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的评审结果,学院获批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学院共获批2项。我院在科研项目领域连续两年实现国自科基金和国社科基金双丰收。
获批项目中,学院王袁欣助理教授主持的“基于人工共情的多模态内容生成对消费者接受与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郑雷助理教授主持的“人工智能推动职业化新闻生产范式变革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刘战伟助理教授主持的“国际传播媒介基础设施安全与核心竞争力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基于人工共情的多模态内容生成对
消费者接受与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
王袁欣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
多模态大模型正在重塑消费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模式,但其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旨在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路径探索LLMs驱动的多模态内容生成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接纳机制和体验反馈。研究引入人工共情概念,构建多模态的共情数据集,并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和认知叙事学建立媒介共情下的视觉注意力模型,进而提出共情计算理论模型,探讨GenAI如何从共情层面影响消费者接受机制,从而阐明基于图像和视频的智能媒介化消费体验与消费决策间的关联模式与逻辑关系,揭示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对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及有效干预治理的手段。同时帮助消费者认识到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消费体验,以作出更加明智的消费选择。
人工智能推动职业化新闻生产范式
变革研究
【项目负责人】
郑雷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
人工智能正在革新全球职业化新闻生产。中国若未能及时把握利用人工智能的机会,可能进一步落后于全球新闻巨头,但积极应用技术革新可能带来弯道超车机会。主流媒体影响力持续减弱,人工智能为其提供了重塑和崛起的新机遇。然而着眼全球新闻生产实践,人工智能提升了生产与传播效率,却也加剧了新闻业原有问题如虚假新闻、算法偏见、隐私侵犯、经济压力等,并带来新的危机如新闻工作者主体性降低、技术依赖、新闻机构权力流失、信息与社会操纵、失业裁员等。国内新闻机构在职业化新闻生产中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赋能并缓解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本课题聚焦于探讨并阐释此议题。
国际传播媒介基础设施
安全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战伟助理教授
【项目简介】
国际传播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国际传播研究存在基础设施短板,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学理层面,此领域的学术空白亟需关注与填补。本课题聚焦国际传播媒介基础设施安全与竞争力议题,围绕卫星互联网、海底电缆、洲际光纤、数据中心、平台设施与大模型等国际数字基础设施,在理论层面试图提出并建构商业代理人、基础设施霸权、基础设施型权力、基础设施帝国主义、数字基础设施“国家冠军”等概念理论框架,为国际传播研究带来理论增量。在现实层面,研究试图为国际传播媒介基础设施安全与竞争力建设提供发展、规划与治理层面的参考,以发挥学术研究描述、解释、预测与干预社会实践的作用。
近年来,学院重视和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一是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科研工作坊,助力教师发展;二是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在团队合作与协作中成长与发展;三是鼓励提倡教师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真问题大命题,在服务国家中实现个人抱负,提升学科影响力。
附:学院近三年获批的国家级项目情况
编辑|张子晗 杨志成
执行编辑|周芮伊 骆雯静
主编|常赫
审核|毛湛文 张垒 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