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洪门鳙鱼,改变一座城

时事   2024-12-22 08:01   北京  
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尧春龙去了一趟福建推广自家养殖的鱼,收获不小。作为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徐田村养殖大户,尧春龙养殖的“洪门湖生态有机鱼”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广受欢迎。老主顾的反馈也给了他更多的信心:“这鱼价格不低,每斤比市面上的普通鳙鱼高出6—7元。但口感鲜嫩,市场反响蛮好。”
记者试图从这条洪门湖“游”出来的洪门鳙鱼,回溯了2016年至今的8年,洪门鳙鱼养殖方式历经的转变和背后的发展故事。

图为洪门湖。李夏菁摄

算一笔生态账:拆!

   

“洪门湖是江西省第三大型水库,素有赣东‘千岛湖’之称,总库容量达12亿立方米。”坐船行至湖心,抚州市南城生态环境局局长席新国告诉中环报记者。望向广阔无垠的湖面,他的思绪回到了8年前。

“你要早些年来,这片水域可不是现在这样。”席新国说,“密密麻麻的网箱把湖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库里大约有7个养鱼场,养殖户各自拦网养鱼。由于网箱密度大,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造成压力,影响其健康生长。”
洪门鳙鱼出名早,养殖者众多。截至2015年,竭泽而渔、靠数量取胜,依然是当时渔业发展的常态。“鱼类有摄食微生物的习性。”席新国补充道,“为了让鱼长得更快、数量更多,有人在投饵的时候,会直接往水里投放碳酸氢铵肥料或者尿素,用来提高水中的氨氮含量。但这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鱼的口感也不佳。”
标志性的转折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系列文件;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印发,指出要正确处理渔业发展“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的关系,将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吹响的号角。
深受养殖污染所困的南城县,于2016年果断开启转型之路,采取买断、补偿等方式,将整个洪门湖水面经营权收归县政府,拆除所有的网箱、拦网,共清理网箱3007只,累计95430平方米,推动渔业从数量经济型向生态质量型转变。

“你看这水,清亮吧?”席新国指着湖面,“现在,我们对洪门湖的鱼采取‘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即不投饵投肥,让鱼类自然繁殖生长。”当地人算了一笔账,养鱼的数量有所下降,但质量更好、口感更佳,全县养殖水面亩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000元上升到1万元以上。

赋能乡村振兴,旺!

   

现在,尧春龙作为生态养殖的受益者,以“养鱼大户”的身份,被选为徐田村的“名誉村长”,在当地成立了渔业养殖合作社,邀请村民入股、就业。2023年,他为村集体经济创造了近30万元的收入,赋能乡村振兴。

洪门鳙鱼好吃,贵在有好水。记者了解到,洪门湖周边涉及洪门镇、龙湖镇、上塘镇等乡镇,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会对洪门湖的水质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南城县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实施洪门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并采取植树造林和防污措施等,保护一湖清水。
渔业也在反哺生态。目前,南城县形成了“以渔养水、好水养鱼”的良性循环。例如,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过滤水中的藻类和悬浮颗粒物,从而降低水体浊度,提高透明度。
“环境改善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洪门湖岸边,农家乐张姓老板正忙得不亦乐乎。开店10余年的他,对洪门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这几年,鱼的品质更好了,有很多客人慕名而来。”
慕名而来的,还有一群特殊的“食客”。此刻,水域开阔的洪门水库里,树木葱郁,其间点缀着大面积的湿地,水鸟飞翔,从几艘渔船上方掠过。“洪门水库水质好、水草丰美、鱼虾也多,鸬鹚、白鹭等候鸟常来捕食、栖息,咱这可是江西省第二大越冬候鸟基地。我们算了一下,被鸬鹚一年吃掉的鱼价值200万呢。”席新国打趣说。
如今,洪门湖国控断面戈源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水质以上,水质综合指数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89%。这里,鸟飞鱼跃、水清湖美、人乐业兴,诗意而繁荣。而像尧春龙一样的养殖户,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将走入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推荐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攻克新污染物治理堵点

一边清澈一边浑浊,同一湖泊为何有如此差距?

视频专访丨猜!“地球卫士奖”获得者卢琦用什么词形容治沙技术?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李夏菁

中国环境
中国环境报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