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开始,湄洲日报社、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举办“天下看妈祖”全国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组历时112天,涉足10个省(直辖市),辗转2.84万公里,首次全景聚焦1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宫庙,解码文物背后的故事,探寻文化传播的活性叙事,讲述文明互鉴下的中国故事。上一期,是江苏太仓浏河天妃宫。这一期,就带大家来了解下辽宁锦州天后宫。
辽宁省锦州天后宫位于广济寺古建筑群内,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建,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我国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宫,又称“天后行宫”“妈祖庙”或“娘娘宫”。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锦州,素有“辽西走廊,锦绣之州”美称。作为妈祖信仰在北方地区传播的见证,锦州天后宫的兴建与航海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根据地方志记载,锦州天后宫最早是由福建、江浙一带的商人捐资兴建的,其中就有莆田商人。
锦州天后宫位于锦州市广济寺古建筑群内
锦州市博物馆馆长张兆雪介绍,早在明清时期,锦州就有东北最早的商港,各地商人云集于此。航海商人就是通过这条航海线路,把妈祖文化带到东北地区的。“天河有源在九天,后有沧海水无边。行船万里佑生灵,宫阙肇建有仙缘。”这首描写锦州天后宫的古诗,就有妈祖海上救人的事迹。
保存最完整的我国最北方的天后宫
锦州是辽西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历史上北方较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海上贸易开放较早,有利于妈祖文化的传播。
记者与锦州媒体集团全媒体记者一同前往锦州天后宫,开展联合采访调研。锦州天后宫位于广济寺古建筑群内,现有展现妈祖功绩的壁画,正殿木雕刻中保留有完整的二十四孝图。正殿内中央,妈祖像垂帘端坐,供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朝拜。
锦州天后宫集南北方建筑特点于一身。大殿正脊正反面分别雕刻“海镜天临”“护国庇民”,台基下方有个铁炉鼎,高“一丈零八”(约3.6米),是目前辽西地区最大的铁炉鼎。
大殿门口的铜钟,为清嘉庆十年由江、浙、闽众商捐助,由姑苏(今江苏)甘受天铸造,通高0.95米,直径0.77米,钟身铸有“大清嘉庆拾年岁次乙丑敬立”“锦州天后行宫”“福建江浙众商公助”“姑苏甘受天铸造”字样。当年由海上运至锦州天后宫。
东配殿妈祖民俗展厅内,以图片形式展示着现藏莆田市博物馆的清代莆田画家欧峡《天后圣迹图》轴。画家用传统工笔画手法,表现妈祖行善济人的故事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是极为珍贵的妈祖文物之一。
2003年2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锦州市首次“妈祖祭祀大典”在锦州天后宫举行。锦州市广济寺古建筑群负责人许欣介绍,锦州妈祖祭典活动,最早始于清雍正年间,兴盛于清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妈祖诞辰祭典活动。另外,农历四月十八妈祖庙会、六月十三庆海日、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当地信众均要祭拜妈祖。
关于锦州妈祖祭典,在西碑亭有所记载,“自乾隆六十年起至嘉庆五年止,陆续公捐银万余金,邀武林名士朱名显司其事”,可见当年大规模妈祖祭典活动的繁盛景象。如今,当地的大多渔民家中还供奉着妈祖像,祈求平安顺遂。
锦州滨海旅游集团董事长李研介绍,2005年,锦州西海口附近的村民和福建等地的商贾为了纪念妈祖,在笔架山上新建了一座妈祖庙。这是锦州市除广济寺天后宫之外最大的一座妈祖庙,每年吸引众多出海的渔民和商人来此祭拜。历代以来,妈祖文化有孝悌、慈悲、守信、友爱等特征,深刻影响着锦州这座北方海港城市的文化。
锦州天后宫大殿门口的铜钟
设立妈祖祭典展示基地
锦州天后宫的东西配殿
为传承保护妈祖文化,锦州市成立了天后宫管理委员会,并在天后宫设立了妈祖祭典展示基地。2014年辽宁台湾周活动期间,台湾台中市大甲镇澜宫等3家宫庙向锦州天后宫赠送3尊妈祖像。
近年来,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商人、企业家来到锦州经商兴业,在锦州天后宫找到了精神寄托。2000年开始,锦州市的春节庙会都在古塔公园举行纪念妈祖诞辰祭拜仪式,并多次开展“妈祖巡游笔架山”活动。
“锦州港建成后,村里的土地被征用,村民整体迁移,西海口村变为西海口社区。”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年的西海口,如今已经变为成片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主要承担仓储和物流等业务,北面不到2公里处就是如今的锦州港。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锦州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妈祖文化和海洋文化传播的代表,锦州天后宫正以深厚的历史底蕴,担当起文化交流传承的载体,为当地发展增添新内涵。
当时东北唯一商港,见证妈祖文化传播
笔架山上的妈祖庙,近旁是繁忙的锦州港
锦州的西海口曾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商港。据《奉天通志》记载:“西海口亦称为帆船商港,清道光、咸丰年间海运最为兴盛。国内沿海各省及海外货物,都由此输入东北,每年入港帆船达千余艘。”便利的海运条件吸引了福建等地的许多商户,妈祖文化正是随着海运的兴起从福建等地传播到东北的。
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刘明介绍,清朝末期,西海口有3条大街,前后两条街都有路灯,夜里打更的人敲着梆子和锣满街巡走,这里的汽车从早晨8时至晚上6时接连不断。3条街中最繁华的是中街,街上有王家绳麻铺、孙家肉铺、茶馆、理发店、浴池、杂货店,以及税务所、邮局、电业局、警察局、商会等,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据《锦州通史》记载:“1916年,西海口住户已达到193户,人口大约有2045人。”当时,包括莆商在内的东南沿海商人从西海口登岸云集锦州。为祈佑航海平安,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捐资兴建锦州天后宫,由江苏、浙江、福建商人组成的驻锦商务机构三江会馆管理。每年妈祖诞辰日,三江会馆出巨资请梨园演酬神戏,为锦州最大的庙会。
延伸阅读
“有妈祖庙就有家的感觉”
游客在锦州天后宫内参观
“妈祖故乡来人了。”在锦州经商的莆田人林青松说,他来锦州经商将近10年,看到锦州也有妈祖庙,顿时有了家的感觉。如今,自己和当地人早已融为一体,企业经营得比较顺利,锦州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就是妈祖文化所倡导的,海天相连、海纳百川,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交流交融。
文章来源:湄洲日报
◎编辑 | 程黎婷
投稿邮箱 | Mazu96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