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港片还在突破

体娱   2024-11-01 22:19   北京  

焚城

Cesium Fallout

导演: 潘耀明
编剧: 麦天枢 / 岑君茜 / 王颖瑶 / 杜瑞榕 / 辛雅主演: 刘德华 / 白宇 / 莫文蔚 / 谢君豪 / 王菀之 / 王丹妮 / 廖子妤 / 林保怡 / 王敏德 / 周文健 / 郑则仕 / 黄德斌 / 何启华 / 魏浚笙 / 梁仲恒 / 林家熙 / 黄恺杰 / 吴彦姝 / 童瑶 / 姜大卫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 中国大陆
片长: 136分钟

很难得,再次看到港片的突破。

《焚城》让我想起2012年横空出世的《寒战》,都是在类型片基础上,升级叙事格局,达到港片从未有过的开阔视角,警匪(灾难)为表,政治悬疑为底,关注精英,文戏武拍,全景式描写重大危机的应对和化解,也让港片摆脱过往小家小气的窠臼,有了更大局面。


《焚城》是个平庸的名字,缺乏特别的商业吸引力,班底是港片常见配置,看介绍不过是又一部港产灾难片,在这个略显寒意的档期,很容易被忽略。但电影却继承了《寒战》的意志,有超预期的野心。

五个编剧让整个剧本非常厚实,一改过去港片只重气氛不重剧情的毛病。多线叙事,宏观、中局、微观一一照顾到,政治角力与灾难救援相互交织,群戏之中,几个主要角色也立得很稳,呈现了角色的复杂度。整部电影在营造紧张氛围、制造危险场面、煽情与催泪之间自在切换,游刃有余。


电影不仅做到了大场面大特效大叙事,也全景式展现了香港灾难应急处置的流程及多部门协同,十分“寒战”,让行政体制不同的观众有另一重猎奇的新鲜感。而消防集体出动的场面,有“流浪地球”饱和式救援的既视感,宏大而动人,是港片里少见的场面。

救灾部分则可以视为动作与特效的集合,摄影出身的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当然出色。救援过程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火灾及辐射危害的气氛营造得很成功,“焚城”确实不是附会,整个城市濒临奔溃,其实是照着标准好莱坞灾难片的灭世格局拍,换个语境,换个背景,也可以是《天地大冲撞》和《日本沉没》。


电影也有港片传统的一面,比如小人情社会,从高官到基层,大家多少沾亲带故,各种情感纠葛,几分钟主线就要跳感情戏。煽情戏出现得过多过早,拖沓了电影节奏,也减弱了催泪力度。130多分钟的片长还是太长了,废戏不少,人物大可以减去几个,感觉五个编剧分工过于明确,各写条线,统稿人又缺乏整合魄力,这也要那也要,剧本在繁复之余,难免啰嗦。

另外虽有格局和场面的突破,但叙事上依然是非常传统呆板的商业架构,剧情大体套路化。比如救灾一定要搞最后一分钟营救,一定要献祭主角升华,要退休的和新来的都要立个flag提前预告。至于最后大包大揽的天网恢恢,都不算什么了。


还有各种逻辑瑕疵和动机混乱,毛燥的小线头太多,摊子铺太大首尾难顾,但好在故事主线还算扎实,没出大纰漏。

值得感慨的是时移世易,现在港片越来越受到内地“商业类型+主旋律”影响,整部电影抛开政治角力部分,基本上就往《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和《万里归途》的路线靠。但在描写全景式救援和群策群力时,香港编剧明显还缺乏把集体主义转化为动人情感的能力,所以大家在共同应对灾难时,依然是各自陷在自己的小情绪里,为同袍、为亲人、为爱情,过于具象化未能与大叙事共振。只有刘德华是个例外,但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性格太特殊,很难让人共情。


当然,这只是香港类型片的一次破圈探索,不必过于苛求。电影的表现完全在预期之上。在这个青黄不接、寒意刺骨,甚至需要大量老片重映救市的时节,有这么一部大格局,执行力到位,制作用心的商业电影出现,拉一把市场,值得尊重更值得买票。

香港电影这两年一直在冷门时刻扮演救市角色(《九龙城寨》、《怒火重案》、《拆弹专家2》等),也在告诉大家,香港电影余晖仍在,底蕴还有,生命力依然顽强,可能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END

这是“吃电影”2024年第34篇观后感

吃电影

生活只是听和声音

微信公众号ID :even2movie

吃电影
偶尔写一点东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