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老人心理健康问题 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学术   2024-11-22 16:31   北京  


在上海率先于1984年步入“老龄化城市”以来,中国的老龄化呈加速趋势。2021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4%,提前9年进入了老化社会。


发展中国家把60岁以上定义为老年人,发达国家一般把65~75岁这个年龄段视为“年轻的老年人(young old)”,大于75岁即为“老老人(old old)”。当然,也有将80岁以上定义为“高龄老人(very old old或oldest-old)”。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考虑到平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已经达到78.2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比照发达国家,采用65岁作为老年人的起点线,75岁以上作为老老人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划分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老老人的年均死亡率与10年前相比显著下降,因此老老人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占比不断增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有5 572万,占到了总人口的4%。


老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都与年轻的老年人有所不同。这是由于:(1)与年轻的老年人相比,老老人的躯体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有调查显示,在75岁以上老老人中,近一半罹患高血压,五分之一患有糖尿病;(2)由于共患病及机体衰老的影响,老老人的虚弱程度高。虚弱被定义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和因素引起的医学综合征,其特征是力量、耐力和生理功能减退,使个体更容易出现依赖性增加和(或)死亡。即使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仅虚弱本身就会恶化老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3)老老人已经步入了人生旅程通向死亡的最后一站,在心理上和程序上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本应该是必修课之一,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死亡焦虑所引发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会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给老老人及其亲属造成困扰;(4)由于个人健康及社会服务体系和设施不完善,老老人基本处于居家生活状态,逐渐与社会隔离。而老老人的照料者或是同样为老老人的伴侣,或是已经步入老年期的子女。而随着少子化或人口迁移的趋势愈加突出,老老人要么面临无人照料的窘境,要么需要机构化照料。


通过检索国内权威数据库,发现我国对老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极为有限。这是由于:(1)我国老年精神卫生专业队伍人数少,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则更少;(2)针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认知障碍领域,鲜少涉及其他领域;(3)对老年群体缺乏细分,很少专门开展老老人的专项研究;(4)研究缺乏多学科视角。老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公共卫生专家、社会学家及老年临床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包括共同发现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制定研究策略、实施研究方案、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能够进入政策决策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视野,并在政策导向和资源投入的双重加持下,为老老人提供更好的精神卫生服务。


为了提高老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关注点,供同行参考:


第一,开发适合老老人的认知、社会功能、情绪与行为评估的工具。目前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的筛查工具,其信效度研究均来源于相对年轻的群体,缺乏75岁以上群体的常模,难以凭此划分是否存在认知损害。而老老人由于社交隔离及身体功能减退,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都受到一定限制,功能评估也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


第二,开展针对老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既往所谓老年人群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由于可行性的考虑,多偏重在年轻的老年人中进行。将来可以细分老年人群,制定专门针对老老人的现况调查方案,结合被试与知情者访谈,调查重心放在“未被满足的心理健康需求上”,调查内容涵盖一般健康水平、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宜过分强调疾病分类诊断。


第三,老老人某些心理特征,如持久的空虚感在老老人当中普遍存在,如何与抑郁综合征鉴别?再有,老老人会出现某些幼稚化或乖张行为,如总想独占照料者的全部时间和精力、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家人、对某些生活琐事特别在意甚至变得刻板化,这就需要仔细区分这些表现究竟是老老人的特殊行为模式,还是脑部病变所导致的行为异常。因此,可以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城乡、社会经济状况,建立老老人的日常行为学(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常模,帮助照料者和精神卫生工作者区分“常态”和“病态”。


第四,在充分搜集临床证据和专家个人经验基础上,形成老老人心理和行为问题干预策略与措施的专家共识,对精神科药物使用、心理社会干预手段的应用原则和实践要点,也包括在老老人中实施研究与干预相关的伦理考虑作出关键说明,指导一线医务人员作出合理的应对。


第五,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努力促成决策者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重点落在提高从业人员针对老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诊疗水平、鼓励多学科联动、缩短服务半径,在社区、养老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等建立分级、连续和整合的老老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充分应对我国的老龄化挑战,特别是做好数量庞大的老老人的精神卫生服务,老年精神科同道需要同时做好临床实践、科研探索、领导层开发、大众心理教育,确实面临着时间紧迫和任务繁重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鼓励更多的年轻医生进入老年精神医学的专培项目,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也需要跟兄弟科室如老年医学科、老年神经科及老年社会学和心理学同道密切合作。本期中包括本文在内的一系列关于老年精神医学的文章,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方面亦做了初步探讨。


儒家伦理“仁爱”的核心是“爱有差等”,关爱老人是由己及人,所以才会讲“老吾老及人之老”。而现代社会对老人特别是老老人的关爱,更体现在制度设计、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上的均等与公平。我们从眼下开始打造优质的老年精神卫生服务平台,不仅仅是为现在的老年人,长远来看,也是为将来的自己。


本文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4,57(10) : 629-631.


本文作者:于欣


本文编辑:李君 

中华医学期刊网
医学记录者,健康引路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