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清澈一边浑浊,同一湖泊为何有如此差距?

时事   2024-12-20 18:01   北京  

一边清澈见底,一边略显浑浊,一片围挡将南湖一分为二,两侧湖水的观感却截然不同——这是记者近日在安徽省铜陵市南湖看到的景象。


图为围挡两侧的湖水。任靖摄


南湖位于铜陵市区五松山下、长江之畔,水域面积为39.5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浅水湖泊。2022年以来,南湖水质下降明显,存在总磷超标、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蓝藻滋生等问题,影响湖区观感和周边群众生活。


为再现南湖碧水清波,还周边群众良好的生态环境,铜陵市政府开展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一期)。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的铜陵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以下简称铜陵驻点工作组)围绕南湖水环境提升设计研究工作,在南湖水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和污染物溯源解析基础上,按照“内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思路,对南湖水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治理后,工程区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并向Ⅱ类转变,水体透明度由0.5米提升到两米左右。


精准清淤,有效化解内源污染



清淤,是治理南湖的一项“外科手术”。


南湖沉积物淤积较重,高值区分布在8个雨水排口附近区域,沉积物磷负荷高,且为黑色腐殖质软泥。一旦遇到大风、人类活动干扰等情况,容易导致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使得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向上释放——这正是导致南湖总磷超标、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南湖是铜陵市集中式饮用水备用水源地,若按照传统的方式排空湖水清淤,不仅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水环境状况。为此,驻点工作组与安徽科清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更为精准的清淤技术——网格化精准清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铜陵驻点工作组负责人王瑜告诉中环报记者:“技术根据水体地形和污染底泥的分布划分清淤网格并确定坐标点,利用工程制图将待清淤水体区域的工程图导入清淤船的行走控制系统,结合卫星定位功能与比例换算关系确定各清淤网格的坐标位置,清淤船按照GPS的监测指引对应网格坐标进行清淤作业。”


图为作业中的清淤控制系统。受访者供图


经过近45天的清理,累计清理了近4.6万平方米的区域,清淤深度达30厘米,清除1.38万立方米的重污染底泥。“网格化清淤不仅能精准清除有害底泥,避免漏清或过度清淤,还大大节省清淤成本。” 安徽科清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选军告诉记者。


清理出的淤泥也没有浪费,经过板框脱水、固结变身成为3065立方米、含水量优于50%的泥饼,被送往铜陵市枞阳县制砖厂进行资源化利用。


种草养鱼,打造南湖自净化系



清淤后的南湖并没有完全恢复“健康”。


清淤只是清走了局部的污染物,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南湖的问题——南湖功能性大型水生植物缺乏,维持湖区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的生物类群以微型藻类为主,水体自净能力弱,自然的生态南湖还未形成。


如何增强南湖的自净能力,成为摆在驻点工作组面前的难题。工作组提出,除了“外科手术”,“内里调节”更为重要,要为南湖打造一个独特的自净化系统。


走近南湖小湖,记者看到,湖面上漂浮着一个个透明的小球,串联小球的绳子上挂着不少网兜,每个兜里有10余只河蚌。河蚌主要以滤食水中的藻类、有机质颗粒为生,能够有效过滤并吸收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氮磷污染物。一只巴掌大的河蚌,一天可净化10升左右的水。


同样起到净化作用的还有滤食性水生动物,2.4万尾鲢鱼、鳙鱼和两万只河蚌同心协力,将湖中的有机物和浮游藻类吃干榨净。


发挥更大净化作用的是湖面的挺水植物和湖底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荷花等挺水植物和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就像一个个小型吸尘器,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王瑜进一步解释说,“通过鱼—蚌—草等不同生物群落构建起的自净化系统,使湖中氮磷等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得到增强,营养物浓度伴随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与收割而得以快速下降,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也随之降低。南湖从透明度不足0.5米的藻型湖泊变成了清澈见底的草型湖泊。”


图为治理后的南湖清澈见底。受访者供图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将收割打捞的水草装入冷藏车,运往鄱阳湖栽种。“我们会定期组织工人对南湖进行水草收割打捞,避免死亡水草的腐烂对水质造成污染。大量繁殖的沉水植物可作为植物种苗持续产出,如轮叶黑藻、伊乐藻、金鱼藻等能够进行二次扦插栽种,是目前生态修复工程中常用的沉水植物品种。”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江波告诉记者。


图为工人在收割打捞水草。受访者供图


改善南湖水质,恢复湖区水生态系统,既要达到南湖水质提升的近期目标,又要实现南湖水质长期稳定的远期目标。“目前,南湖水质提升工程处于运维管理阶段。由于资金比较紧张,一期工程只完成了南湖小湖区域的治理,未来我们将争取更多资金,让整个南湖都清澈起来。”铜陵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荐阅读

走,“上楼”养海鲜去!既解决了近海养殖污染问题,还能抗台风

替检背后有“黄牛”招揽“生意”,取消机动车检验机构检验资质!

中环微短剧丨“马冬什么?”大爷为啥听不清?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张冰


中国环境
中国环境报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