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陆表蒸散发变化与归因
报告人:涂卓依(地理院)
报告时间:2024年10月14日18:30—20:30
报告地点:常州校区33号楼101报告厅
涂卓依,工学博士,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青年教师。2019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202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23至2024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下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辐射-温度-蒸发耦合互馈机制、全球蒸散发模拟以及演变格局分析、高寒山区积雪冻土退化的生态水文效应。共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导师一作)身份在领域旗舰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Sciences发表SCI论文5篇。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4项。受邀担任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期刊审稿人。
地球系统模式及其应用
报告人:韩子轩(海洋院)
报告时间:2024年10月14日18:30—20:30
报告地点:常州校区33号楼101报告厅
韩子轩,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5年—2020年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学习,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全球季风变化及古气候模拟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围绕全球水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GRL、JC、CD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全球变暖正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活环境,这是各国政府与科学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耦合各圈层的地球系统模式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之一。报告人将介绍地球系统模式的基本框架、主流模式及其应用,帮助我们了解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何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报告人:冷雪静(地理院)
报告时间:2024年10月14日18:30—20:30
报告地点:常州校区33号楼101报告厅
冷雪静,中共党员,现任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讲师。201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2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生态学博士学位。2024年进入河海大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可持续发展,以往研究重点关注亚洲高山区关键水循环组分的动态监测和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区域效应,目前参与国家重大专项1项,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近期关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提升和生态系统配置布局优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篇,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qe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参与编著书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
江苏海岸地貌多源遥感监测
报告人:康彦彦(海洋院)
报告时间:2024年10月14日18:30—20:30
报告地点:常州校区33号楼101报告厅
康彦彦,博士,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主要以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数值模拟、GIS多手段开展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海岸动力地貌监测与演变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针对复杂浅水潮滩地形获取难题,以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为研究区,在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以条子泥潮滩区为中心,自北向南建成了大丰港、东沙、东大港、新条鱼港和洋口港5个潮位观测站点,已经持续性维护和积累了14年潮位数据,记录了我国南黄海沿岸的最大潮差;创新提出了基于动态水边线法的宽大潮滩地形遥感探测技术,建立了水位基线与水边线的时空邻近传递方法,实现了大面积潮滩从二维遥感影像到三维地形转化,构建了潮滩地形高效监测方法,绘制了近10年江苏近海3300km2潮滩高分辨率地形图,并在军地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多源卫星复杂浅海地形遥感探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3/10)。该项研究开拓了复杂浅海地形探测新途径,为我国沿海开发建设与近海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
— END —
责编 | 唐子恒 孙钰棋 许文茜
审核 | 金佳鑫 雷一帆
扫码关注
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了解更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