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月斫新书|《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

文摘   2024-12-04 11:02   泰国  
         
《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是一本家庭影像集,记录了北京南城的一个普通的文艺家庭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家庭生活照和绘画写生作品。作者苏月斫的父亲用镜头捕捉了自己小家的生活点滴,从父母的青春年华到女儿的成长轨迹,从家居的变迁到街区的风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与温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家庭相册,更是一部跨越数十年的影像史诗。
北京教学植物园  20世纪80年代末




月光宝盒里的家

文/朱炯

翻开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个神奇的“月光宝盒”。叠印不暇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庭照片,记录妻子、丈夫、孩子、家人,一个北京人家二三十年的日子,真实、灵动,生命之光盈盈闪烁。不仅如此,北京南城的各个角落,胡同、街道、城墙、公园、池塘、荒地和花草树木,照片中的北京城,在繁华与疏离间,散发出家园的光韵。薄薄的老照片,有的已然褪色,有的带着划痕和破损,但它却是宝盒中启动时光穿梭功能的马达,不动声色地牵引着我们——互不相识的众人,将本书刹那间变成了可以感同身受的岁月时空,在阅读中唤醒并激发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与生命情感。

80年代开启的爱情之歌

本书以苏月斫父母的情侣自拍照开始。80年代,年轻的夫妻支起三脚架,拥抱在一起留影。他们穿着毛衣、军大衣、中山装或西式外套,每一张都不一样。80年代情侣的自我表达,让我觉得爱情传说有了实证。接下来就是丈夫拍摄的海量妻子的美人照。他眼中的她,从青春到中年,好像有无穷尽美的样态:各种各样的发型,麻花辫、马尾辫、齐刘海、披肩长发;各种各样的服饰,超短裙、长大衣、休闲装、高级礼服、吊带装、泳装;各种各样的拍摄环境,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床上,靠着钢琴边、柜子边,站在楼道里、窗边,当然更多的是公园的一棵大树下、一片绿地中、湖光山色中、古建名胜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象中;各种各样的光线和色彩造型,逆光勾勒、侧光讲究、闪灯铺匀、底光搞怪。最重要的是照片中千姿百态的形体和神情,正面看镜头、侧面眺望远方、背影优雅舒展。丈夫眼中的妻子,既是纯真的又是成熟的,既是羞怯的又是奔放的,既是端庄的又是性感的,既是快乐的又是忧郁的……照片这个月光宝盒里不仅保鲜了青春绽放的活力,也沉淀了年华老去的坦荡之力。


书中引述妻子的话“我爱照,他爱拍”。这么大体量的拍摄,照片冲洗印制,做成相册留存。它不仅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激情体现,更揭示出一种延绵的、持续的情感流淌。抛开社会学可以捕捉的时代信息,照片中最动人心弦的是她/他的神情,妩媚的眼神、调皮的笑容、深情的目光、不经意的一瞥、忧郁的面孔……他们自由的生命样态,不曾被定义、被固化。他们一直在拍摄,跨越二三十年的时光,不断地透过镜头凝视对方,彼此欣赏,在照片中、更在他们彼此的心中建构对方的美。我想,这就是爱情吧。关于八九十年代的爱情,我们在电影和小说中见过。中国社会开放时代的起步,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意表达,在苏月斫父母的私人照片中真实存在着。我想起那个时代中国台湾歌手齐秦的歌曲《爱情宣言》。这些照片无疑是一种爱情宣言,也是一种爱情见证。这份情感跨越时间,随着拍摄的持续不断沉淀,愈加醇厚。

孩子与家庭,生活的滋味

提到家庭影像,它的核心必然是孩子的照片。苏月斫家也不例外。家庭相册就是一部孩子的成长史,一部镶嵌着私人基因密码的视觉史。斫子是他们家一个无比可爱的“麻烦”。父母的宠爱是完全视觉化的,体现在照片反复拍摄妈妈爸爸和孩子的亲吻、拥抱,体现在父母给孩子拍摄正式纪念照中精心的发型和时髦的衣服搭配,体现在十五年来每个生日在同一棵树前的留影……另外,他们家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八九十年代,父母竟然玩起“导演摄影”的大戏。他们极富想象力地给孩子装扮造型,用画笔制成“草裙”、用围巾和羊头的搭配塑造异域女神、画变形的京剧脸谱配气球领花,等等。幼小的孩子是天才的演员,一家人合作的搞怪照片,为庸常的生活创造了无尽的欢愉。这样的摄影游戏在中国家庭影像中稀少而珍贵。


苏月斫的家庭相册之庞大、厚重,完全来自她这位画家兼摄影师爸爸,“摆拍”和“抓拍”(80年代摄影界谈论的重要话题)两手抓,黑白、彩色齐上阵。父亲的镜头试图记录孩子生活的全部,放肆的笑容、捣蛋的行为、疲倦的身体,无论身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还是城市的各个角落,孩子的笑与哭都那么畅快。爸爸似乎毫不吝啬胶卷,孩子调皮旋转的一个动作,被分割为四张定格的照片。相册变成了电影院,连续的照片是一串串慢镜头,将生活的滋味缓缓道来。
本书是一本真实生活的流水账,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奶奶家的饭菜,邻居孩子的合影,过年过节亲朋好友的聚会,被摄影师爸爸无所不摄的镜头统统揽入,俨然创造了一本中国家庭生活的影像百科全书。

北京南城的影像日记

斫子家住北京南城。照片中一家三口玩耍的背景有时是南城地标性的名胜古建,有时是无名的历史古迹,也有不少镜头对准了现代化的游乐场,充满时代气息的街头公园,以及高楼涌起的宽广街道。摄影师爸爸记录家园北京和记录家庭家人一样有着无尽的激情。书里的照片展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街头,胡同里形形色色的餐饮,涮锅店门口闪亮的铜火锅,人群围聚的糖葫芦摊,工具丰富的修车摊。熙攘的南城胡同巷子窄小,广告牌粗犷豪放,商铺搭出的棚子把天都遮蔽了。本书也是一本真正的北京家园变迁记。相册记录了老北京无名老宅、旧街道的拆除、更新的跌宕命运,也用很浓重的笔墨展现家门口二环路“轰隆隆”的修建和各种工地、脚手架。摄影师爸爸的镜头穿梭于热闹的北京,展现它喧嚣、张扬的一面,也游荡在野趣十足的南城角落,安静地注视白雪覆盖的树林、绿草覆盖的荒地等空旷寂寞的空间,拍摄出素雅北京的大气之美。

《光明楼》的影像故事,是长大成人的女儿创造性地编辑父亲过去三十年关于家庭生活和北京家园的独特影像集。这是一部来自家庭内部的视觉文本,记录“我们”——我的妻子、我的孩子、我的城市生活的样子,留存“我们”追求的美好。它随性且真实,以一种中国人的方式抒写爱情与亲情。这部影像故事又是一次来自外部的再观看。女儿斫子是一位摄影师、编辑和策展人。她从一个影像专业人士的视点,整理父亲的家庭照片和绘画,她也从当下的时代对二三十年前的历史影像进行再观看。这部故事的影像叙事是复调式的,《我的青春故事》是父母的视点,而《我,麻烦来了》是女儿的视点。叙事角度的切换不仅基于身份,也基于时间的变化。女儿所做的选片搭配,体现出她对父母情感的解读,其中可能充满了主观的想象与歧义。女儿又特意将画家出身的父亲的油画选编进来,那些写意的风景画与抒情的影像搭配相得益彰。此时,女儿是父亲的知音。本书的影像故事建立了和谐的内外观看的联系,是代际理解的家庭情感使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观看获得了交织与升华。

本书也是一部北京人家的影像故事,它体现出一种宏观观看的尺度与力度。家庭作为社会的切入点,斫子一家人的服饰、家庭生活的内容、家庭环境都充分展现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风貌。本书从个人、家庭出发,以两代人饱满的情感观看北京这个家园的变迁。私人视点与公共视点,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产生无缝连接。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正是这本家庭影像故事叙事的真正基底。


家庭相册是深藏在每个家庭的“月光宝盒”,哪怕它积了灰、受了潮、发了霉,甚至被遗忘。但是一旦家庭相册被翻开,就像“月光宝盒”被打开一样,时光倒流,藏身于照片中的过往岁月刹那间被推到眼前,照片带着成年人回到童年,带着白发人回到黑发时代。观看家庭影像仿佛是治愈现代生活疲惫病的一剂良药。我们在怀旧的风景里流连忘返。这是摄影的魔力,让时间停止,让岁月逆行。不仅如此,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白描,镶嵌着成长的密码。在生命的流动过程中我们无法察觉,但是经由照片的定格和串联,一个人的生命之路变得清晰可见,他的生命底色与本真模样竟然脱颖而出。感谢斫子分享她的家庭影像故事。我在《光明楼》里读懂了她。

朱炯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影像文化学者




书中作品选
与妈妈、姥姥、表哥滚雪球  龙潭公园  1986年

广渠门外忠实里南街2号楼605号  1986 年

爸爸画的脸谱  广渠门外忠实里南街2号楼605号  1987年

北京教学植物园  20世纪80年代末

过山车 原崇文区北京游乐园 20世纪90年代

地摊儿 原宣武区前门大街 20世纪90年代


书名: 《光明楼:北京人家影像故事》
作者:苏月斫
书号: 978-7-5474-4645-4
定价:128.00元
尺寸: 160*230mm/  开本:32k
装帧:裸脊索线/  页数: 404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春熙照相馆
春熙照相馆是一个以讨论摄影、影像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