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不如从小关注这件事

文摘   2024-11-06 08:28   浙江  

成人世界的很多问题其实出在很多人不会“审题”上,如果我们从小让孩子学会“审题”,养成一个好的思维习惯,他们将终身受益。


焦虑是为人父母者最容易有的一种情绪,“孩子的未来”像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悬在头顶。

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这种心情非常可以理解。但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忽视客观规律、不尊重“科学”。

我们可能需要回到源头:孩子怎么样才可以有一个好的未来?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去想办法。

这篇文章要介绍的一群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他们的实践和思考也许可以给你很多启发。


不要在“根”上伤了孩子


大熊老师(魏烽华上课用的“艺名”)和我讲起一个学员的故事。

那是一位来自苏州的学员,报课的时候母亲与他作过一个简短的交流,母亲对孩子的描述和预期都很高。但孩子真的到了班上之后,表现并不像他的母亲所描述的那样,“还是有差距的”。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一般,而且缺乏自信。

他和孩子的母亲作了沟通。他告诉孩子的母亲,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先建立起他的自信,这“对他后续的学习来说会有更好的帮助”。他建议母亲,减少对孩子的“干预”,多给他自主完成一些事情的空间。

然后他自己在课堂上也有意地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如果问题回答错了,他不会怪罪他。相反,他会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哪里是想的非常合理的,哪里可能还有一些问题”。

然后,“奇迹”发生了。经过这么几次引导之后,孩子在课上的兴趣和自信明显提升了,他开始像其他孩子一样踊跃发言,遇到难题也敢于去尝试。半年之后,他从刚进班时的末位成了班里的第二名。

这并非孤例。类似这样的“奇迹”在大熊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的课堂上反复发生着。

他们来自一家名为“豌豆思维”的教育机构。这些“奇迹”的发生与这家机构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成立的第一天起,这家机构要做的就是数理思维的“启蒙”。所谓启蒙,就是是回到教育的起点,“从娃娃抓起”——豌豆思维的课程专门面向3-12岁幼小阶段的孩子。

豌豆思维的初衷是面向幼小阶段的孩子做数理思维启蒙。

豌豆思维教研负责人姚文慧当初就是被这一点吸引,加入了公司。


她此前一直教的是初高中阶段的数学,工作中,她发现,在一些学员那里,她能做的实在有限。无论是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还是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探索热情,都很困难。她就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思考的结果是,问题出在“根”上。凡是初高中阶段出现问题的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中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孩子们在学习中既没有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也没有养成一个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到了初高中阶段,再去改变已经晚了。

她就开始想,是不是可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做点什么。2017年,偶然的机缘之下,她遇见了豌豆思维创始人张洁,交流之后,她发现这家公司要做的事正好是她接下来想做的。

大家印象中会觉得,教高中难,教小朋友简单。姚文慧说,教小朋友其实一点也不比教高中更简单。启蒙容易”出奇迹“、见效果,但在某些方面也更难。

因为是小朋友,很多方面都更需要格外注意。

比如,你得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孩子有的能力没有发展到,你就不能用那个方式教”。孩子的思维发展一般会经历从“具象”到“形象”再到“抽象”,如果一个孩子还处在具象思维阶段,老师硬要教他抽象的知识,那讲得再好他也接受不了。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内容的难度阶梯一定要科学、合理。成人看着简单的跨度,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这样他就跨不过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一个孩子在最初接触一门学科、一个领域的时候,如果就能获得成就感、有优秀的表现,能感到自己是胜任的,那么会进入一个持续的良性循环。正反馈会让他更有热情和动力去学习、钻研,而这又会让他“优者更优”。反之亦然

而一旦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受影响了,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长期来看,对孩子的未来影响“非常大”。这恰恰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的父母需要尤其注意的一点。不能在“根”上伤了孩子

豌豆思维的课程会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姚文慧在和家长分享的时候,经常会提醒他们,给孩子选择课程和学习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找专业的实践验证过的”,“不要随便买个课就给孩子”,因为如果学习内容本身设置不科学的话,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反而是起反作用的。


也正因为深知其中的责任,姚文慧和她的同事们会在很多细节问题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比如,如何让课程有趣,让孩子爱学,这里面就有很多“门道”。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数理思维相关的知识放入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让孩子们感觉自己在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因此,姚文慧和她的教研团队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特意设置一些主题。

比如,职业体验。这节课所有的知识和题目都围绕着警察这个职业,下一节课是维修工,再下一节课是舞蹈家……比如,看世界。这节课的背景都发生在英国,下节课的背景都发生在埃及……

让孩子们感觉自己是在解决一些有趣的问题,而非学习枯燥的知识。


制作课件的时候,负责美术的老师会特地去找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比如学习“对称”的时候,美术老师会把银行的标志、斑马线、垃圾桶这些都画上,“让孩子看到原来我们的生活周边充满了对称的东西,孩子就会去观察”。姚文慧从家长那里听到过不少反馈,说孩子自从上了豌豆思维的课,在生活中变得特别“有心”。

大熊老师是豌豆思维早期就加入的前10位老师之一,他告诉我,他在豌豆思维的这些年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接受启蒙教育的孩子,认知能力与自我性格养成的完整情况,比没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或者中途才开始补的学员要强很多。有一些学员从幼小衔接班开始一直到考初中,都在豌豆思维,他肉眼可见地看到这些孩子的变化——人变得更加自信了,思维更有条理了,自主性也变得更强了

这次豌豆思维为童书妈妈的读者们提供了免费的试听名额:1节直播课+8节AI课,还有一次思维力测评。有兴趣的家长可以领取课程,让孩子们实际体验和感受一下。相信等自家的孩子听完课,大家会更能理解大熊老师为什么在教学中有这样的感受。


点击领取免费试听课程



好的思维习惯让人终身受益


从“根”上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为了一门学科。数学有“思维的体操”之称,被认为是锻炼思维最好的载体。姚文慧告诉我,他们会有意识地通过课程去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习惯。


这不光会让孩子们在学习上受益,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和塑造孩子的人格

因为数理思维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遇到问题,先审题——静下来心来想一想问题是什么,问题的下一层和下下一层又是什么,再解题——找到关键路径,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数理思维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姚文慧说,她发现,成人世界的很多问题其实就出在很多人缺乏一个好的思维习惯上。往往第一步的“审题”环节就出了问题。经常是“干了半天,发现原来我问题搞错了”。

而且,数理思维一旦养成,不光让人具备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给人一种自信。你会进而在生活中相信,问题一般来说都是有解的,这样遇事就会不慌张,不畏难,有条不紊

姚文慧自己就从这种思维习惯中受益良多。她日常不容易焦虑,就是因为心底有一个信心,不管事情多大多复杂,只要沉下心去分析和梳理清楚,它就会被解决。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里又要姚文慧和她的同事们花很多心思。

姚文慧和我说了一个“三区理论”,这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Noel Tichy)提出的一个理论,即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以及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会感觉很容易,但同时也缺乏挑战;在“恐慌区”,难度和挑战又过大。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姚文慧很重视的是把学员们“从舒适区拉到学习区”。

设计课程的时候,她和同事们会引入像奥数这样的更难的内容,“给孩子一个机会帮他去拉伸。”但同时难度又要适中,用上老师教的方法,“跳一跳能够得着”。

她见过有的家长因为不了解这些,“上来就给他学那种非常难的奥数,可能打比赛的孩子才会学到的东西,孩子学两天就觉得生无可恋,一点都不想学了。”

姚文慧告诉我,除了注意让学员处于“学习区”,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充分的互动”。豌豆思维一直坚持在做6-8人的小班教学,背后的考虑就是保证让每个学员都能与老师有充分的互动。

还有,“思考能力是在思考中建立的。”

这句话乍一听像是“废话文学”,其实包含了很深的洞见。既然思考能力要在思考中建立,那就需要让孩子们持续地保持思考。如何让孩子保持思考?那就要靠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回答问题,然后老师给反馈,这么一来一往地进行下去,孩子就学会了思考。

反之,如果只是让孩子坐在那里“听讲”,他可能只是记住了很多东西,练习的只是记忆,而非思考。

在提问和互动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大熊老师发现,他给孩子们做思维启蒙,反过来也开始影响他自己。之前他教的也是初高中阶段的数学,那时关注的还是应试的那一套,定义是什么,公式有哪些,如何拆解试题,让学员记住、套用。


现在他的关注点变了。

他变成了一个喜欢“溯源”、喜欢问“为什么”的人。举个例子,数字“10”为什么就要用“1”和“0”来表示,换成另一个奇奇怪怪的符号,可以吗?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可能并不会直接出现在课堂上,但想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内容的本质。“你去溯源之后,你会发现它们每一个(知识点)的构成都有自己的逻辑。”

有意思的是,好奇的孩子有时会自己问出“溯源”的问题。有一次,一个孩子问大熊老师,乘号为什么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是打个叉?

按照传统的教法,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会简单地回答,乘号就是要这样写,这是定好的规则。而大熊老师会告诉学员们,“它其实不是一个叉,它是加号倒了一边。”他想引导孩子们去认识加法和乘法共同的本质——它们其实都是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东西聚拢到一起,然后数数。


“学习”之外的事情也很重要


大熊老师发现一个现象,豌豆思维的很多学员与他们的关系都比与校内老师的关系要更好,孩子们会更乐意上他们的课

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见”和接纳了。

大熊老师和他的同事们都很注重根据学员自身的情况“因材施教”。比如,有一位学员,自身基础很好,想法很多,但“想得有点天马行空”。针对这种情况,大熊老师会进行很多引导,让他去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可行的话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解决哪些问题,做出来之后,如何验证,等等。通过这种引导和互动,孩子的创意不仅没有被扼杀,反而得到了真正的“利用”。

大熊老师说,这些年,他对教育的理解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只关注如何成为“专业的老师”,如何更多地储备知识,如何用更高效的方法去帮学员更好地“拿到结果”。而现在,他对教育的理解是“让草成为草,让花成为花,让树成树”。

“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员都成为最好的那一个,但是他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不管这个孩子是一个怎么样的种子,我要让他成为他自己。”大熊老师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告诉孩子们,“不要去说我比他好,还是我比他差,其实你一直都是最好的。对错的标准也不是外界就能给你定死的,对错从来都是没有标准的。”

豌豆思维的学员不光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可以说是遍布全球,“一些在外的华人华侨,自己的孩子在幼小阶段的时候,他们也倾向于选择到豌豆这里上课”。这给大熊老师一种桃李遍天下的感觉,“成就感非常满”。

更让他欣慰的是,离开豌豆思维后,孩子们都还记得他。“在课堂上的这些快乐的时光,我觉得是让双方都非常怀念的。”大熊老师说。

我让大熊老师回忆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瞬间,他和我说了一个“学习”之外的瞬间。

有一次试听课,当天正好是母亲节,他就对镜头前的孩子们说,”今天为了感谢咱们的妈妈,我们来转过身给妈妈一个拥抱。”一个孩子真的转过身抱住了自己的妈妈,和妈妈说,“妈妈你辛苦了。”尽管孩子是开心地讲出这句话的,但大熊老师看到镜头里的母亲很受触动,“不一会儿眼泪就直接掉下来了”。

“在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不单只要关注他的思维方式,更好的是说,他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有一些更好的品质。”大熊老师说,这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也很重要,但平时很少有人去教育和引导孩子。

豌豆思维希望培养的是“爱思考、有方法、会应用、能表达”的“完整的人”。

姚文慧也相信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它很多时候是人和人(之间)的影响。”我今天给你讲授知识点,我影响了你80%,但是可能我授课表现出来的状态,我跟你讲的一些话,然后我对你习惯的带动,长期来说影响可能是更大的。”


也就是说,“学习”之外的影响可能更关乎孩子的未来,也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姚文慧很喜欢陶渊明的一句诗,“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工作中,她也时常用这句诗勉励她的同事们。

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在专业之外,还会花时间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一些经典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像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看了起码有一二十遍,“常看常新”。新出的书,前沿的论文,都不能落。“新课标”发布,也要及时研究。总之,凡是能帮助“影响”学员的理念、工具,都要去学习、了解,拿来“为我所用”。

不过,虽然“常恐负所怀”(或者,正因为“常恐负所怀”),很多出门在外的场合——旅行、出差,或举办线下活动——姚文慧时常听到“很多特别正向的反馈”。

她会听到小朋友很直接地告诉她,“我现在读的是某某老师的课,我超喜欢我那个老师”;也会看到家长在说自己家的孩子成绩很好的时候,一旁的孩子“不经意间流露的笑容”。她听到最多的一个来自家长的反馈是,他们的孩子上了豌豆思维的课之后,“都不用怎么管”。

姚文慧说,每次收到这样的反馈,对她来说都是一次“能量的补充”。看到孩子们真的在从数理思维中受益,她就会觉得前面所有的努力、经历过的困难时刻都“非常值得”。
我们也觉得,这群用心做教育的人做出的课程“非常值得”被推荐。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姚文慧、大熊老师和豌豆思维的老师们的“影响”,不妨0元领取豌豆思维为童书妈妈的读者专门准备的试听课,实际体验一下豌豆思维的课程。

点击领取免费试听课程




欢迎加入童书妈妈全支持社群

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



童书妈妈三川玲
童书妈妈使命:教育使人类更幸福。 愿景:让幸福教育成为时代主流。 擅长:以读写入道,用阅读写作做幸福的教育。目前已经带领6万名孩子幸福读写,培养5000名读写导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