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
——战国·荀卿 《荀子·君道》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即根据人的德行来评定等级,衡量人的才能来授予官职。就是要求选拔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德才兼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的争论。 儒家学派本来是重德轻才的。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意思是,一个人哪怕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但如果既骄傲又吝啬,就没有可取的了。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很有能力,在季氏那里当官,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非常愤怒,认为冉求虽然有才,但德行不好,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还鼓动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 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中,宋朝司马光提出的原则很有影响,这个原则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按照司马光的意见,德才兼备是最佳选择,实在没有德才俱佳的人,那么,宁愿选择才能差一些但德行可靠的人。 从历史上看,特殊时期,人才难得,用人者饥不择食,往往牺牲对于德行的要求。刘邦与项羽争江山的时候,有个叫作魏无知的人举荐了陈平。陈平这个人,一向名声不好,人们相传他“盗嫂受金”。盗嫂的事情或许是人们添油加醋,也查无实据,但受金的事情,陈平自己都是承认的。但刘邦为了打江山,还是重用陈平。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曹操发布《求贤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意思是,一些有才能的人,因为德行有亏不被重用,现在,他求贤若渴,对于德行有小问题的不予计较,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曹操为什么放弃对德行的要求,而仅将才能作为最重要的依据呢?这除了当时形势需要大量人才,如果高标准要求德才兼备势必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才能相比,德行的评价更为主观。 德行受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价值观下有不同的德行标准。价值观的纷争使得德行的评定没有客观标准,而且有些价值观对德行的认定本身可能是完全不合时宜的。比如古代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中郭巨活埋自己的儿子以孝敬父母,但从另一角度看,他难道不是杀人犯?东汉以来社会上所谓“孝廉”,存在很多弄虚作假,已经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德行。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不再以汉末所谓的“仁孝”这种德行作为选拔的依据,是对那种评价体系的否定。 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只是特殊时期的做法。后世普遍还是一直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的,只是,德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德行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依然是今天的用人标准,只是今天的德有全新内涵,与古代的德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