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重视
过度“i人”可能是社交障碍
这时可能有人会开玩笑地说:“哎呀,我是‘i人’,我社恐啊。”
说起“i人”和“e人”,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们是MBTI人格类型中的其中两种,i代表内倾型、内向的,e代表外倾型、外向的。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喜欢用“i人”代表社恐,“e人”代表社牛,可是这些表现真的仅仅是因为性格内向的‘i人’吗?需要重视的是,性格内向和社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过度“i人”可能是社交障碍!
SOCIAL PHOBIA
什么是社交障碍呢?
社恐全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很多人会把它和“性格内向”混为一谈,然而,性格内向是一种性格特征,倾向于独自活动,可并不意味着害怕社交或者享受独处。
社交障碍
是一种精神疾病,指在一种或多种社交场合中感到持久而强烈的紧张和不安,表现为回避社交,当自己被他人关注、成为焦点时,害怕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出现脸红、手抖、口吃、害怕与他人对视等恐惧行为,且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我国社交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为0.6%,年患病率为0.4% 。
SOCIAL PHOBIA
哪些因素会引起社交障碍呢?
1.生物学遗传因素
社交障碍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社交恐惧症的病史,发病率会相对较高。
2.家庭因素
比如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管教严厉、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缺乏自信心、过于内向等。
3.社会因素
幼时曾经遭受过某种重大创伤、多次社交场合中失败的经历、缺少朋友或其他人的支持等。
SOCIAL PHOBIA
作为“社恐”,该怎样自我调节呢?
深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悦纳自己,不断告诫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没有百分百完美的人,不必过于苛求自己。通过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认同感。
重新建立认知,纠正歪曲想法
在社交场合中,不要过度的自我关注,也不要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目光中,担心自己出错,从而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负性评价,要意识到没有人会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你,社交中的负面评价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做到恰当的自我定位,才能展示真实的自己。
积极正念,感受当下
正念是指我们要专注当下发生的事情,无批判态度。在参加无法避免的社交场合时,别被“我做不好”、“我会出错”这些思想所干扰,因为这些并不是当下发生的事实,感受真正的自己,体会内心的真实、平静,摒弃杂念,心无旁骛地去尝试一场社交后,你会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些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确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寻找适当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感受,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舒心的活动如听音乐、瑜伽、正念冥想等方法,以此来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当感到焦虑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放松训练,如『4-7-8』呼吸训练法:
先深呼一口气后再闭紧嘴巴,用鼻子吸气数到4;然后屏住呼吸数到7;最后用嘴巴呼气数到8,重复轻吸气、慢吐气,想像吸进清新的空气,再将压力、烦躁、紧张都随着吐气一起释放到身体外面,重复至少三次后,能有效平缓焦虑情绪。
学习沟通技巧,提高社交能力
表达感受
学习如何更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沟通过程中保持眼神交流;
沟通技巧
参加沟通技巧培训课程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提升在社交场合的表达能力;
参与活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兴趣小组等,与他人建立联系;社交过程中主动寻求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社交表现,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克服回避行为,适应恐惧
心理专家认为,人们害怕某件事情时,会倾向于回避,虽然这种回避在短期内能够减少恐惧感,但从长期来看,会使恐惧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环境,根据自己对社交恐惧由易到难的场合进行分级,先从简单的开始训练。
比如可以先在熟悉的家人面前进行演讲,克服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可以求助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保持耐心和毅力,逐渐适应并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社交恐惧症同样重要。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以及适度的运动,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快,减轻焦虑和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寻找专业机构帮助
虽然自我调节能有效缓解社交恐惧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无法应对。对于存在较为严重社交障碍的人,寻求专业机构的治疗是必要的,他们可以提供有效的药物及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逐步克服社交恐惧症。
很多人把社交障碍看做是一座大山,牢牢地压在心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请记住,独立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要学会在需要时寻求帮助,在不需要时能够自我支持。希望社恐的你,能够勇敢地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从此不再做孤独的岛被大海环绕,而是化作自由自在的鸟不再被困扰。
.
资料来源: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