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田方方:摄影是一种在场的直觉

乐活   2024-08-30 16:58   陕西  



8月14日,《a+u》不止建筑—新书分享会在西安SKP RENDEZ-VOUS举办,活动现场聚集了建筑与设计领域的建筑师、文化创意者、传媒出版人、摄影师等10余位嘉宾。


活动举办之前,设计西安对来自上海的建筑摄影师田方方进行了采访。作为国内一线建筑摄影师,田方方镜头下的建筑以自然、平衡传达着真切的“在场感”,在采访中,通过他对建筑摄影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得以窥见在当下建筑摄影行业中,田方方如何实现商业与创作的平衡、并保持着对摄影如何产生社会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索。



田方方过往建筑摄影作品




01

设计西安:之前有来西安拍过建筑项目吗?

田方方:第一次来西安,是拍摄如恩设计的曲江艺术博物馆,当时设计师给我的任务非常临时,希望我尽快去拍一轮,这也造成那次的行程很匆忙,晚上落地西安,第二天到了现场发现居然还是工地状态,加上阴天,简单的拍了一轮就离开了,所以我对西安的印象并不深,以至于我在博物馆前面的广场远远瞥见大雁塔,也并没有走近它就匆匆离开了,自此再也没有来过西安。这次来西安的路上,我还在跟接应我的朋友聊,我对西安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图像和文字描述的历史与记忆中。


曲江艺术博物馆  

设计:如恩设计

摄影:田方方



02

设计西安:简单介绍一下你进入建筑摄影这个行业的路径

田方方:简单来说就是把爱好变成了工作。其实我从大二才开始接触相机,当时也只是对拍一些日常很感兴趣,更多的是惊叹于影像产生过程的神奇,但这个兴趣一直保持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个时候我对拍摄已经接近痴迷,尤其是街头摄影,当时在设计院工作,一有时间我就喜欢拿着相机走街串巷,仿佛自己是个隐形人,观察并捕捉每一个陌生人的生活与情绪。


广州春阳台

设计方:非常建筑

摄影:田方方



当然那个时候也会去拍建筑,但当时并没有用到很专业的镜头,直到工作三年后,我才正式去尝试拍摄建筑,周围的建筑师同行非常肯定我的拍摄,这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不得不说我是非常幸运的,2016年入行,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不同的委托项目找来,但并不全是大师项目,在那个还是地产繁荣的年代,我也拍了不少地产项目,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扎实基本功并保持基本收入的阶段。


现在很多摄影师入行,想着只要有机会多拍地标项目并争取曝光和流量就会更快成功,我想这本质上是一种走捷径的思维,其实拍好普通建筑更锻炼一个人的摄影能力和基本功。


上海洛克外滩源

设计方: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摄影:田方方




03

设计西安:作为国内一线建筑摄影师,你认为是什么构成了田方方的建筑摄影语言?

田方方:我觉得直觉更多一点。当我站在一个建筑面前,拿起相机准备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其实进一步或者是退一步,用什么样焦段的镜头,结果会很不一样。

摄影本质上是一个去繁存简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永远是一个全景和立体的世界,但最后呈现的只能是相框之内的二维图像。所以我觉得建筑摄影并没有一个工作方法上的标准,更多的是一种在场的直觉,这种直觉跟一个人的五感有关,以及和面对全新环境的敏感度有关。



金山岭上院

设计: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摄影:田方方



我曾经将这种直觉归结于自己建筑学的专业背景以及乡村生活带来的自然观,但后来你会发现,很难将这些简单的归结于某个点,或许不断成长的过程更重要,每一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和冒险,它们共同构成了我脑海里丰富的数据库。



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

设计:安藤忠雄

摄影:田方方



04

设计西安:你为许多建筑师拍摄作品,包括张永和、柳亦春,以及一些境外事务所等等,与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师合作是什么样的感受?

田方方:每个建筑师会因为专注的设计领域不同,以及团队规模的大小不同,在对摄影上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本质上,影像的质量也是建筑质量的延伸,建筑师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代表了他们最想通过照片言说的那一部分。

我是一个相对灵活的人,并没有非常固定的工作流程。比如建筑师张永和的设计其实概念性都很强,每次拍摄前,他都会告诉我建筑背后的概念叙事,比如吴大羽美术馆,如果你不去了解整个故事背景,以及关于这个建筑中对“透视”的设计,你是很难靠自己去完整解读这个建筑的。


吴大羽美术馆(景观和内装处于未完成状态)

设计:非常建筑

摄影:田方方



比如建筑师柳亦春对某些建筑偏爱阴天效果,但其实背后是建筑对气候的理性回应,大舍的很多设计在长三角,他觉得江南本来就是一个多雨的地区,阴雨天才是建筑最应该表达的常态。


边园

设计: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摄影:田方方



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摄影师现场的看与拍,无论建筑师有何种喜好或要求,最后的影像应该是充满惊喜才足够打动人,这种惊喜是让他们看到自己设计亮点的纯粹表达,也应包含那些之前从未被珍视的隐秘角落和细节的浮现。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摄影更像是一次全面的建筑验收,每个建筑师都应该重视这个环节,因为这个过程得到的不仅仅是影像本身,也是设计的全面反馈,关于设计本身,关于施工的细节,以及使用和运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

设计:Morphosis Architects

摄影:田方方




上海图书馆东馆

设计:SHL

摄影:田方方




05

设计西安:分享一个你喜欢的建筑师作品

田方方:作为建筑摄影师,接触的优秀建筑设计太多了,以至于你很难说只喜欢某一个建筑,这是不客观的,因为你知道每个设计都有它的特殊性,评价的标准也是多样的。

但我可以说在我还未从事摄影之前,第一个打动我的建筑设计,就是我本科刚刚毕业那会,在成都特意去了一趟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由于地处偏远,博物馆几乎没什么游客,当我置身那个场地,有被某种力量击中,我想这就是建筑设计带来的感动,也是建筑现场的力量。虽然现今媒体高度发达,包括AI技术也得到应用,但任何媒介的转译都取代不了现场,应该多鼓励去建筑现场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于参观中拍摄)

设计:刘家琨

摄影:田方方



06

设计西安:在当下的建筑摄影中,取景除了建筑之外,很多摄影师会注重人文的部分,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田方方:人文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在建筑摄影中,就我觉得不仅仅是局限于拍摄一些可见的人物使用的场景就定义为人文摄影。

摄影有其特殊性,本质是对我们生活的可见的物质世界的二维再现,一张好的照片应该具有丰富的可读性,我想能触及每个阅读者情感和记忆的,都可以称之为人文,所谓“触景生情”是最好的解释了,好的影像,是人类相关生产生活经验的再现,也是一种集体的直觉。

比如我觉得Iwan baan(伊万·巴恩)的摄影就是真实记录人类在建筑中生产生活的生动场景,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非常直接的。而女建筑摄影师Hélène Binet(埃莱娜·比奈),更多的是拍摄建筑本身,冷静而客观,比如她拍的中国苏州园林那一张地面我就非常喜欢,那些发光的铺路石,你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幻想无数人路过的场景,而且这样的场景和记忆是没有国界的,这是一种集体的记忆和想象,她本人也透露这样的场景和她拍摄的雅典卫城中具有相似性。





《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卫城,雅典希腊》,

埃莱娜·比奈,1989

苏州 留园

摄影:埃莱娜·比奈




Yashima Mountaintop Park -SUO ,Iwan baan ,2024



07

设计西安:当下,建筑摄影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你觉得建筑摄影还可以怎样继续往前走一步?

田方方:建筑摄影同质化,本身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局限,建筑摄影师不应该仅仅为建筑师或者开发商服务,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机会。

当下地产不在繁荣,或许是摄影师最好的时代了,因为很多社会问题在此刻更凸显,只要用心去记录就会产生意义和价值。我记得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农业安全局的资助下,一批摄影师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动荡,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推动了社会变革,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视觉档案之一。













《移民母亲》,多萝西娅·兰格,1936



《新墨西哥州西路》,多萝西娅·兰格,1938




08

设计西安:你觉得商业摄影和创作之间有没有界限?

田方方:我觉得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界限,核心在于摄影师观察和记录的角度,以及对社会问题思考的深度,并通过建筑作为媒介表达出来

我一直觉得建筑是权力和资本最高密度汇集之地,我们生活的城市,无论是普通住宅,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文化建筑,抑或是商业办公,都是所对应时代的产物,这里面并没有一个轻重之分,反而那些普通的建筑往往被创作者忽视,但其实它们才是大多数,背后的问题和矛盾更尖锐,也是它们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



《无题》,田方方,2022


现在回想,早些年我在拍摄地产项目的时候,如果当时有更深入的切入点,也会拍摄出一系列不一样的照片,那些售楼处,像一个个瞬时乌托邦,出现在各大城市的新规划之地上,无不见证着那个飞速城市化,激进和矛盾的年代。

但对于每个当下的摄影师来说,区别商业摄影和创作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自我价值感的认同,你觉得自己的拍摄有价值,享受并投入,那就是一种创作的状态,无论是委托拍摄,还是拍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无题》,田方方,2024


09

设计西安:我们知道贝聿铭大型个人回顾展《人生如建筑》正在香港M+展出,当时委托你拍摄了贝聿铭在大陆的两个作品,作为非建筑师委托机构,谈谈你对这次合作的感受

田方方:香港M+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在这次合作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工作的严谨与认真,这个展览准备了多年,很多都是博物馆方收集和整理的一手资料,包括他们委托我拍摄贝聿铭在中国的两个作品,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也是为了让观众能尽可能客观感受建筑的使用现状。

从这次展览中,也可以得出,建筑文化的传播,主要还是依赖于模型和影像,建筑师应该重视建筑影像的高品质记录,构建属于自己的作品档案。


M+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M+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田方方,香港M+博物馆委托拍摄



香山饭店,田方方,香港M+博物馆委约拍摄




10

设计西安: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建筑这个赛道,能不能给想要走上建筑摄影这条路的人一些建议

田方方:热爱永远是排在第一的,如果你觉得这个行业门槛低又比较好赚钱,它仅是你的一份工作,可能现在不是一个好时候,但是如果你非常热爱,那么你迟早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时间的灯塔》
艺术家:马岩松
摄影:田方方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水天一色》
艺术家:藤本壮介
摄影:田方方


11

设计西安:有没有特别想拍的建筑?你怎么看待现在的行业出海?

田方方:现在反而不急着去拍建筑,如果有时间,我想多沉下来学习和思考,经过接近八年的入行和学习,对我来说,可能真正的摄影之路才刚刚开始。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设计出海,尤其是在中东和东南亚等地涌现出大量的建筑机会,但我觉得中国其实已经足够大,中国的问题已经足够多,拍好中国,也就是在为世界的摄影发展添砖加瓦。

当然如果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扩展海外市场,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只有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更好的观看与自省。今年上半年我受奥地利建筑事务所Studio Precht 之托,拍了他们设计的好几个项目,也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室,了解了他们独特的工作方式,原来立足乡村,也可服务于全球。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几个私宅项目,是在国内很难见的建筑类型,其所在的乡村环境,开发模式以及建成品质都值得参照和学习。






Bauernbogen (一个小的农贸市场)

设计方:Studio Precht
摄影:田方方

The Feather (一个单身母亲和两个女儿的三口之家)
设计方:Studio Precht
摄影:田方方



12

设计西安:建筑师柳亦春写过一段话,他说:“建筑建成后是给他人用的,只有在建成的那一刻(从图纸诞生到实物)是属于建筑师自己,在建筑摄影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一刻建筑是属于你的?

田方方:我觉得,当我走进一个建筑的时候,那个建筑就已经属于我了,生命和建筑时空在此刻发生交集。

田方方的《自拍》系列

和美术馆
设计方:安藤忠雄
摄影:田方方


《自拍》系列
雾灵山眼石汤泉
设计方:直向建筑
摄影:田方方

《自拍》系列

《一年/一万年》艺术装置
艺术家:Yoshiyuki Kawazoe
摄影:田方方







公众号:设计西安

文字编辑:高大壮

责任编辑:洋洋万




-专访系列-


专访 | 陈海:设计就是你对世界的理解



-往期推荐-


特辑 | 设计“家” × 锐格惟辰


新作 | 汉中留坝 红砖公厕 / 尌林建筑


新作 | 浮光掠影 / 止间筑造



点击下方设计西安公众号,右上角添加星标🌟,你会(不)定期收到我们的消息

设计西安
西安青年设计师俱乐部是西安设计师交流的一个平台,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