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时间
11月17日8:30-9:50
议题一
文明交流史与媒介史视野中的华文传播
地点:
天水师范学院2号教学楼108智慧教室
主持人:
余粮才(天水师范学院 教授)
评议人:
王天根(安徽大学 教授)
张宏邦(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王天根、王力行
输入学理语境下中国报刊史著述及其融合创新
董天策
中国“耳目喉舌论”的知识生产:
基于文献计量与文本细读的学理分析
张宏邦、王子燊
承袭与嬗变:作为政治传播的中国古代酒器
王兵
南下报人的多重身份与新马汉诗的演进
沈静、穆雨萌
中华文化全球表达:
《长城之歌》的“长城”形象建构及视觉修辞策略
意如贵、艾红红
中国共产党国际广播开端考
李丹
融入世界现代进程:《良友》画报的全球性研究
任洪增
想象的能指:文物“铜奔马”形象的符号学考察
议题二
华文传播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地点:
天水师范学院2号教学楼104智慧教室
主持人:
余岩松(天水师范学院 助理教授、博士)
评议人:
马锋(西北大学 教授)
张秀丽(西安外国语大学 教授)
张秀丽、周润楚、李景薇
共情·共通·共享: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理性化逻辑及实现考察
陈勇、罗晗
海洋传播视角下妈祖形象认同研究
张媛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研究溯源与热点议题
——基于CNK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2018-2024)
彭成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余岩松
文本创造·形态创新·价值创新
——央视“中国”系列节目的“双创”路径研究
崔晓晓
中国故事及其传播研究——以影视与文学作品为例
高冉
Quora平台上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FTA研究
周辰萱、毕雪梅、黄芦雷娅
跨文化家庭日常饮食媒介化研究
——以Youtube和B站博主为例
议题三
数字时代的世界华文传媒研究
地点:
天水师范学院2号教学楼114智慧教室
主持人:
吴占勇(中央民族大学 副教授)
评议人:
乌梦达(新华社北京分社副总编辑)
武仲林(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副总经理)
吴占勇、龙东东
数字影像赋能非遗传承人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孔钰钦
文化记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媒介化”创新传播
李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略
吕正兵
三维五合:徽文化标识性符号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创新研究
安磊、张鹏超
“He&Her”视角下的个体旅游影像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以Instagram平台China Travel视频为例
林爽
“游戏+文旅”跨界融合下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传播
——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杨霄
数字赋能殷商文化IP建构与创新转化路径研究
王劲胜、韩隽、侯晋丹
民俗交融与意涵重塑:
中华母亲文化的媒介考察与传播创新
议题四
华夏文明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地点:
天水师范学院2号教学楼110智慧教室
主持人:
王袁欣(中央民族大学 助理教授、博士)
评议人:
王斌(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谢清果(厦门大学 教授)
谢清果
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共生传播意蕴
闫岩
被动获益者的行动逻辑——一个“礼物流动”的视角
王中伟、郭建军
纪录片如何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的接受美学研究
王袁欣
基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教学案例研究
梁悦悦
海外华语电视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路径
苏文
中华海洋文明的传播智库体系建设研究
刘子晨
跨文明传播的本体、建构和重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角
彭翠、张可心、董方旭
周边传播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的路径探究
议题五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地点:
天水师范学院2号教学楼106智慧教室
主持人:
毛湛文(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评议人:
张淑华(郑州大学 教授)
曲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教授)
曲茹、崔梦彦
跨文化交融下的短剧传播
顾洁
边境区域国际传播:
流动边民、交叉他者与第三交往空间
丁云亮
言以道接:
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播的话语逻辑及其反思
李建新、郭立群
中国文化在奥运平台的展示与传播
李晓灵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质询:
邹韬奋的高尔基译介传播逻辑及其系统阐释
江苏佳、郑雷
活字印刷术与全球知识体系的建构:
中华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秦冬雪
中国国际话语权变迁与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全球公共关系的视角
东主才让
数字时代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