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

学术   2024-11-23 08:51   上海  

文化研究

游戏哲学·《黑神话:悟空》(主持人:夏德元)

被重建的童年记忆与人类的游戏化生存

——从《黑神话:悟空》和 Jellycat 看游戏文化的发展趋势

夏德元


“不可传达”的传达:元宇宙技术与中国文化灵韵

——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邓建国


论影游融合视域下的《黑神话:悟空》现象 

陈旭光


艺科融合背景下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创新路径

——《黑神话:悟空》对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若干启示

刘泽斌  孙  晶


《黑神话:悟空》能否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基于电视与电子游戏时代更迭的视角

洪夏于郊  沈少华 

文化研究关键词

另一个声音,同一个声音
——从声音人物、概念人物到节奏人物

姜宇辉


从“巫术宗教”到“音乐审美”
——论中国上古“以乐为教”传统的建立

张小雨

艺术研究

戏剧戏曲

晚清民初的上海会馆戏曲活动

蓝  凡


民国时期《荆钗记》在温州的演出与版本变化

陈慧君


音乐舞蹈

近代上海粤乐传播与新型民族音乐发展
——以精武体育会粤乐部为中心的考察

黄  轲


美术设计

从拒斥物性到拥抱物性: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物品性分析 
李新铎  李国华

景观研究

作为观念的景观:互文理论视域下的奥运传播景观与国家形象塑造
——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甘莅豪  张虹倩


摘要

Abstract


被重建的童年记忆与人类的游戏化生存
——从《 黑神话:悟空 》和Jellycat 看游戏文化的发展趋势

夏德元

 

摘要: 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玩具品牌 Jellycat 的现象级流行反映了年轻人重建童年记忆的需求及游戏化生存的趋势。《黑神话:悟空》通过经典故事《西游记》唤起集体记忆,并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新演绎儿时的英雄梦想;Jellycat 则通过毛绒玩具温暖、治愈等特质和游戏化的情景营销策略,满足人们对情感慰藉的需求。对童年的追寻,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也是自我认同与身份探索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知的提高,游戏化思维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广泛领域。游戏化机制的应用和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不仅激发了用户的创造潜力,形成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游戏文化的进一步泛化,游戏将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人类整体向游戏化生存的社会形态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望从根本上颠覆社会组织形式,给人的主体性带来质疑和挑战。如何在虚拟世界中重建童年记忆,获得身体自由与精神充实之间的平衡,在娱乐活动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 不可传达 ”的传达:元宇宙技术与中国文化灵韵
——以《 黑神话:悟空 》为例

邓建国
 

摘要:  “灵韵”曾被视为“不可传达”,作为记录和传输身体的元媒介,元宇宙技术为游戏玩家提供巨大的沉浸感和互动性,进而也为改变“灵韵”的传达提供了新的可能。《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得益于发达国家研发的虚幻引擎技术和显卡算力、中国制作团队的长期主义和巨量资源投入以及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精妙绝伦、充满想象力的中国神话美学和文化传统。这三者合一使得中华文化中的“灵韵”(物质性、空间性、身体性和叙事性)在数字时代被忠实地记录和广泛地传播,进而打破了本雅明所言的“机器复制”和“灵韵保存”之间的矛盾。


论影游融合视域下的《 黑神话:悟空 》现象

陈旭光


摘要:  《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国产 3A 游戏,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游戏,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与新媒介艺术,超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跨越游戏、网络、电影、文旅等媒介或产业的重要文化现象。其成功可置于影游融合的新美学定位与文化产业格局中去理解和阐释。影游融合是人工智能时代“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表征,也是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的绝佳案例。《黑神话:悟空》是典型的电影化的游戏,体现了“影游融合”新美学、新思维和新产业的新高度。“影游融合”研究与《黑神话:悟空》的技术、美学和产业实践,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有望拓展电影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包括电影、剧集、游戏、动漫等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整体性、整合性发展。


艺科融合背景下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创新路径
——《 黑神话:悟空 》对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若干启示

刘泽斌  孙  晶


摘要:  作为一款备受瞩目的国产 3A 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通过创新演绎传统神话故事,创造了一种艺术与科技融合、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的崭新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探索了以游戏为媒介传播中华文化的创新路径,打破了文化“出海”的瓶颈,拓展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这一模式也显示了科技驱动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可能性,预示着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广阔的发展前景。


《 黑神话:悟空 》能否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基于电视与电子游戏时代更迭的视角

洪夏于郊  沈少华

 

摘要:  分析《黑神话:悟空》的传播路径、创作内容及其在文化市场的地位,可以看到该游戏凭借高质量的制作、对 1986 年版《西游记》电视剧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成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展现了文化自信。《黑神话:悟空》作为一款电子游戏,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等优势,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突破,具有成为新一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的潜力。


另一个声音,同一个声音
——从声音人物、概念人物到节奏人物

姜宇辉


摘要: 人声,向来是一个迷人的哲学主题。从亚里士多德到罗兰·巴特,人声一直被置于声音和意义之间,作为沟通的纽带和转换的环节。在声音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中,它主要展现为声音人物这个关键的形态。这个概念又与当代哲学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德勒兹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所阐发的概念人物。在概念人物的哲学创造和声音人物的艺术体验之间,梅西安最早创发的节奏人物这个概念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但节奏本就具有肯定与否定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面向,它既是生命的创造,但同时又面临着死亡的深渊。这两个面向在当代对人声的研究中也有深刻体现。从卡内提到阿甘本,从多勒到声智小组,否定性之人声似乎正在成为数字时代重构主体性的一个强力节奏。


从“ 巫术宗教 ”到“ 音乐审美 ” 
——论中国上古“ 以乐为教 ”传统的建立

张小雨


摘要:  从传世文献来看,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国古人便开始了“以乐为教”的尝试。但当时的音乐舞蹈并非独立的教育形式,在先民最初的音乐观念中,是将其作为一种祈求庇护、消除灾难的巫术仪式。音乐高度集中于少数巫师手中,当时所谓的乐教,其实是依附于巫术仪式下的一种巫师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至“五帝”末期,伴随着“绝地天通”的开展,先民们逐渐从原始巫术转向宗教信仰,人之主体性逐渐觉醒。自此,音乐舞蹈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价值,才得以显现。夏人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乐舞娱乐自身,而不仅是献享天神,从而实现音乐的世俗化转向。随后,影响中国千年的“以乐为教”传统逐渐建立。


晚清民初的上海会馆戏曲活动

蓝  凡


摘要:  晚清民初的上海会馆,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直接产物。会馆的戏曲活动,标志着商业与戏曲的联系。现有资料可查的上海会馆公所近 400 家,较具规模的前后也达 100 家,如南市商船会馆、绍兴浙绍公所、福建三山会馆等。上海的工商会馆,一般均建有固定的戏台,成为同乡商人住宿、议事、祭祀、宴乐,尤其是同乡联谊或商业酬神的娱乐活动设施。除了应有的酬神演剧功能外,平时会馆戏台已经成为应酬演剧的商业性场所。所以,会馆戏台成为商贾与戏曲发生关联的最基本纽带。上海会馆的戏曲活动,在上海近现代戏曲的衍变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作用。


民国时期《 荆钗记 》在温州的演出与版本变化

陈慧君


摘要:  自北宋末期南戏在温州诞生以来,各种戏曲样式在温州蓬勃发展,并始终保留南戏的艺术特征,体现着南戏的发展轨迹。民国时期,温州的《荆钗记》演出延续着南戏的美学风格,在故事上细致展现钱玉莲的悲凄命运,在演出上强调出目的新颖组合与丑角的插科打诨,在音乐上表现出曲文、曲调的灵活变换,呈现出故事更新颖、曲调更富于变化、表演更具趣味性的舞台风格。受温州当地崇尚喧闹的审美趣味,以及温州人自觉的创新意识影响,在发展过程中,温州地方剧种始终融合地方审美特色,不断借鉴其他表演艺术,展现出与南戏一脉相承的美学特征与发展轨迹,不仅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具备了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持续动力。


近代上海粤乐传播与新型民族音乐发展
——以精武体育会粤乐部为中心的考察

黄  轲

 

摘要:  奉行“精武主义”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不仅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武术社团组织,还是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机构。该会开设了众多文化与音乐类课程,其中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粤乐的教学与表演。该会专设的粤乐部,有全职和兼职的粤乐教员及行政工作人员,有固定的粤乐教室与设置于总部及分部的教学点,更有络绎不绝的会内外学习者。在教学基础上,粤乐部又组建乐队,开展粤曲奏唱、粤剧排演、用粤调配乐伴奏“国操”舞蹈等演出,以及开发有西洋乐器加入的粤曲合奏与伴奏形式,还为其演出编印中西乐谱集。该会粤乐由此成为精武会组织发展与外联之名片、上海粤乐之翘楚,更因注入时代因子、都市特质及中西贯通人才的作用,而成为近代上海城市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近代中国多元音乐形态中一支推动新型民族音乐发展的显要力量。


从拒斥物性到拥抱物性: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物品性分析

李新铎  李国华


摘要: 后现代主义艺术审美体系,一方面强调对于物性的拒斥,追求观念性与偶然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回归物性,强调对材料的使用。后现代主义对于物的复杂态度使得艺术与物性的关系在对立与统一中不断演进。同时,机械化大生产所带来的媒介爆炸,使得物品开始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重新审视物品性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为观念的景观:互文理论视域下的奥运传播景观与国家形象塑造
——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

 甘莅豪  张虹倩


摘要:大型社会景观不仅可以从批判性、现代性视角观照,也应该从建构性、后现代性视角来切入。从后现代性的互文理论来看,社会景观并非单一时空背景中的主体独白和表演,而是一种多声部的时空和主体互文现象,既是一种视觉的呈现过程,也是一种观念的建构过程。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可从共时性互文、历时性互文和主体性互文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此次全球性景观设计和生产的内在逻辑,及其所传达出来的国家形象观念。从共时性互文视角来看,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生成于五个空间事件: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分国家的体育政治化、全球的后疫情治理和中国人喜迎春节。从历时性互文视角来看,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景观中的固定仪式环节在继承以往冬奥会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巧妙传达了“简约、环保和绿色”的新时代理念。从主体性互文来看,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致敬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更致敬了历届冬奥会,塑造了一个更加从容、包容的中国形象。 


征稿启事

      《文化艺术研究》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化艺术类学术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33-1355/J。含文化研究、艺术研究、景观研究和海外新译等板块,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文化产业、文化传播、艺术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美术设计等十余栏目。

      本刊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更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来稿一经刊出,即奉样刊2册,并致稿酬。来稿审稿时间一般为两个月,一经通过,将及时奉告。热忱期盼海内外学者不吝赐稿。

电话:0571-82606323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高教园区耕文路399号(311231)

投稿邮箱:whyshyj@163.com







人文学学术资源在线
本学术平台旨在发布历史学、金石学、民族学、文字学等学术资源,包括书讯、期刊目次以及重要论文等,打造覆盖港台、日本、韩国的学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