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创建良好关系的基本要素。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不仅要善于表达,更要学会倾听。在亲子关系中,基于双方的经验、心理发展、语言表达等各种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父母不能做到好好听孩子说话并做出适当反应,这也导致了亲子间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甚至不良的。对于亲子沟通中的良好倾听,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马蕾在2023年在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期刊发表的“好好听孩子说话”一文中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不良倾听的几种习惯
(一)先入为主
家长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已经对孩子形成了某种预设判断,自以为是地预设了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且根据自己的判断评价孩子的行为。比如“我还不知道你的德行?一定是你先惹的他”“你肯定做了***事”等等。这种武断的倾听会让孩子感受到不信任,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二)漫不经心、敷衍了事
这两种倾听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不重视,没有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当成一件正经事,漫不经心的倾听主要表现为三心二意、缺乏回应、多用语气词回应等等。而敷衍了事则是家长常常用一些宽泛的大道理去回应孩子说的具体的事。比如“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要跟同学好好相处,别总是发生冲突”。虽然道理都是正确的,但这样的对话多了,孩子会感觉无论我说什么事、父母都会用一些大道理回应我。这两种倾听习惯都会让孩子失去沟通的动力、久而久之不再愿意主动分享生活中的事。
(三)选择性倾听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只有学习。那么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往往只关注与学习相关的内容而忽略其他内容。这会让孩子失去沟通的热情和积极性,感到无趣。
二、倾听内容的选择
倾听是一门艺术,既然有许多不良的倾听习惯需要家长警惕并尝试做出改变,那么倾听的内容需要如何有效识别的?在这里向各位家长介绍一个倾听方法——3F倾听法。这里的3F指的是对方关注的事实(fact)、感受(feeling)和内心的需求。这三者往往都藏在孩子的语言中,并且有时候由于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时常表达不清后面两者,即自己的感受以及内心的需求。这时候家长要尽可能的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慢慢的引导孩子。
三、倾听的具体方法
(一)少打断孩子,多支持
无论你对孩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评价和建议,都请不要立马打断并且给出你的建议。孩子虽然没有大人的经验丰富,但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和应对方式。在倾听过程中家长可以关注孩子本身打算如何应对,如果不是错误的那么请支持并理解他。当孩子的想法或者做法明显不适当时,先询问孩子的想法再引导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少讲大道理,先共情
当孩子宣泄情绪时,或是发表你不认同的观点时,家长也不要强行给孩子洗脑,而应该进一步的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想?那么我们怎样与孩子建立共情呢? 首先,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其次,搞清楚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去思考。通过引导,孩子会逐步明确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内心的需求。最后,鼓励孩子勇敢表达。
(三)多提问,多引导
在倾听过程中,正确地回应和提问能让对话更加有高效。学会提问并不难,有时甚至只需要重复孩子所说的关键内容,让他进一步的表述就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思考和表达。另外在倾听过程中多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怎么想”“还发生了什么”“你经常会这么想吗?你觉得什么时候你的感受最强烈”等等。
在亲子沟通的旅程中,倾听如同心灵的钥匙,它能够开启亲子之间的理解之门,让父母与孩子的心灵得以交汇。通过避免先入为主、漫不经心和选择性倾听的陷阱,父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耐心和智慧,共同培育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马蕾.好好听孩子说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