此段时,船上的所有人,无论是摇船的还是撑篙的,都会使出全力,拼命将船摇过险段,以躲过急流,防止碰撞翻船。这样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体魄,更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懂得了团结与坚持的力量。
船上做饭,只能就河舀水。我们通常在船上放一个铁皮的锅灶,带上柴火自行做饭。水,就从河里舀。那时,不少居民洗马桶、倒脏水也在河里,有的水面还漂着泛起的垃圾,水污染严重,只能用手或工具将其泼得远一点,算是找点干净水做饭了。可能肚子饥饿,无论食用的水多么不卫生,当时吃起来还觉得特别香,因为那里面蕴含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明天的期待。
船舱睡觉,也是对船上人的考验。无论卖西瓜、摇氨水、买肥料、收大粪,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就睡在船上。那时,开始是木船,后来是水泥船。通常三到四人拥挤在船头或船尾的舱内。如果下了雨,木船舱里要盖雨衣,水泥船舱里要盖上水泥盖,十分闷憋,还有蚊虫叮咬,尤为难熬。虽然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大家却相互团结谦让,充满温馨与互敬气氛。
从东山方向来的船只,通常从胥江进城。通过胥江,豁然开朗。映入眼帘是宽阔的护城河,横卧在护城河上的万年桥,耸入云端的瑞光塔,穿梭在河面的小船、大船、轮队,百舸争流。路上、桥上、河边,男女拉着手、搭着肩,撑着伞的、穿着漂亮衣服的,汽车、黄包车,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把船摇进狭窄的十全河,把西瓜放在篮子里,让在窗口等候着的女主人用绳子吊起递进屋里。把船摇进临顿河,将嫩绿的蔬菜和鲜活的鱼鸡卖给河边的居民。我们把船停好,把刚加工出来的新米、面粉送到亲戚朋友家里。
有时能在城里歇上半天,我喜欢到新华书店看看,购买梦寐以求的书籍。到苏州大学转转,偷看一眼静谧的教室,感受知识的力量。到园林、街头,穿梭于市井之间,欣赏小桥流水,精致的人家,体验人间烟火的气息。在城里,我见识了许多,拓展了视野,萌发了到外边闯荡,经历风雨,见见世面的想法。
改革开放的春风,改变了我们和姑苏城的命运。如今,靠摇橹进城的舟楫早被汽车代替,人们再也不用奋力摇船在河里叫卖挣钱。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私家车、公交、地铁。我也考上了院校,在姑苏城里当了公务员,有了温馨的住所,时常沿着护城河步道走一圈,自由地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与幸福。
《姑苏晚报》2024年09月13日 B04版
📕
作者简介
王伯明,江苏苏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云舒云卷》《湖光山色间》长篇小说两部,《漫观天外》等文集两部,中篇小说两部。有小说、散文、诗歌、杂谈等100余篇作品散见于报刊,多篇被评为国家、军队优秀作品,收录国家级文献文库。
在吴门第一桥上看人间烟火
人文情怀|百姓故事|苏式生活
📪投稿邮箱:
szrbrwfk2@163.com
编辑:刘欣雨
版面编辑:褚馨
审核:张利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