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张国焘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不过,他后来叛变革命,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晚年的张国焘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在回忆录中,他对很多人都有所诋毁,但唯独对两个人始终保持敬意,其一是徐帅,其二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蔡申熙。徐帅很好理解,他与张国焘都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两人合作很多。那么,蔡申熙是谁呢?他的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呢?
蔡申熙出生于1906年,湖南醴陵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时期,他主要在当地的县立中学读书,蔡申熙深知学习的不易,所以读书格外努力,学习成绩很好。读书期间,他就积极参加各种进步运动,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当中,并引导周围的同学走向进步与光明。
1924年,蔡申熙前往广州,进入陆军讲武学校学习,也是这一年,黄埔军校成立,并开始招收学生。不久后,蔡申熙也转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一期学生。同年秋天,蔡申熙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当时恰好是大革命时期,国内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蔡申熙也跟随国民党部队参加了东征与北伐,为促进两党第一次合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蔡申熙前往南昌,参加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军事斗争,队伍遭遇挫折后,蔡申熙南下到达广州,继续勇敢地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因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广州的革命斗争也遭遇挫折,不久后,蔡申熙返回上海,进入中央军事部工作。1928年,蔡申熙被调到江西,他积极组建农民武装力量,配合湘赣苏区的革命斗争活动,为湘赣苏区的发展壮大贡献了一份力量。
1930年,蔡申熙被调到鄂东,参与组建了红十五军,并担任了红十五军军长一职。此后他率领红十五军挺进皖西,年底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参与指挥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并取得了大捷,有力地震慑了敌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1年年初,红一军改编为红四军之后,蔡申熙担任了第十师师长,此后他率部参加了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并连战告捷。尤其是新集战斗在建设鄂豫皖根据地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这次战斗之后,鄂豫皖根据地真正连成了一片,工农革命力量也在苏区的摇篮中得到茁壮成长。
另外,那段时期的蔡申熙还担任了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并亲自主抓教学任务,为鄂豫皖根据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而张国焘是1930年年底被派到鄂豫皖根据地的,他与蔡申熙接触较多,也见证了蔡申熙在建设鄂豫皖根据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见证了蔡申熙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这些都给张国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直到晚年,张国焘也对蔡申熙充满了敬意。
1932年7月,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中,蔡申熙调任红二十五军军长,10月9日,在湖北黄安的河口镇战斗中,蔡申熙不幸腹部中弹,受伤后,他依然坚持指挥,可惜的是,因为当时医疗条件不好,蔡申熙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