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想到第三种可能
职场
文化
2024-05-27 21:26
天津
【每日经典】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素书·原始章》【今译】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周密洞察社会太平及纷乱局势的形成和发展,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认识和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但并不是非黑即白,需要在正反之间进行综合考量,做出合理的判断。可见,除了一体两面外,还有第三种可能。中国人最高明的一点,就是把二看成三。西方人把二就是看成二,我们因为受《易经》的影响,会把二看成三。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想到第三种可能,然后才做决定。这个就叫做三分法。如果有人问你,这件事情你怎么看?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大部分人会想,你要干什么?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中国人警觉性是最高的,有任何问题发生,脑子会立刻快速的运转,而不是马上做出肯定的回答。你如果马上回答他,行或不行,好或者不好,那你就很危险,你怎么知道对方是什么态度?所以,标准的中国人,会反问对方说,你说呢?或者直接说,很难讲。我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先生陪太太逛街的事情。男女有别,男人不买西装,就不会去试穿,女人就不一样了,不买也要试穿。所以,太太试完这一套,试那一套,每穿好一套,从更衣室出来,就问先生:“好不好看?”如果你是先生,你怎么回答?你说好看,她很不高兴:“好看?看到标价两百块,赶快说好看,刚才那件两千块钱的,为什么不说好看?舍不得就是舍不得,说什么好看!”如果你说不好看,太太更不高兴:“不好看?那谁穿好看?你刚才看到谁穿着好看?”跟中国人讲话是天底下最困难的事情。在这种事情上我从来不会跟我太太发生不愉快。我太太一试穿出来,问我:“你看好不好看?”我的答案只有一个:“你看呢?”然后,我什么事都没有。我这绝不是鬼鬼祟祟,绝不是圆滑,而是我做个案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我经常在百货公司的门口,看见年轻的夫妇在吵架。先生说:“以后不要问我了,我说好看的你偏不买,我说不好看的你偏要买,那你问我干什么?”太太说:“你觉得好看,那你就买去穿啊,衣服买来是我穿的,当然我决定了,什么时候轮到你决定了?”先生说:“那你已经打定主意了,干吗还问我呢?”答案出来了——太太说:“我是怕你无聊才问你的,没想到你真的一大堆意见,你太没有修养了。”历史上很多事实告诉我们, 老讲真话(实在话)的人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 再比如说,如果问一个中国人:“明天那个会议你要不要参加?”他不会讲会,也不会讲不会,他会说,到时候再说。我们永远有第三种选择,而这种做法是最安全的。大家不要因此以为中国人奸诈、狡猾,其实不是。我们说到时候再说,就是在告诉对方:“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问我,我实在不方便说,如果你想知道我要不要去,可以私底下问我,我一定很诚实地告诉你。”我们要会听这些没有明言的话。可是,今天我们越来越难沟通,就是因为大家在这方面的默契已经快要没有了。我是升迁很快的人,因为我从小就比较了解中国人。中国人绝对不撒谎,但是常常不讲实在话,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实讲,有了这个智慧,会受益匪浅。如果是存心欺骗,那是得不到好结果的。我们不说实在话,出发点是希望对方不要生气,是为了尊重对方,给对方面子,要把这个跟撒谎分开来。中国人的脑袋当中是一条“S”型的曲线,叫做太极线,因此,我们想问题是会拐弯的。可是,现代人深陷“二分法”思维的困惑,吃尽苦头依然执迷不悟,不明白《易经》在“一分为二”之后,立即以“二合为一”,来“把二看成三”的奥妙,而错把《易经》视为二分法的产物,用“阴就是阴,阳便是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系统”,来曲解和贬抑易理,实在是以不知为知的笑话。阴阳是一元,因为它是一体两面。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两者可以互变。但是一元之中,内含阴阳两种不同的性质。好比离心力和向心力,都是力,却方向刚好相反。我们特地把这种一元之内,含有两者不同性质的太极,称为“一之多元”,便是把“一”和“二”统合起来,成为一之多元的“三”,表示变化无穷,可以对应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其实,许多人读不通易理的原因,即在以“二分法”的思维来解读《易经》,也不明白“铁口直断”,根本就是二分法思维中“二选一”的结果。到底是《易经》误导了我们,还是我们读错了、扭曲了易理?值得大家深思。用三分法思维来解读《易经》,才能够真正做到“不可为典要”这种不被文字局限思维的境界,充分发挥“唯变所适”这种顺应需要而知所变通的功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