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克成、王嘉淳編校《昆明〈益世報〉選輯》出版

学术   2024-08-30 19:43   陕西  


昆明《益世报》选辑

(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

颜克成 王嘉淳 编校

2024年7月出版

168.00元

978-7-5732-1212-2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益世报》在昆明创办时期《史学》《边疆》《读书》《星期评论》《宗教与文化》等周刊上的重要文章100余篇。这些文章既包括抗战时期顾颉刚、费孝通、张维华、白寿彝等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也包括钱穆、郑天挺、吴晗、陈梦家、姚从吾、罗香林、冯家昇等学人播迁西南时期不忘学术救国,对史学、边疆、民族地区的研究。本书按照史学、边疆、民族、时论、附录版块进行分类,涵盖史学理论与方法、具体史学研究成果、抗战时期对于民族及边疆等重要议题的讨论、边疆民族的调查等内容,附录部分收录了《边疆》《史学》周刊里所发表的文章。


作者简介

颜克成,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史学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曾在《史学史研究》《暨南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文章近20篇。

王嘉淳,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史学史。曾在《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前 言

《益世报》作为民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自1915年发行至1949年停刊,共存续34年。其主要办刊阶段可分为天津时期(1915—1938、1945—1949)、昆明时期(1938—1939)、重庆时期(1940—1945)。从其创刊缘起与内容上看,虽有宗教背景,但并不是为宣教,创办人雷鸣远(比利时人)是在华传教士,始终对中国怀有炽热的情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中国社会,为中国发出声音。据方豪回忆,《益世报》就是雷氏为了反对《二十一条》而发动民众,增进民族意识而创办的。“1918年雷鸣远离开中国回到欧洲。在欧洲期间,他与中国旅欧勤工俭学的学生建立了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经济资助。”1928年雷氏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并言:“已将此身此生,献为中国之牺牲。”他的此种情怀在《益世报》发刊词中就有深刻的践行,“欲使人人有道德,非先注意于政治、宗教、风俗不可。而欲注意于政治、宗教、风俗,尤非先注意于社会不可。盖必有良社会而后有真道德。此本报发刊之唯一宗旨也”。《益世报》从创刊之日起就与中国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密不可分。

抗战爆发后,天津沦陷,《益世报》停刊三个月后,随即于1938年12月8日在昆明复刊,林森、孙科、陈立夫、龙云等皆在该报上题词纪念。《复刊词》中重新阐明了抗战立场:

本报今日急于复刊,则以国难存在一日,本报既有为国工作的义务与责任,本报愿努力担负前此未完的义务与未了的责任,抗敌救国是天津《益世报》从“九·一八”以后始终不变的主张。在这神圣,中国抗战期工作,当仁不让,这是本报在昆明复刊的主旨。

在抗日战事进行期间,《益世报》更应该发挥力量,坚决反对日本武力侵略与强权欺凌的行为,紧守坚持抗战到底的主张。于此,在12月8日的《本报启示》上宣布要聘请各大学教授及国内外专家在原副刊的基础上,重新设定编辑副刊,初步确定副刊的主要内容包括边疆、史学、教育、医学、宗教与文化、读书等。从《顾颉刚日记》中,可以看到1938年12月3日《益世报》复刊前夕,内迁到昆明的顾颉刚便与容肇祖一道,拜访《益世报》社长于斌及神父牛若望,商谈创办副刊的相关事宜。1938年12月9日,顾颉刚又与牛若望及方豪商议办《边疆》周刊。1938年12月10日,顾颉刚至沈从文处,请其题写《边疆》周刊的“边疆”二字,12月15日他亲自撰写发刊词。同一天洪思齐、容肇祖、吴晗、张荫麟来见顾颉刚,共同商谈创办《史学》周刊,“史学”二字由顾颉刚亲自题写,创刊词出自张荫麟之手。《边疆》周刊与《史学》周刊继而分别于1938年12月19日与12月27日正式发行。其他如《宗教与文化》《读书》《教育》等周刊皆沿袭天津时期的副刊。

昆明时期的《益世报》虽仅存短短一年,但在近代学术史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顾颉刚、费孝通等人在《边疆》周刊讨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问题,被当下学界称之为“迈向主权的民族理论自觉”,“对于当代中国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沿‘主权’脉络继续往前走,仍有独特的意义”。此外,《边疆》周刊上的其他文章,是中国边疆学形成及发展时期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学者群体在抗战时期播迁西南、国难方殷的迫切形式下,学术救国理想的真实图景。

在《史学》《读书》《宗教与文化》《教育》等周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如钱穆、张荫麟、辰伯(吴晗)、及时(郑天挺)、陈梦家、姚从吾、旭生(徐旭生)、罗香林、孙次舟、汝灰(方豪)、杨向奎、伯平(冯家昇)、白寿彝、西山(张维华)、王玉哲、饶宗颐、方国瑜等,皆为当时学界一时之选。以上学者发表的文章,有许多不见于诸家身后的文集或全集,他们当时或正值学术成熟之年,或正在学术起步阶段,收集并研究诸家这一时期的文章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抗战时因南北学者云集昆明,云南本土学人如方国瑜、江应樑、楚图南、张希鲁、周钟岳等皆在《益世报》上发文,推动了云南学术的蓬勃发展。《益世报》的学者们值国族危亡之际,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寻找平衡,将学术思想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对中国历史和边疆民族问题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从而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边政学等学科的发展。

编校者爰先行者示范,选辑昆明《益世报》所刊发文章100余篇,汇辑成书。编校遵循以下原则:(一)次序编排,依照史学、边疆、民族、时论四大主题分类,同类文献大体参照发表先后为序。“史学”主题文章依史学理论、史学专题研究、读书评论、读书札记、书籍跋文、人物传记等排序。因本书以选辑《边疆》《史学》二周刊为主,故附二周刊发文目录。(二)所辑文章,以佚文为主。但为突出昆明《益世报》副刊学术特色,有些已被他集收入者再次收录,编校者对照原刊,以证讹误。(三)格式编排,皆为横排简体。原文注释皆改为每页脚注。文中有需要说明者,皆以“编校者按”加注。(四)文字校勘。错字、衍字、脱字等皆径改。漫漶难以辨认者,以“□”表示,一字一格。多行损毁者,以“……”表示。民国时期外文、他国人名译法、字词用法多样,仿照现行通用者修订。

本书编校,因受限于学力,若有失误不当处,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编校者

2024年暮春于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古史
本號創始於2015年,爲中國中古史領域最全面的資訊平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