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2024秋季学期第三期“求是”读书会邀您品读《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文摘   2024-11-19 22:53   北京  

小新:小广小广,咱们上一期读书会一起学习了投资策略选择和执行方面的相关知识,让我们对投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小广:是啊,这本书让我们明白投资要理性,要注意安全边际,不随波逐流。

小新:没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本学期第三本书,我们将探讨电影在文化方面所展现的现代性特征。

小广: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参加了,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跟随领读老师的脚步,进入电影与文化的世界吧!

第三期领读人——张韵



张韵,汉族,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出版个人专著,参编教材、文集多本,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学术成果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学术专著、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论文等荣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理论与批评、喜剧电影文化和英国电影研究等。为本科生讲授《中华文化传播专题》《艺术学导论》《戏剧影视创作专题》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新媒体艺术》等课程。


领读人荐书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重新审视了当代电影研究中的诸多观念与问题,并将电影置于文化现代性的框架中,细致地梳理了电影研究的复杂历史和核心议题。在新媒体不断拓展影像边界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电影的“死亡”?本书用历史的眼光回顾了好莱坞的兴衰、作者导演与明星制度、全球大片的崛起,以及电影带给我们的复杂情感——从愉悦到失望,并论证电影并未消亡,而是一种“不停变化的形式”。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的现代性问题,例如观看空间、观众影迷和跨国制作等议题,也让我们用批判视角重新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


作者简介


吉尔·布兰斯顿,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新闻媒介与文化研究学院荣誉高级讲师,从事电影与媒体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研究与现代电影理论。她在电影与电视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涉及多种议题,曾与罗伊·斯塔福德合作编写教材《媒介研究教程》,并被广泛翻译为中文、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版本。


领读人寄语


电影是否已死?电影研究会随之消亡吗?大众化电影与“现代性”这一概念之间有何关联?电影和受众研究存在哪些争论的焦点?电影既带来消费主义的愉悦,又展示批判政治学所抨击的社会不平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这些问题的提出,使电影文化批评走向更广阔的场域。本书从电影的历史传统出发追溯现代性的问题,并且极具前瞻性地发现,电影和电影影像作为高度发达的视觉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对21世纪各种屏幕的融合起着无比关键的作用。


《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出版于2012年,同年恰逢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电影从一种存在于胶片上的艺术形式变成了“濒危物种”。数字技术终结了胶片时代,电影的变化也给电影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如果说电影是第一个真正的大众传媒,那么电影研究可以被看作动态影像媒介研究的雏形,为我们反思媒介文化全球化提供了一种思路。


本书既可以当作一本深入浅出的教材,又可以作为相关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虽为译著,但读起来较为通俗易懂,即使非电影研究领域的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清晰的逻辑与犀利的观点。作者就电影“不停变化的形式”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同时又勾勒出涵盖媒介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即不仅要关注电影形式上的“文本性”,同时更需要承认其在更广阔的“再现”议题中的位置,从而在历史的、经济的、美学的层面重估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





报名须知




“求是”读书会第三期将于11月21日至12月5日举行。活动面向全院本科生,人数为45人。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表即可报名第三期读书会,报名截止时间为11月21日中午11:00。欢迎新传学院各级同学踊跃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读书的过程中探索更多的美妙。


如果想了解关于读书会的更多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答疑群,工作人员将为您答疑解惑。




供稿 | 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编辑 | 曾丹 阎亚琪

执行编辑 | 蒋镜 张子晗

主编 | 方晓恬

审核 | 毛湛文 张垒 孙熙 吴占勇 张岩松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