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话平远 助力“百千万”】三代兴学人 乡间竖口碑

政务   2024-10-19 18:19   广东  


在平远县东石圩场西侧,有一座三堂两横一围龙的客家传统建筑大夫第,本文的主人公祖孙三代都曾居住在这座屋内,他们兴办学堂从事教育的事迹,至今还被乡人传颂。


大夫第所在地名为大营里,建造人林星杰(1848—1915),号德孚,清代例贡生。其幼时家贫失学,而智慧体力过人,年甫二十,已卓然自立。经营土产与典当业,获厚利,不数年,富甲一方。随后建造居住大屋一座,并捐巨资获敇封儒林郎诰封直奉大夫身份,所建大屋便称“大夫第”。同时,其热心公益,慷慨乐施帮助乡间学堂建立及乡里乡外建桥砌路,被乡人视为慈善者的表率。因在乡间声望高,其去世后,时任广西蒙山县知事的乡人林雪友为其题写了墓碑文和墓前石刻联:“地萃乾坤奥妙,代毓智慧英雄。”


林应龙(1872—1939),字瑞符,为星杰长子。自幼聪颖,且以父荫不忧衣食,乃致力于学业,从师县内名秀才张希甫。清光绪末年,应县童子试,获冠军,旋应州试、院试,学使徐琪取应龙为县附学生员。随后曾考入两广优级师范,肄业一年。自科举废,学校兴,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协同族人林成荫等,创设崇德小学堂,任教员。继任堂长,兴建新校舍,绩效卓著。民国十年(1921年),复于其里内,创办华通小学校,以便利附近学子。凡其所任教职,均不受酬报,且常以私蓄,周济学校之困乏。又常创设义仓,以救济里中贫民。其时,东石乡仅有铁民完全小学一所,其余初级小学,多仍私塾形态,校数虽多,而内容简陋而贫乏。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冬,应龙倡导将里内林族之华通、曾族之为美、朱族之清泉、自强,各初级小学,合并为一完全小学,命名新东小学(即东石中心小学前身),并获里人曾养甫、曾宪江、朱玉亭、朱浩怀、赖现龙等之赞助,在东石墟创建新校舍一所,规模宏大,气象一新。此举不但改进了地方小学教育,而且增进了族姓间的团结,功不可没。


当学校初兴,师资缺乏,应龙便自任数学教员,教学相长。不数年,对于代数、几何、三角,无不理解。尤精于排列组合之理论与实际。其生平无所嗜好。晚年家居,常邀中小学员生来家,以研习数学疑难问题为乐。另,捐资获授光禄寺署正大理寺丞奉直大夫,让“大夫第”更名副其实。


林锦敏(1911—1990),为应龙第三子。他幼时聪慧,敏于事而慎于言,倍得双亲钟爱。中学毕业后,即任教崇德小学。时平远学风极盛,吴倚沧、曾养甫、吴康、吴任沧诸前辈,或留学美国,或留学法国,成就斐然,予邑人以莫大之鼓励。锦敏亦怀上进之心,学有所成,考入国立中山大学,以教育为主系,而以植物为辅。求学四载,潜心治学,心得昭然,与其日后之职业息息相关,所学所用,足以当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锦敏回到家乡。先后执教于蕉岭中学、平远东泗联中、平远县立一中等校,授动植物或生物学,供职三年,贤声四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得到国民政府主管华侨教育的邑人余俊贤举荐,锦敏到重庆供职于侨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他忽得故乡父老来函,促其回乡接掌铁民中学。锦敏乃置一己仕途于度外,征得主管领导的同意,遄返平远,接任铁民中学校长一职。为使学生勤奋读书,他采用了不少激励做法。笔者就在民间见到过一个已有崩缺的白色瓷器花瓶,上面写有“期考各科平均成绩第一名 成绩优异 铁中校长林锦敏”字样,显然,这些花瓶是当时他奖励优秀学生的奖品。抗战胜利后,他转任汕头、台中税捐处之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锦敏重回教育界,出任台湾花莲县教育科长。开始是教员不足,不得已以他员替之,随后一面以考试方法,裁汰代用教员,取其水准高者为师,一面与相邻县师范学校联合举办暑期讲习班,借此充实师资,并交换教学经验等。如此数年,代用教员绝迹,日本教育之残毒廓清,于是四维八德、伦理、科学之教育,得以贯彻实践,并博得家长及社会人士之称誉。锦敏在台湾教育界工作了十五载,其间还担任过玉里中学教务主任等职。


1971年,锦敏退休后家居台北。随后,他费时十年整理家乡东石林氏旅台族谱,又发起旅台族人筹集资金,寄回东石,收购断简残编之林氏族谱,加以整理校正,使之完璧,然后付梓分发族人。1989年,锦敏返乡探亲。行前,居台同乡朱浩怀等曾嘱搜寻邑中诸先进之遗著。是秋,锦敏偕夫人返里,托人前往各乡搜购遗书,颇有所获。对故邑先贤文献之弘扬出了大力。1990年,寿年八十的锦敏病逝于台北。


(本文参考资料来自朱浩怀《平远县志续编资料》和朱桂秀《教育家林锦敏先生》)




平远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连海翔

责编:谢伟锋

审核:陈丽


平远发布
传递平远最新资讯,展现橙乡人文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