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宝盒里的家
文/朱炯
80年代开启的爱情之歌
本书以苏月斫父母的情侣自拍照开始。80年代,年轻的夫妻支起三脚架,拥抱在一起留影。他们穿着毛衣、军大衣、中山装或西式外套,每一张都不一样。80年代情侣的自我表达,让我觉得爱情传说有了实证。接下来就是丈夫拍摄的海量妻子的美人照。他眼中的她,从青春到中年,好像有无穷尽美的样态:各种各样的发型,麻花辫、马尾辫、齐刘海、披肩长发;各种各样的服饰,超短裙、长大衣、休闲装、高级礼服、吊带装、泳装;各种各样的拍摄环境,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床上,靠着钢琴边、柜子边,站在楼道里、窗边,当然更多的是公园的一棵大树下、一片绿地中、湖光山色中、古建名胜中,春夏秋冬四季景象中;各种各样的光线和色彩造型,逆光勾勒、侧光讲究、闪灯铺匀、底光搞怪。最重要的是照片中千姿百态的形体和神情,正面看镜头、侧面眺望远方、背影优雅舒展。丈夫眼中的妻子,既是纯真的又是成熟的,既是羞怯的又是奔放的,既是端庄的又是性感的,既是快乐的又是忧郁的……照片这个月光宝盒里不仅保鲜了青春绽放的活力,也沉淀了年华老去的坦荡之力。
书中引述妻子的话“我爱照,他爱拍”。这么大体量的拍摄,照片冲洗印制,做成相册留存。它不仅是他们彼此之间的激情体现,更揭示出一种延绵的、持续的情感流淌。抛开社会学可以捕捉的时代信息,照片中最动人心弦的是她/他的神情,妩媚的眼神、调皮的笑容、深情的目光、不经意的一瞥、忧郁的面孔……他们自由的生命样态,不曾被定义、被固化。他们一直在拍摄,跨越二三十年的时光,不断地透过镜头凝视对方,彼此欣赏,在照片中、更在他们彼此的心中建构对方的美。我想,这就是爱情吧。关于八九十年代的爱情,我们在电影和小说中见过。中国社会开放时代的起步,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意表达,在苏月斫父母的私人照片中真实存在着。我想起那个时代中国台湾歌手齐秦的歌曲《爱情宣言》。这些照片无疑是一种爱情宣言,也是一种爱情见证。这份情感跨越时间,随着拍摄的持续不断沉淀,愈加醇厚。
孩子与家庭,生活的滋味
提到家庭影像,它的核心必然是孩子的照片。苏月斫家也不例外。家庭相册就是一部孩子的成长史,一部镶嵌着私人基因密码的视觉史。斫子是他们家一个无比可爱的“麻烦”。父母的宠爱是完全视觉化的,体现在照片反复拍摄妈妈爸爸和孩子的亲吻、拥抱,体现在父母给孩子拍摄正式纪念照中精心的发型和时髦的衣服搭配,体现在十五年来每个生日在同一棵树前的留影……另外,他们家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八九十年代,父母竟然玩起“导演摄影”的大戏。他们极富想象力地给孩子装扮造型,用画笔制成“草裙”、用围巾和羊头的搭配塑造异域女神、画变形的京剧脸谱配气球领花,等等。幼小的孩子是天才的演员,一家人合作的搞怪照片,为庸常的生活创造了无尽的欢愉。这样的摄影游戏在中国家庭影像中稀少而珍贵。
北京南城的影像日记
本书也是一部北京人家的影像故事,它体现出一种宏观观看的尺度与力度。家庭作为社会的切入点,斫子一家人的服饰、家庭生活的内容、家庭环境都充分展现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风貌。本书从个人、家庭出发,以两代人饱满的情感观看北京这个家园的变迁。私人视点与公共视点,微观叙事与宏观叙事产生无缝连接。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正是这本家庭影像故事叙事的真正基底。
家庭相册是深藏在每个家庭的“月光宝盒”,哪怕它积了灰、受了潮、发了霉,甚至被遗忘。但是一旦家庭相册被翻开,就像“月光宝盒”被打开一样,时光倒流,藏身于照片中的过往岁月刹那间被推到眼前,照片带着成年人回到童年,带着白发人回到黑发时代。观看家庭影像仿佛是治愈现代生活疲惫病的一剂良药。我们在怀旧的风景里流连忘返。这是摄影的魔力,让时间停止,让岁月逆行。不仅如此,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白描,镶嵌着成长的密码。在生命的流动过程中我们无法察觉,但是经由照片的定格和串联,一个人的生命之路变得清晰可见,他的生命底色与本真模样竟然脱颖而出。感谢斫子分享她的家庭影像故事。我在《光明楼》里读懂了她。
朱炯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影像文化学者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