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物集 | 苗韵之美 “笙”声不息
政务
2024-11-24 20:47
云南
芦笙是威信苗族(白苗)在丧葬祭祀和踩花山时吹奏的一种簧管乐器,传统上都是六管式。关于芦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女娲时代”。我国古代的一些史籍中就有“伏羲作瑟,女娲作簧”、“竽笙起源于女娲”等记载。唐宋时,史籍上记载的“葫芦笙”或“瓠笙”,所指的就是苗族的芦笙。“芦笙”之名始见于明代文献,钱古训《百夷传》载:“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南诏野史》中载有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由此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受历史渊源和古代传说的影响,威信白苗的芦笙一直都是传统的六管式,结构极为简单,只需用一个与吹管连成一体的木质笙斗(相当于传说中的葫芦)装上六根竹管,竹管内嵌有铜制舌簧(相当于传说中的立箫)即可制成。笙斗用十年左右树龄杉木制作,一般在冬季砍伐,按所需长短下料后烘干,可与吹管连成一体,也可把二者分开制作后再组合;音管用干透的茨竹、苦竹、水竹制作;音管内安装的舌簧用熟铜经冶炼后多次锻打制成。音管发音根据威信白苗支系的不同可分为“简谱的5、6、1、2、3、5”(前二位属小字组,后四位属小字一组。)和“简谱的6、1、2、3、5、6”(前一位属小字组,后五位属小字一组。)两种传统音阶型,没有“4”和“7”。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威信苗族人的象征。可以说,逢年过节和举办重大活动时,不吹芦笙那就不叫苗族,没有芦笙也就更谈不上苗族文化。可见,芦笙是苗族人民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文化载体。威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经过熊永忠(苗族,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徒等几人的努力,通过认真钻研,借鉴外地制作技术和现代乐器制作技术,在传统六管芦笙的基础上,利用同样的芦笙三大基本结构,把音管加密、增多,并加上半音,扩宽了音域。现可制作改良型的可吹奏超过8度音的八至十六管各种型号的芦笙,这些新型芦笙除了可以吹奏苗族传统的丧葬曲和花山曲外,经过扩充的音管还可以辅助吹奏现代音乐。他制作的芦笙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既可以作为乐器演奏,又可以作为工艺品收藏,在威信当地和周边有较高的知名度,有的还被苗族同胞们带到了国外。2014年,威信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来源:威信文旅
责编:马丹妮
审核:王 凡
终审:祝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