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蜱传播的布尼亚病毒—SFTS病毒(SFTSV)引起的新兴病毒性出血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之前发现SFTSV的核蛋白(NP)能够诱导巨自噬或自噬以促进病毒复制。然而,NP在拮抗宿主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选择性自噬的一种形式—线粒体自噬(mitophagy),能够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以维持线粒体稳态。2024年9月12日,武汉大学于学杰、河北医科大学周传敏共同通讯在Autophagy(IF=14.6)在线发表题为“Bunyavirus SFTSV nucleoprotein exploits tufm-mediated mitophagy to impair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SFTSV的NP通过触发线粒体自噬来降解MAVS(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从而阻断MAV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在机制上,SFTSV的NP通过与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TUFM相互作用转移到线粒体,并通过与LC3相互作用介导线粒体被吞噬体包裹,从而诱导线粒体自噬。值得注意的是,NP的N端LC3相互作用区域(LIR)基序对线粒体自噬的诱导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表明,SFTSV的NP作为一种新型毒力因子,通过诱导TUFM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降解MAVS,进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在2009年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由蜱传播的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会引发一种致命的出血性发热,即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其病死率高达16%至30%。SFTS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氨基转移酶升高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尽管SFTSV对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尚无针对SFTS的特定疫苗或药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SFTSV与宿主之间分子相互作用的全面了解不足。SFTSV是一种包膜、单链负义RNA病毒。其基因组由三个片段组成,分别为大(L)、中(M)和小(S)RNA片段。L片段编码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该酶参与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M片段编码糖蛋白(GP),负责病毒颗粒的组装和进入宿主细胞。S片段编码核蛋白(NP),其通过包裹病毒基因组形成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且该片段还编码非结构蛋白(NSs),后者作为重要的毒力因子。巨自噬/自噬是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稳态过程,负责降解功能失调的细胞成分。早期研究表明,SFTSV诱导自噬以促进病毒复制。此外,有研究还揭示了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降解系统的作用。线粒体自噬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自噬,专门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以维持线粒体稳态。线粒体自噬通过货物受体,如SQSTM1/p62、OPTN(optineurin)、CALCOCO2/NDP52(钙结合和卷曲螺旋结构域2)或BNIP3L/Nix(BCL2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将特定底物靶向到LC3介导的自噬吞噬过程中。随后的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线粒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的病毒通过不同策略利用线粒体自噬以支持其复制。
TUFM是一种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外膜的线粒体蛋白,参与线粒体蛋白翻译的延伸步骤。最近的研究显示,人副流感病毒3型基质蛋白和汉坦病毒(HTNV)Gn通过与TUFM相互作用转移至线粒体,然后招募LC3B至线粒体以介导线粒体自噬。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SFTSV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来抑制先天免疫的报道。
在该研究中,作者证明了SFTSV NP 通过与 TUFM 相互作用转位到线粒体中,并通过与LC3相互作用介导线粒体隔离到自噬体中,从而诱导线粒体降解 MAVS,随后导致抑制抗病毒免疫反应。这些发现为 SFTSV 如何在分子水平上逃避抗病毒先天免疫提供了新的见解。
原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48627.2024.2393067#d1e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