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对青绣的深情礼赞和用心书写

时事   2025-01-10 21:47   青海  
点击上方“海东日报”关注我们



对青绣的深情礼赞和用心书写

——读《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

《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是青海作家雪归新近出版的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也是一部全景式记录青绣从业者践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纪实力作。该书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以饱满的热情呼应时代需求,既不是传统意义上关于青绣的风物志,也不是简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而是作者对青绣艺术及其背后的人和事的一次用心、用力、用情书写。

青绣是青海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世居民族民间传统刺绣艺术的总称。作为青海各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青绣技艺独特、风格古朴、类型纷繁、题材多样、色调艳丽、用途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是青海多元文化生态的体现,也是象征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符号。青绣的分布地区以河湟谷地为中心,辐射分布于海北、海西、黄南等地。根据民族特色和刺绣技法,青绣又可以分为回绣、撒拉绣、土族盘绣、蒙古族刺绣、贵南藏绣、湟源皮绣、热贡堆绣等。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将产业化机制引入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诸如青绣这类的特色文化不仅成为乡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内核与动力,也成为区域经济开发新的增长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为青绣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为帮助青海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脱困,各级政府下大力气发展青绣产业,推动实现绣娘群体的兴趣爱好向生活技能转变、民族技艺向就业技能转变、“指尖艺术”向“指尖经济”转变,不仅实现了绣娘们在家创业增收的梦想,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家庭脱贫,助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青绣成为一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

本书作者雪归在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磨砺中,始终坚持扎根大地、紧贴生活,始终保持着朴素虔诚的文学初衷和社会担当。这一点在她的长篇小说《风雨磐石》中早已得到充分体现。《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凝聚着作者的汗水和辛劳,承载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故乡、对女性同胞的深沉责任和真挚情感。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间隙,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城市、乡镇、村庄乃至草原牧区之间,采访了多位绣娘和她们的企业、绣坊,撷拾那些夹藏在时间褶皱里的关于青绣的碎片,力求将这些珍贵的素材提炼、积淀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份珍贵记忆。正如作者在后记《献给所有“时间的诗篇”与“耐心的果实”》中所说:“这些绣娘独具特色的青绣故事,既是她们自己的,也是这个时代的。”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青绣的时代记录者”。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努力讲好青绣故事,记录了一个个丰富扎实的人物和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了绣娘们的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比如曾获“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杰出人物”“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回族绣娘苏晓莉,以个人带动群体致富,把青绣当成她和姐妹们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在有了能供自己喝的“一碗水”和能供一家人喝的“一桶水”后,苏晓莉又想“开掘一条河,让更多的人能长久地有水喝”。她甚至把青绣推介到了在迪拜召开的第33届全球妇女峰会上。米金花、麻长命姐、东国兰这些与命运苦苦斗争的女性们,在遇到苏晓莉之前也许永远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也能靠自己的手艺来改变生活和命运,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增光添彩。

还有撒拉族绣娘、省级非遗传承人韩乙米那。她的创业之路就像撒拉尔祖先的迁徙之路一样充满艰辛。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不但自己闯出了一条技能就业创业的新路子,还带动周边120户家庭从事刺绣,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撒拉族刺绣已然成为拓宽撒拉族妇女就业渠道、逐步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还有土族绣娘李红玲、张卓麻什姐等,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和手中的七彩丝线,不仅绣出了一幅幅精彩的作品,也绣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通过不同的切面,将绣娘们的个人境遇置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当中,深入探讨她们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全书具有了时代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笔下的绣娘们,不再是过去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她们一个个走出家门,走出田间地头,通过把代代相传、人人都会的刺绣技艺转化成致富技能,从而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的参与者、践行者和贡献者。正如书中所写的,绣娘们用自己手中的针线“绣出了一条既属于自己、也属于青绣的特色之路……”

雪归善于捕捉生活中微小而珍贵的瞬间,将它们细致入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真实感、代入感和共情感。在这本书中,她以充满温情又不失细腻的笔触,让那些普普通通的绣娘在她的笔下焕发出阵阵光芒。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绣娘李红玲,疫情期间她和村里的其他绣娘们一道赶制了一批鞋垫和香包,送给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用她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还有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使命的绣娘王志桃,出于自身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的提高,积极推动青绣技艺进校园,为那些有志于从事青绣的人们提供培训机会,令人感动。

带着鲜明的责任意识,作者也写了绣娘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比如加工场地缺乏、传承模式单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与收入不成正比、绣品不能有效融入现代生活等等。绣娘们大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年轻的从业者相对较少,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当然也有像蒙古族绣娘苏芽那样的90后,但实属凤毛麟角。与此同时,绣娘们大都生活在农村,绣品普遍做工朴素、包装单一,花色图案传统、老套,同质化产品较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比赛和研讨会。在一种良性竞争中,促进传统青绣技艺的提升和改进。有些绣娘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被誉为“针尖上的舞者”。通过参加学习和培训,绣娘们对青绣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她们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大美青海文化宣传活动、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上大力推广青绣产品,提升了青绣的知名度的同时,也扩大了青绣的品牌效应,让青绣品牌真正成为展示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精准扶贫和特色文化产业的窗口。绣娘们则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成立刺绣协会等行业组织,创办青绣研修班、非遗绣坊、文化传播公司等,整合力量,走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有的绣娘甚至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她们的作品则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

作为一名非虚构写作者,雪归以鲜明的时代意识、深厚的人文情怀、宽阔的创作视野和多元的文学表达,忠实记录下那些关于青绣的精彩故事,积极探讨青绣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可能。在活色生香的现实生活中,作者时刻关注着绣娘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情感状态,使她们的劳动、贡献和身影被全社会“看见”。这也是本书的重要主题。就这一点而言,作者真正担负起了书写人民、为人民书写的时代使命,也实现了在这本书中对自己的预期。相信《青绣:指尖绽放幸福花》对于推动青绣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促进特色文化赋能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具有特别的意义。相信青绣艺术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大放异彩,真正成为大美青海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相信在今后的创作中,作者也一定能够更加强劲地拥抱生活,写出更多紧扣时代脉搏、凝粹时代华彩、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文 \ 刘玮


监制丨董健人  责编丨王悦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




海东日报
最新资讯,原创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