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王俊錚 譯:《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古城址研究》出版

学术   2024-07-04 22:58   韩国  
来源:中古史 


译后记

2019年末,王禹浪教授与笔者等合著的《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筑城研究》付梓面世,这部由王禹浪教授及其团队毕数年之功而结成的研究硕果终于与学术界见面了。46万字的书稿立足东亚视野,对黑龙江流域的早期夫余王城、三江平原汉魏古城群、渤海古城、辽金古城的分布特点及其筑城文化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研究,基本建构起了黑龙江干流右岸、嫩江、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乌裕尔河等流域古代民族筑城的时空体系,并为上述区域古代族群与政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业师王禹浪教授一直致力于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筑城与文明研究,四十年来,其足迹踏遍中国东北乃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出版和发表了多部有关黑龙江古代民族筑城的著作和数以百篇的论文。然而,由于获得俄罗斯远东地区,特别是黑龙江流域左岸之地的古城资料存在一定难度,于是,在王禹浪教授的策划下,诞生了由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扎比亚科·安德烈·帕夫洛维奇教授、俄罗斯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扎伊采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麦德维杰夫·维塔利·叶戈罗维奇教授合作撰著的《俄罗斯阿尔穆河(黑龙江)左岸地区古城址研究》一书,以极为详尽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学研究成果,为我们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上游、中游左岸和下游两岸古城址的文化面貌和族属信息。以上两部由中俄两国学者共同完成的著作,方为一部完整的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筑城史。
2017年的仲春时节,广袤的东北原野还沉浸在冰雪未消的春寒料峭之中,我的恩师王禹浪教授在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即将荣退之际,从滨城大连启程,一路向北,穿越松嫩平原和巍巍小兴安岭的山地,又一次回归了他的故乡和学术热土——黑龙江畔,正式入职北疆明珠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这所伫望于4300公里中俄边境线上中国一侧唯一的高等学府,因王禹浪教授的入职而迎来了历史学科和开展对俄合作交流的新气象。黑河学院和那个四月的东北边疆一样,共同迎来了学术的春天。
早在王禹浪教授正式入职黑河学院前,黑河学院便以“柔性引进”的方式特聘王禹浪教授为兼职教授。在此期间,王禹浪教授在黑河学院原党委书记曹百瑛教授、贯昌福校长、丛喜权副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与历史学院学科带头人谢春河教授等诸位同仁精诚合作,创立了中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后重新整合为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黑河学院历史学科和对外交流得到了大跨步的发展,获批全国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先后主办了五届“黑龙江流域文明暨俄罗斯远东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论坛”“首届黑河地区古代文明与城史纪元学术研讨会”“北方丝绸之路与东北亚民族学术研讨会”“首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东北与西北高端论坛”等多场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开展了“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科考活动和黑河地区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日本、俄罗斯、蒙古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资源整合、推陈出新,赢得了各界广泛的赞誉。恩师有诗作云:“最喜晴空飞瑞雪,兴安巍巍碧云间。啜水奔腾千里路,松嫩平川万倾原。”王禹浪教授在花甲之年以“暮年壮心”之志,在遥远的北疆学府开创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学术天地。
本书的撰著与出版,源于我的中俄两位业师王禹浪教授与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的学术友谊。20世纪90年代,时任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主任的王禹浪研究员在哈尔滨接待了扎比亚科·安德烈先生。一晃20余年后,当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和他的中国博士研究生王健霖正在进行中国东北地区的岩画研究时,受安德烈教授的委派,王健霖博士专程前往大连大学,与王禹浪教授取得了联系。2013年4月,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受邀首次访问了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与王禹浪教授正式启动了全新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他们也因共同的志趣和相合的研究领域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13-2023年这十年间,两位教授几乎每年均会晤面或参加彼此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的师兄王健霖博士、张如阳博士都为两位教授的学术联络和成果译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王禹浪教授的介绍和极力引荐下,2014年10月,在大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东北史学术研讨会上,我与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首次谋面,确立了未来的学习计划。2017年8月,我前往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留学深造,师从安德烈教授,并于2019年10月正式攻读博士学位,义不容辞地接过了沟通两位教授交流与合作的接力棒,继续为搭建中俄学界互联互通的桥梁添砖加瓦。
2017年春,王禹浪教授提议,由中俄两国学者共同推进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筑城研究,得到了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的积极回应。同年12月,经王禹浪教授的策划下,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主持的课题“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左岸地区古城址研究”(项目编号18YDZKBJC01)正式获批为2018年度黑河学院“俄罗斯远东智库”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组成员还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究员、著名俄罗斯考古学家麦德维杰夫·维塔利教授,俄罗斯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资深考古领队扎伊采夫·尼古拉研究员,阿穆尔国立大学俄罗斯博士研究生波波夫·阿列克谢以及中国博士研究生王俊铮、张如阳。由此,本书的撰写正式被提上了研究日程,与此同时,我们与俄方学者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地区的联合田野考古调查也渐次开展起来。
田野考古调查的时间为主要为2018年5月和2019年6月,我作为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的研究生,先后多次参与俄方学术团队(主要成员为扎比亚科·安德烈、扎伊采夫·尼古拉、波波夫·阿列克谢)的田野考察,学习和体会俄罗斯学者的田野工作习惯和学术思维,并尽可能地通过俄语与他们进行交流。那段时光,与俄罗斯学者朝夕共处,乘坐着浓郁苏联风的瓦兹吉普车,穿行在阿穆尔州外兴安岭南麓、结雅河下游两岸的平原低地与山岗丘峦之间。在田野考察中,除了专业测绘、制图、航拍、试掘和遗物采集外,或依偎在古老的土筑城垣旁,或席地而坐在碧波荡漾的湖沼江汊边,共饮伏特加,同食列巴和香肠。连续两年的田野考古调查,我们先后调查了帽子山古城、格罗杰科沃古城、七湖古城、奇格里古城、乌杰斯古城、布里亚德奇诺古城、新彼得罗夫卡古城、大克尼亚泽夫卡古城等,其族属涉及室韦、靺鞨、女真、达斡尔等黑龙江流域世居族群。其间,2018年5月,受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邀请,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王禹浪教授与院长谢春河教授赴布拉戈维申斯克,参与了中俄学者的考察活动,获得新的重大发现。在七湖古城遗址和布里亚德奇诺古城遗址,分别采集到了中世纪晚期的疑似磁州窑系瓷器残片和大约为青铜时代的花岗岩磨砺石器。这些新发现,对于研究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史以及确定黑龙江流域文化圈均具有重要意义。这次田野调查是中俄两国学者首次联合系统考察结雅河流域的古代民族筑城遗迹和墓葬遗址,是深入落实黑河市政府与黑河学院联合开展的“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境外调查、拓展视野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实现了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学术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突破。这些调查使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一手田野材料,为本书的撰著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讯息。每一阶段的田野调查结束后,扎比亚科·安德烈教授都会很快形成理性的研究文字,并将最新的田野考察斩获、照片与王禹浪教授进行交流,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将俄文翻译为中文,并反复斟校。
本书在体例上可以第一章“阿穆尔河(黑龙江)左岸地区早期铁器时代与中世纪的考古学文化与民族史述略”、第二章“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古城的研究历史”为绪论,全面系统阐述了黑龙江左岸早期铁器时代和中世纪民族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俄罗斯学界对这一地区城址的记录、考察、发掘和研究的历程。其后主体部分以黑龙江上、中、下游三段的自然分界展开。扎比亚科·安德烈、扎伊采夫·尼古拉负责黑龙江上游和中游左岸的古城研究,麦德维杰夫·维塔利负责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古城研究。除了上文所提及的近十座经过实地调查的古城外,还有许多我们未亲自实地调查的古城。这些古城绝大多数经过苏联阿穆尔州著名地方志学家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和俄罗斯考古学家扎伊采夫·尼古拉研究员领导的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和著录,近年来该中心主任沃尔科夫·杰尼斯研究员又对若干重要古城进行了复查和局部发掘,获得了一些新成果,本书所涉该类古城信息主要源自以上材料。麦德维杰夫·维塔利教授的研究则主要基于多年亲临考古一线所获得的发掘、研究成果的积累和集中阐释,其中相当一部分丰富的一手材料为首次公开。因此,本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
本书涉及大量复杂而专业的筑城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术语,许多俄语词汇和学术语言习惯与汉语并不能通过直译寻求对应,如具有浓厚中国考古学特色的瓮城(瓮门)、马面、角楼、灰坑、泥质陶、附加堆纹、瓦当、烧土等词汇,在俄语中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在相关专业知识的背景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转译,并组织为一种中国学术界习见的专业表达方式,当然,这种转译完全是建立在严格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信达雅”的“微调”。在本书的撰写和翻译过程中,安德烈教授与我常常在办公室或电话中交流探讨,不断为我答疑解惑。这一过程,对我的俄语听力、口语、笔译、术语学的学习以及考古学的专业研究都有莫大的助益。同时,我还参考了王德厚、裘石、杨振福、林树山、姚凤、宋玉彬、车霁虹、梁会丽等前辈师长的俄文学术译文规范,这些译文大多收录在北方文物杂志社出版的多期《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以及胡凡、盖莉萍编著的《俄罗斯学界的靺鞨女真研究》一书中。1978年由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编译的《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与方志学论丛(选辑)》收录了阿穆尔州地志学家Г.С.诺维科夫—达斡尔斯基撰著的《阿穆尔州考古图资料》等考古学研究成果,也对我帮助甚大。
在本书的创作和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中俄两国许多师友的帮助。王禹浪教授始终高度关注着书稿的进度,在译稿的审校中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并积极与黑河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范恩实研究员拨冗为本书撰写了专家评审意见。责编安芳女士的编辑工作细致入微,付出了巨大劳动。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了帮助的中国朋友和俄罗斯朋友——您们和这部书稿都是中俄友谊的见证!
需向学界同仁陈情的是,本人虽竭尽心力进行专业翻译的摸索和学习,反复对译稿进行校改,但囿于学术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妥和谬误,这些不当之处均由本人负责,恳请前辈师友不吝指教。

译者 王俊铮
2020年10月初稿于陕西宝鸡
2023年12月定稿于俄罗斯阿穆尔州

“星标”我,
就不容易弄丢我!

韓國學研究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韓國學領域相關學術資訊、論文(主要為文史領域),并推介韓國本土研究及相關動態,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