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奏凯歌

时事   2025-01-09 08:04   青海  
点击上方“海东日报”关注我们


寒冬时节,万物静藏,本应是农闲季节,但在海东市广大农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日光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各种蔬果长势喜人;现代化养殖圈舍错落有致,牛羊在悠闲进食;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现场,新品菜薹、罗马生菜、白牦牛牛肉等优质农产品精彩亮相……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海东大地徐徐铺展。


2024年以来,海东市坚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统筹推进“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任务落实,农业农村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73元,同比增长7.6%。2024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6127.04元,同比增长13.14%;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6981.9元,同比增长14.2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近日,走进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姜湾村的大棚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繁茂的枝叶间挂满了修长翠绿的辣椒,村民们在其间忙碌地采摘,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我在大棚里干活好多年了,平时忙完自家的活后,我就到合作社务工,努力多挣钱,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姜湾村村民冉存顺说,设施农业让以往的“冬闲”变成了“冬忙”。

点上突破,推动面上“开花”。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立足天然富硒资源优势,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新发展格局,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富硒产业链,提升“高原、有机、绿色、富硒”品牌效应,着力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不断推动富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8月31日,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授予平安区“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成为全国获此荣誉称号的13个市县区之一。

平安区立足富硒资源优势,把富硒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抓手”,集中发展富硒小米、杂粮、饲草、食用菌、青宏杏、菜籽油、马铃薯、禽蛋8个富硒特色种养殖及初加工产业基地,探索形成“基地生产加工、产品研发检测、市场拓展销售、品牌宣传培育、文旅融合支撑”一体化发展新方向。

目前,平安区累计建成富硒小米种植基地66.67公顷、青宏杏种植基地253.33公顷、杂粮种植基地73.33公顷,饲草种植基地4200公顷,培育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4家。

去年以来,海东市强化产业帮扶力度,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持续增加农牧民和脱贫群众经营性收入。累计开办拉面店总数达2.85万家,拉面从业人数达16.9万人,实现经营性收入130亿元、利润45.02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50.23亿元。全市“绣娘”近4.2万余人,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在农村开展“民族民俗游”“田园风光游”“观光采摘游”、乡村农庄、农家乐等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的乡村旅游项目。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户1071户,从业人员2.2万人,乡村旅游总收入10亿元,户均乡村旅游年收入93.3万元,人均收入4.55万元。培育乡村旅游合作机构32家,连带农户729户1832人,农户年人均旅游收入达7920元。

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按照“六个一批”方式,帮助脱贫人口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紧盯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一对一”精准援助等措施,累计帮助1456名就业困难人员和3606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1868户;紧盯灾后劳动力稳定就业,依托灾区重点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载体帮助地震灾区5.76万名群众实现就业,收入达4408.53万元;累计向红狮半导体、中钛青锻、青乐化工等市内7家新开工及重点企业输送用工1249人;累计为6969户企业减负2285.08万元,稳定企业岗位15.25万个。

农业强,升级换代日日新;农村美,和美进步月月好;农民富,稳步增收年年旺。新征程上,海东将锚定目标,踔厉奋发,奋力书写“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全媒体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监制丨董健人  责编丨王悦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




海东日报
最新资讯,原创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