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对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挑战
问题1:在新一轮双高背景下,专业群应该如何发展?
问题2: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问题3:现代社会行业融合非常明显,跨行业,多行业融合成新的产业。而专业人才培养受师资、实训条件、课时数、学生情况等限制,如何解决产业,行业的宽与专业人才培养窄之间的矛盾?
赵志群教授解答
关于专业与专业群的概念
职业院校的专业是按照社会职业分工、技术和服务活动、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划分而成的学业门类。
不同类型的教育,其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不同。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按照职业名称设置专业,如“钳工专业”或“中餐厨师专业”,是社会职业分类的结果,即按照工作性质和技能水平相似性准则,将社会分工活动划分为具有层级结构的职业信息描述系统。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按照学科设置,如“化学”或“生物学”等。我国研究型高校设工学、农学等13大门类专业,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多数按照技术领域设置,如“测绘工程技术”或“空间数字建模与应用技术”等。专业设置的颗粒度大小不一,有的按照大类技术设置(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的按照小类技术设置(如智能机器人技术)。这是一种介于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的折中方案。
专业群基于行业构建,各专业因基础相近而共享实训设施与教师资源,共同构建教学体系与团队,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与专业协同发展。其设置需依据职业分类理论实证,不能随意决策。技术发展虽影响专业设置,但不是唯一因素,劳动组织方式也很重要。高水平专业设置需基于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综合考虑技术方式与劳动组织方式的影响。
在专业群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可以更容易、有效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节约资源和人力投入。这与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也有关系。以农业专业为例,农业专业群所有专业的大一课程都一样,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时候专业开始分类,例如分为养殖类专业和种植类专业;大三的课程分类更细,如养殖类的养鱼、养牛课程,种植类有种水果和种小麦等课程。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宽基础复合型人才,也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更好地实现对口就业。
专业设置与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也有逻辑关系。在此,人社部的技能等级证书和教育部的“X”证书是有区别的。人社部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基础是“职业”,反映一个职业的完整的能力;高级别的证书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绩。“X”证书的性质是微证书,反映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不是岗位工作经验和业绩的认定。这里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专业可以拿到若干个人社部的技能证书,一个人社部的技能证书包含若干个“X”证书。
在实践中,专业群的设置要考虑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本校的办学实际。设置合理的专业群应该能够很好地回答以下问题:(1)本专业群的结构性特征是什么?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2)本专业群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产业链)有什么关系?是否符合主管部门的项目要求?(3)本专业(群)对学生的基础和潜质有什么要求?(4)专业描述与当地的实际岗位工作有什么差异?(5)如何通过合适的专业群定位,保证专业(群)的稳定,特别是在高速发展变化的行业领域?(6)专业(群)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性问题。
问题4:专业(群)数字化转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怎样在课程中有效实践?
问题5:关于数字化转型对课程建设的挑战,如何利用AI技术来建设课程?
关于数字化转型的问题
所谓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在专业建设中引入数字化工具或在课程中增加相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数字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素质要求提高,特别是跨学科、网络化、系统化的思考和行动能力。我们无法对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精准地预测,因为这取决于对未来工作组织方式的设计,它与人工智能水平、工作过程、工作者的行动自由度有关。作为学习设计者,我们首先要关注数字化工作环境中的问题,而不是数字工具、数字媒体或数字化课程的本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不是对传统教学工具的替代,而是重新定义教育活动,从而塑造新的教和学的过程,即在真实和虚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地方和院校多层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网络课程(含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平台(系统)、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和数字教材,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始终是一个问题。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对资源库抱有较高期望,但实际使用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只是偶尔利用一下,多为上课时教师要求或者考试;很多教师使用资源库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有建设网络课程的要求,但课程建成后除了专家检查时,其他时间很少用。
今后应当树立数字化学习的新理念。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而是具有情景性与社会性的、学生积极自我控制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在一个综合的工作任务中,通过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学习要满足“工作世界”的要求,学习者不只是系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系统支持下完成真实的专业化工作任务,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的跨职业、多学习场所的学习性任务,确保学习者成为教与学的过程的主体。
未来的数字化课程,应当是“指导性的工作系统”(tutorial working system),它帮助学习者完成在特定工作领域、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支持学习者“针对复杂工作内涵”(涉及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劳动生产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即“人机料法环”)的学习;学习是“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的知识的社会建构”,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课堂学习、非正式学习、经验性学习和协同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研讨会、经验交流、远程学习等)和多种学习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
问题6:社会强调终身学习,专业(群)课程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这一社会趋势挑战?
问题7:社会技术发展很快,上课的内容很难跟上,课程内容表基础,太难了,学生听不懂基础的内容,认为与市场需求脱节,如何去平衡?
赵志群教授解答
这几个问题答案的核心是项目教学,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尽量)自主去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和评价反馈。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征是:以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教学与学习以产品和行动为导向,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征;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控制。项目学习的成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一项产品、方案设计、服务,或对现有产品的改进等。
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完整体现,而行动导向教学是培养“行动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条规定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这对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提出了直接的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在学习项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完成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这样可以平衡教学内容和市场需要的关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同学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END
来源:教务部
排版编辑 : 校融媒体中心运营发行 李晓迎
初审:校融媒体中心运营发行 陈荟茹
复审:校融媒体中心运营发行 陈奕
终审:黎晓蓉 尹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