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脉诊,一定要避开四大误区!

文摘   2024-10-17 17:41   湖南  

学习中医之诊脉,无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叹,或以为“非才高识妙”则难识其奥。有志之士穷多年心血仍无所获后则自惭才浅识陋,而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难道真的是学习中医者见闻不够,悟性太低吗?我国难道真的只有传说中的几个“祖传中医”、民间“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绝对不是!

其实学脉诊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存在诸多误区。


01


对“平人脉象”论述

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


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说,使人误以为平人脉象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准确固定统一的标准。又如男女老少,高矮胖瘦,性情急缓,喜怒哀乐,脉亦各不相同,真是小小寸口变化万千,只能令人望洋兴叹。

不明平人不病之脉,则更是难辨何为有病之脉。其实平人之不病的共同特点是“阴平阳秘”。其中的规律隐藏在脉象的背后,需要用中医理论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现象虽然也能体现本质但不能代表本质。


02


论脉之书

多侧重于脉象而忽视诊法


诊法是诊脉的起点和过程,是根本;脉象是终点和结果,是枝叶。此即医圣仲景所言“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



脉理、推理方法及操作方法,脉象部分的阐释只是当作对古人经验的继承。对经验的继承没有脉理贯穿其中,就像一盘散沙。我们学习脉象,就像是选了些典型例题,是脉诊实战前的演习。

03


追求从脉象断病症

常常听人赞誉某某名医按脉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其实给很多初学者一种误导,让人很容易追求从脉象诊断疾病,实际上诊脉之根本目的在于诊查病机(气机变化),是为辨证施治服务,而非为了诊出病人有何不适。
病人之不适症状是病机的结果。同病机可出现多种病症,而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病机。这也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道理。

04


中医理论的基石“气"

不能当作诊察对象被把握

在《内经》中“气”字共有三千多处,可想而知不理解气,怎能读懂《内经》?怎能学会真正的中医脉法?“气”就象哲学中所言“物质" 一样,是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实“气”一词包含了“物质”和“运动”的双重概念。
李时珍在谈其诊脉的体会时曾说“非候五脏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脏六腑之气也。”气在人体的运动方式无非是“升降出入”。应该在临床中将气的运动、十二经脉与脉之阴阳结合,使脉法向前跨出一步更加切合临床。
总而言之,经过无数的实践证明,脉诊在中医临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且习学一套完善的诊脉方法,只要愿意学都能轻而易举的学会并掌握应用。
让脉诊走出神秘,是中医的出路;让脉诊深入浅出,是其振兴的必由之途。
让脉诊不再神秘复杂,追求“大道至简至易”,才是传承宝库开设线上直播课的终极目的。

猜你喜欢:
支持作者,买一本《新科学中医》看看!
民间中医拿证难,难于上青天!
从民间中医考核上岗看中医的困境!
中医应全面终止《医师资格证》,改用临床考试!
与其规范“非法行医”,不如全面放开!
中国要实现全免费医疗,非中医不可!
治癌用西医必死,用中医应该这样治!


经典国医学堂
站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重建西方的系统论,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用来科学地解释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