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对指南的重要提示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点击【链接】进行全文阅读。
流行病学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2017年全球T1DM患病人数达900万,占全球糖尿病总数的2%(B)
2.2010至2013年,我国全年龄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率高峰为10~14岁,但存在发病低年龄化的倾向(B)
3.就绝对患病人数而言,我国成年T1DM患者的占比更大,年龄≥20岁者占新发T1DM人群的65%(B)
4.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被重新诊断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中国15~29岁新发初诊“T2DM”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比例为11.7%,30岁以上为5.9%(B)
自然病程与分期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的自然病程分为遗传易感、环境触发、免疫应答、胰岛损伤、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衰竭6个阶段(C)
2.临床上T1DM可分为3期:1期胰岛自身免疫紊乱期、2期血糖异常期、3期临床症状期,部分患者存在临床缓解期(“蜜月期”)(C)
3.对遗传易感个体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的定期检测,能够在自身免疫启动之初发现疾病高危者;对存在胰岛自身免疫的个体进行血糖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血糖异常(B)
诊断与分型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A)
2.根据病因可将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T1DM和特发性T1DM(A)
3.年轻(<20岁)起病、发病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起病时C肽水平低下并需要胰岛素治疗等临床表现是诊断T1DM的主要依据(A)
4.所有疑诊患者均应给予胰岛素治疗,同时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和C肽水平,并进行随访;根据胰岛自身免疫状态、胰岛素依赖与否、C肽的下降速度和基因检测(必要时)进行分型诊断(A)
5.胰岛自身抗体或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胰岛β细胞遭受免疫破坏的标志物,是诊断自身免疫性T1DM的关键指标(B)
6.应对年龄<6月龄的患儿,部分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特发性”T1DM患者,有家族史或伴有如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等特殊症状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B)
7.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病因上属于自身免疫性T1DM的缓慢进展亚型,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具有特殊性(A)
血糖监测
要点提示:
1.血糖监测是1型糖尿病(T1DM)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A)
2.临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糖化白蛋白(GA)检测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3.T1DM患者胰岛功能差,血糖波动大,更可能从CGM中获益,推荐首选其进行CGM(A)
4.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同时关注低血糖时间和血糖波动(B)
血糖控制目标
要点提示:
1.成人及有能力进行规律血糖监测的儿童或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对于不能准确识别低血糖及低血糖发作较频繁,既往有严重低血糖或医疗资源落后地区的儿童或青少年T1DM患者,建议HbA1c<7.5%;对于老年T1DM患者,建议HbA1c<7.5%(C)
2.存在血糖波动大、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的T1DM患者,应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B)
3.对大多数T1DM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70%,<3.9 mmol/L的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4%。老年或高风险T1DM患者<3.9 mmol/L的TBR应<1%(B)
教育与管理
要点提示:
1.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可以提高1型糖尿病(T1DM)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改善代谢控制,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A)
2.一经诊断,所有T1DM患者及其家庭均应接受适应其文化背景的DSMES项目,不推荐没有经过系统DSMES的治疗方式(B)
3.T1DM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的实施需由多学科团队进行,团队成员需包括经过T1DM教育培训的医师、教育者和营养师等(B)
4.T1DM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的实施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给予个体化的教育形式及内容(B)
5.结构化教育(SEP)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级别最高、最有效的T1DM自我管理教育模式(A)
6.对T1DM患者应提供持续的DSMES,并注重跟踪随访。在T1DM新诊断、未达到控制目标、出现新的影响DSMES的因素或出现并发症等关键时间点时,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C)
胰岛素治疗
要点提示:
1.推荐1型糖尿病(T1DM)患者优先使用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方案进行治疗(A)
2.推荐T1DM患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以降低低血糖风险(A)
3.T1DM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设定及调整应个体化(A)
4.推荐T1DM患者应学会并使用碳水化合物计数(CC)法,灵活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以减少餐后血糖波动(A)
5.推荐T1DM患者在开始注射胰岛素时应接受有关胰岛素正确注射技术的指导教育,包括定期的部位轮换和皮肤检查。临床医师应至少每年检查胰岛素注射和输注部位(B)
医学营养治疗
要点提示:
1.每个1型糖尿病(T1DM)患者均应接受由专科营养(医)师提供的个体化营养治疗(A)
2.尚无最理想的膳食模式以及最佳的宏量营养素摄入推荐,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营养状态、饮食习惯以及代谢目标等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C)
3.成人T1DM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量应不少于25~30 g/d或14 g/1 000 kcal(C);建议达到35 g/d(A)。儿童青少年的推荐量为14 g/1 000 kcal(≥1岁)或(年龄+5)g/d(>2岁)(C)
4.依赖胰岛素治疗的T1DM患者应学会使用碳水化合物计数(CC)法,学会灵活调整餐时胰岛素剂量(A),并考虑蛋白质和脂肪的胰岛素需求量(B)
5.无充足证据证明常规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膳食补充剂能改善代谢指标,通常不推荐将其用于血糖控制(C)
6.儿童青少年和妊娠期妇女不宜饮酒(C)。成人T1DM患者若饮酒,需控制酒精摄入量,女性每日≤1个酒精单位,男性每日≤2个酒精单位(B)
7.不建议T1DM患者长期食用非营养性甜味剂,鼓励饮水代替饮用含糖饮料和甜味剂饮料(B)
运动治疗
要点提示:
1.运动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有益(A)
2.运动前需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合并症或并发症及相关疾病风险(B)
3.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4个部分。选择何种形式的运动,取决于血糖水平及运动目的(B)
4.推荐中等或以上强度水平的有氧运动至少达150 min/周(A)
5.运动中需注意预防低血糖、酮症、运动损伤等不良事件(B)
胰腺与胰岛移植
要点提示:
1.胰腺(岛)移植是部分或完全恢复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治疗方法(A)
2.胰腺(岛)移植适用于合并肾功能受损、即将接受或已经完成肾移植术的患者(B)
3.胰腺(岛)移植适用于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仍然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或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B)
4.胰腺(岛)移植可以改善T1DM患者的糖代谢,稳定或逆转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B)
辅助治疗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辅助治疗药物有效性的证据仍十分有限,且在儿童及青少年T1DM患者存在药物使用的年龄限制(B)
2.非胰岛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并不作为普遍推荐,应在胰岛素优化治疗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适应证及禁忌证并知情同意情况下,酌情个体化应用(B)
低血糖防治
要点提示:
1.低血糖分级:1级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3.0 mmol/L;2级低血糖:血糖<3.0 mmol/L;3级低血糖:无特定血糖界限,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等情况,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A)
2.对于血糖<3.9 mmol/L的意识清醒患者,口服葡萄糖(约15~20 g)是首选的治疗方法(B)
3.对于血糖<3.9 mmol/L的意识障碍患者,应避免经口给予任何食物或液体(B)
4.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或1次3级低血糖或无诱因的2级低血糖,应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在数周内严格避免低血糖,以部分逆转无症状性低血糖并降低未来低血糖风险(B)
5.注意识别容易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B)
急性并发症
要点提示: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均是1型糖尿病(T1DM)的急性并发症,前者更常见(B)
2.高血糖症状明显加重,不恰当停用或减少胰岛素,出现感染、血糖控制差、应激、使用影响糖代谢药物等情况下应进行血酮监测(B)
3.无论有无糖尿病史,若出现明显多饮、多尿,或进行性意识障碍伴明显脱水,血糖显著升高,需要排除HHS(B)
4.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导致DKA和HHS的原因,治疗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处理诱发病、防治并发症(B)
5.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早期识别、减少及积极治疗诱因,可有效预防DKA和HHS的发生,并减少死亡(B)
慢性并发症
要点提示:
1.推荐病程3~5年的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在年龄10岁或青春期开始后(以较早者为准)进行微血管并发症初次筛查;成人T1DM患者在病程5年时,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建议在病程5年内,进行微血管并发症的初次筛查(B)
2.DR的患者出现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严重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应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处置(A)
3.良好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微循环是控制TIDM慢性并发症的主要有效措施(A)
4.强化降糖对大血管病变有积极效果(A)
5.阿司匹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可用于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和有症状患者的二级预防(A)
临床管理流程
与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1.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进行综合管理(A)
2.参与T1DM管理的医护人员应接受关于T1DM教育的培训(C)
3.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年龄、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情况、合并症情况以及心理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C)
伴发疾病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易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其中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和乳糜泻(A级)
2.建议T1DM患者常规筛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功能(A级)
3.T1DM可作为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伴发AITD的APS-Ⅲ型(B级)
特殊时期的临床管理
要点提示:
1.儿童青少年在保障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必须个体化,而且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重新评估。对大多数儿童来说HbA1c<7%是合适的。推荐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优化血糖管理(B)
2.1型糖尿病(T1DM)妇女应计划妊娠,在糖尿病未得到满意控制之前应采取避孕措施,孕前应尽量控制血糖使其接近正常范围,理想情况下HbA1c应控制在<6.5%,以降低先天性畸形、子痫前期、巨大儿、早产及其他并发症风险(B)
3.妊娠期T1DM患者HbA1c尽可能控制在<6.0%,推荐使用CGM优化血糖控制(B)
4.老年T1DM患者应特别注意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风险,推荐使用CGM(B)
5.在急性疾病状态和围手术期,应加强血糖监测,预防低血糖和酮症(C)
6.T1DM患者血糖平稳,无急性并发症时,可正常进行长途旅行,需提前准备足够物资,特别注意胰岛素正确储存(C)
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
要点提示:
1.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常见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进食障碍、认知功能损伤、破坏性行为及品行障碍、不依从(B)
2.社会心理问题的评估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另一种是使用相关的问卷或量表进行检测。访谈方法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但问卷或量表测量作为筛查更为简单,在临床上更为常用(B)
3.社会心理问题的对策包括:提高糖尿病工作者的认识、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糖尿病教育、专业的心理行为干预(B)
预测与预防
要点提示:
1.胰岛自身抗体、易感基因以及代谢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1型糖尿病(T1DM)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A)
2.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目标是防止或延缓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抗CD3单抗在二级预防中可能有积极的影响(B)
3.三级预防的目标是保护残存的β细胞,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强化降糖可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B)
4.多项针对新发患者的免疫学治疗研究表明了免疫干预治疗的应用前景(B)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11) : 114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