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Ta成立了!

民生   2024-11-14 21:04   广东  


前 言

新会是广东省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4年11月中共新会支部正式宣告成立,点燃了葵乡的革命星火。新会党组织从创立之初只有6名党员,到如今拥有4.6万多名党员,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团结新会人民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艰难曲折、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解放战争的推枯拉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走出了一条具有新会特色的发展之路。在中共新会组织成立100周年之际,新会区档案馆(区委党史办)与新会侨报社今天推出《中共新会组织:百年波澜壮阔历史长卷》,与大家一起回顾中共新会组织成立百年大事要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激励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在千亿GDP新起点上再出发,奋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成立党组织

1924年春,中共广州地委派刘尔崧、阮啸仙前来新会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在他们的帮助下,青年团员陈日光、李冠南、李绍勤、苏钧松、吴剑煌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新会最早的党员。11月14日,中共广东区委、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对新会、鹤山、广宁、顺德等党团组织“从实际上整理”,揭开了广东党组织建设新的一页,随后,中共新会支部正式宣告成立,支部书记陈日光,干事李冠南、李绍勤等。机关初设在会城刘家祠,后迁江门水南祖庙,隶属中共广东区委。中共新会支部,是广东省最早的县级党组织之一。

▲中共新会支部第一任书记陈日光。

▲20世纪80年代的刘家祠旧址。


中共新会县委成立

1926年8月,因新会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党员人数的增加,中共新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决定增设中共江门支部。新会支部以农运为主,支部书记陈日光;江门支部以工运为主,支部书记叶季壮;针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逆流,决定扩大农民自卫军组织,培训农军骨干,以提高战斗力;在斗争中扩大党组织。截至1927年1月,新会县有党员70多人,2个支部,22个小组,党组织分布在江门、会城、石子潭、木朗、瑶村、里村、篁村、沙堆、石头、田金、潮连、水南等地。为加强领导,广东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新会县委,任命叶季壮为县委书记。这是新会的第一个县委。

▲中共新会县委第一任书记叶季壮。

▲桃荫别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新会独立团建立和发展的摇篮,中共新会区委机关曾在这里办公。1949年10月在此升起新会第一面五星红旗。


新会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21日,粤中纵队新会独立团在百顷宣告成立。新会独立团成立后,立即投入解放江会的军事行动中。10月24日,新会县城会城镇宣布解放。10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师在地方党及人民武装的配合下,兵分两路,追歼新会境内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歼余部队。至31日,新会境内的国民党歼余部队基本肃清,新会全境解放。11月1日,庆祝新会解放的军民联欢大会在新会一中后面的大广场召开。从此,新会人民真正成为新社会的主人。
▲1949年10月23日,江门和平解放。25日,粤中纵队部队举行入城仪式。

1949年11月1日,庆祝新会解放的军民联欢大会召开。


建立人民政权

新会全境解放后,江会区军管会和新会县人民政府通过委派区长和工作队,积极筹建区、乡政权机构。随着接管工作的顺利完成,全县政治局面日趋稳定,县人民政府着手建立和健全办事机构,相继设立了秘书室、公安局、民政科、财政经济委员会、财政科、工商科、建设科、文教科、粮食局等机构。1950年5月,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新会的实际工作机构撤销,新会全面实行人民政府办公制度。6月25日,新会县第一个乡人民政府——三江乡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县辖各区、乡陆续建立政权机构,县政府工作机构相继完善,政局渐趋稳定。至7月,新会县内8个区和会城镇先后建立了人民政府机构。

▲1949年11月,中共粤中江会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周天行。图为1949年冬,江会区工委主要领导成员。


发展葵业生产

新会葵业是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的行业。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葵业实行扶持政策,并发展葵业企业。1952年2月,成立“地方国营新会贸易公司葵类加工厂”,1954年9月,该厂改为“地方国营新会葵类加工厂”,工人从1952年的50人发展到1100多人。后再合并葵类购销管理处加工场、贫民合青厂、军烈属水衣厂等多个企业,接管了葵晒场,工人增至1240人,全厂人数占全县葵业从业人员的67%。1955年10月1日,新会葵类加工厂直属省供销社领导,改称“广东省供销合作社新会葵厂”,共有7个分厂和3个晒场,职工人数1629人。1955年至1956年,全县葵扇产量增长较快,1956年,年产普通扇5239.58万柄,为50年代最高产量;玻璃扇310.02万柄,葵贝16.28万个。1957年,玻璃扇厂生产的三脊火画葵扇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艺人赵源、赵文达代表工厂到北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代表大会。


实施“四变”规划

1954年6月20日,县长党向民在新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稻田变谷仓,河流变鱼塘,荒山变果园,农村变花园”的“四变”口号,作为这一时期建设新会农村的宏伟目标。经过几年的奋斗,全县53万亩挣稿田和5万亩单造田全部改为翻耕和双造田,原来大科疏植每亩仅插5000多科全部改为插12000科,13万亩落后田彻底改良了土壤。改革后每亩产量增加100斤至200斤。全县因地制宜在河道上采取堵塞或安装活闸网的办法,把河道变成鱼塘,大力发展养鱼事业。到1958年全县种下各种林木20000多亩。


新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6月20至27日,新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会城召开,出席代表399人,列席代表84人。


中共新会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4月30日至5月8日,中共新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会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75人,候补代表37人,列席代表126人。


人民政协新会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

1956年8月11日至15日,政协新会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会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正式委员75人,列席会议53人。


建设新会劳动大学

1957年,为加快实现“四变”目标,县委、县人委组织了大量的机关干部下放到圭峰农场,一边开发荒地植树造林,一边学习文化理论知识。1958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圭峰农场视察,题名为“新会劳动大学”。随后,县委、县人委配备干部组建新会劳动大学党政领导班子,由县委第一书记党向民兼任校长。学校先后举办青年干部、教师、农中校长培训班和农业、林业、卫生训练班等,学员实行半工(农)半读。



试制成功工农—10型手扶拖拉

1965年,新会县农业机械厂和第八机械工业部拖拉机研究所等单位通力合作,打破洋框框,自行设计、试制成功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这是我国首次自主设计的手扶拖拉机,经过春夏两季试耕,证明性能良好,具有很多优点。

谭侠华 摄



古兜开山办电

1970年6月中旬,县水电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张龙笛率领由各公社派出的1万多名民工向古兜山进发,修筑水库和发电站。到1975年8月,建成公路35公里、便道19公里、引水渠12.8公里、水库11座(总库容4086多万立方米)、电站20座,装机总容量9800千瓦,为大电网输电5550万千瓦时,发电尾水灌溉崖南及围垦的农田2万亩。同时古兜水电建设为崖南围垦工程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发展古兜山的旅游事业,实现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谭侠华 摄



崖南围海造田

1971年10月,新会县20个公社4000多名民工,在县委号召下,进军围垦,进行第一级造田2000亩工程。1972年7月,第一级造田2000亩取得成功后,随即种上水稻、甘蔗,引古兜水灌溉,当年收益15万元。1975年夏,第二级围海造田1.2万亩工程动工。各公社共组织了1.2万名民兵进场施工,至1978年,第二级围海造田1.2万亩工程基本成型。1979年后开始进行第三级造田50000亩工程,之后建立崖海农场,发展围垦工业,调整生产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旅游项目。

谭侠华 摄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开始,新会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着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开始全面发展。



谭侠华 摄


新会成为纺织名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会县逐渐形成了涤纶、锦纶、丙纶的“三纶”鼎峙之势。1981年,香港永新公司与新会县人民政府合作,从瑞士引进技术,从联邦德国和英国引进设备。1983年,新会县涤纶厂建成投产,年产涤纶长丝5000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涤纶长丝厂。1986年4月9日,新会县纤维母粒厂建成投产,填补了国内色母粒生产的空白。

1987年2月6日,新会县锦纶厂建成全面投产,具有国外8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集聚合、纺丝、织布、染整、印花一条龙生产的大型企业。自此,新会成为全国有名的“纺织城”“中国化纤产业名城”。




撤县设市和撤市设区

1992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会县,设立新会市(县级),由省直辖,江门市代管,以原新会县行政区域为新会市行政区域。图为中共新会市委挂牌仪式。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撤销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将原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9月1日,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会城河综合治理工程

1995年2月,会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动工,总投资达一亿多元,1999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会城河的综合治理和冈州大道的铺建,大大改善了会城的交通环境。
周学勤 摄

杨荣春 摄


交通建设成效显著

2002年4月20日,崖门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位于新会崖门入海口,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关键工程,主跨338米跨径在同期塔墩梁固结单索面斜拉桥中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12年12月29日,广珠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新会正式进入中国铁路网,实现海铁联运。2014年11月15日,李文达大桥建成并正式通车。2015年1月23日,大鳌特大桥正式通车。2018年1月20日,江门大道东甲立交至三江段主道工程正式开通。12月31日,江门大道五邑路至三江段、银鹭立交至小冈大桥段正式通车。2019年6月30日,江门大道江门站段主道试通车,标志着江门大道新会主城区段全线通车。2020年11月16日,广东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

▲2020年11月16日江门站开通营运。 杨荣春 摄


城区优质供水

2011年,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项目正式动工建设,项目全程共铺设输水管道51公里,途经崖门、双水两镇,横穿银洲湖至城区。建设工程包括新建10万吨/日的净水处理厂和51公里输水管道两部分。2014年,净水处理厂建设完工。2016年1月13日,供水管道全线贯通。2016年3月29日,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举行了试供水仪式。

▲新会城区分质供水工程输水管线施工。 杨荣春 摄


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

2017年,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新会区组建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以“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大创新举措为抓手,积极扶持、引导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快速发展,“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标杆效益日益凸显。2018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新会陈皮在区域品牌前100排行榜中排第41位,价值89.1亿元。2019年7月,新会陈皮产业作为广东种植业唯一代表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2022年,新会陈皮位居“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首位。2024年4月,新会区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办公会审定授予新会区“中国陈皮之都·新会”称号。


彭伟宗 摄


珠西枢纽新城建设

2018年3月22日,江门市规划局发布《珠西枢纽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公示》,将珠西枢纽新城打造成珠西CAZ(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江门南部公共中心。珠西枢纽新城位于新会区主城区南侧,北至新会大道,南至银鹭大道,西至民和路,东至江门水道,区域总占地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枢纽新城核心区范围约2.7平方公里,以江门站为中心,东至轨道交通产业园,南至厚德路,西至启超大道,北至南湖路。2020年2月28日,珠西枢纽新城举行公共配套设施12项工程建设启动仪式,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包括投资10亿元的江门农商银行总部大楼,投资8亿元的文华商业广场等。

梁理想 摄
彭伟宗 摄





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

2020年12月11日,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挂牌成立。银湖湾滨海新区位于新会区南部,控制区范围包括环银洲湖、黄茅海和虎跳门海岸的新会区崖门镇、古井镇和沙堆镇部分区域,总面积约34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区、三个园区共四大发展平台,拥有大量可连片开发的产业用地,配备成熟的产业孵化器、生活配套区、景观生态公园等,具备承接项目快速落户的良好条件。

彭伟宗 摄



千亿新起点,新会再出发

改革开放之初,新会GDP仅为3.2亿元,1986年首次超过10亿元,2001年达到100亿元。2023年,新会区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0位,连续12年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达1011.25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7.2%,成为江门市首个千亿GDP强区。

杨美芳 摄



来源:新会侨报社(作者/李文骅、林明波、梁远达、阮晓雯)、区档案馆
编辑:任晓盈
审读:叶田
运营:江门日报新会站新媒体工作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新会发布
中国侨乡,启超故里,陈皮之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