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意诗篇到野味佳肴:多学科沉浸式探索自然之境

文摘   2024-05-29 19:38   新加坡  



当昆虫在皮肤上爬行,带来轻微的痒感常常激起一阵慌乱的挥手与尖叫。但对于学习《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历史》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之旅正是从直面这种本能的恐惧开始的。


他们被要求坐在一片草地上,闭上眼睛,全身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丰富触感,包括昆虫细小的足部——学生们在后续的课程中将了解到这是昆虫的跗节。这门课程由新加坡国大学院 (NUS College) 的高级讲师翁宇晨 (Yuchen Ang) 博士教授,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开启感官,体验大自然。


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的翁博士说:“在研究环境之前,你必须先对环境感到舒适,并感到足够安全以产生好奇心。”他诙谐地分享了一种非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棍子模拟昆虫在闭着眼睛的学生身上爬行,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感知和体验。


▲作为体验式学习的积极倡导者,翁宇晨博士希望这种身临其境的大自然之旅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博物学家的技术技能,还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惊叹、好奇心和热情。(图片来源: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一课程是他对体验式学习理念的坚定践行,通过野外考察和自然笔记等方式,他为来自不同院系的约20名学生提供了体验式学习之旅。经过七次课程,翁博士看到学生们从最初对自然的知之甚少,甚至略带恐惧,到最终都对自然界的奇妙景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位生物多样性爱好者同时也是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Lee Kong Ch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的资深策展人,自幼便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所以我经常在放学后和表兄弟们一起去我成长的甘榜抓蜘蛛,”翁博士回忆道,“我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但真正点燃我对大自然好奇心的,是我在大学选修的进化论课程。”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本科期间,讲授这门课程的教授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希望将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传递给他的学生们。他说:“我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博物学家——能够细致地观察自然世界,并注意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


“这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教会他们如何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对待这种好奇心。”


跨越学科界限


然而,研究自然历史并不仅仅是科学的范畴,而需要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


翁博士解释说:“从细致观察自然现象,到科学地解析其背后的原理,再到以艺术的手法去诠释它们,这是一个科学和艺术交织的整体性学习。


他指出,向其他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也很重要,尤其是那些他未曾涉足的领域。他曾与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 (Yale-NUS College) 的视觉艺术教师陈彦云 (Chen Yan Yun) 博士合作,让各自的学生互相教授视觉艺术和生物学领域。环境哲学是他积极与教学同行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他不断向同行们寻求关于教育学生的高效方法和最佳实践的建议。


“我经常邀请其他教育工作者来给我的学生举办客座讲座,同时我也乐于在他们的课堂上分享我的知识,”他补充道,并提到了与新加坡国大学院的 David Merry 博士在环境哲学方面的合作,以及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系的 Rudolf Meier 博士在进化生物学方面的合作。这种对跨学科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重视与新加坡国大学院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作为新加坡第一所荣誉学院,新加坡国大学院融入了新国大生态系统,其学生可以接触新国大的全部课程、设施和其他机会。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对自然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逐渐成长为充满好奇心的博物学家,能够独立向公众讲述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图片来源: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另一项传授多学科技能和知识的活动是野外考察,这也是课程的重头戏。在休课周期间,学生们会前往附近的岛屿,如圣约翰岛,进行为期三到四天的露营体验。在那里,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他们可以将前半部分课程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在野外考察中,我试图模拟专业的野外调查。学生们练习各种调查方法、样本采集技巧,甚至包括烹饪等实用的野外生存技能,”翁博士解释说,并补充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他们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在大自然中的感受。


来自新国大理学院 (NUS Faculty of Science) 和国大学院的二年级学生 Syakirah Binti Jamaludin 兴奋地说:“课程中最让我难忘的经历就是夜间调查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夜晚深入森林,那里的各种声音让我惊叹不已。虽然视线受限,但我感觉自己并不孤单,因为森林里充满了生命和生物多样性。”


▲在野外考察中,学生们不仅磨练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并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技术来捕捉和处理昆虫,以供博物馆收藏。(图片来源: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野外考察中的一项练习是让学生们尝试在两小时内像描述新物种一样来说明并描绘一种植物。


当学生们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他们还会被引导至肯特岗校区周边进行小型探索,并通过撰写笔记、创作诗歌、绘制素描等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和感受。这项名为“自然札记”的活动巧妙地将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融入学生的作品之中。翁博士指出:“艺术可以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因为他们会探索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比如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我非常喜欢自然札记,因为在课堂之外,我能够以自己的时间和节奏欣赏和体验自然。给我布置的作业允许我自由安排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地点,去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Syakirah 回忆道。


因此,下次当你在校园里遇见正专注凝视一株植物的人时,他们很可能就是翁博士的学生,正在为这株植物谱写一首动人的诗篇。


自由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翁博士不仅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在评估形式上展现了独特的创新。他秉持着“相信学生”的理念,让学生们从野外考察归来后便开始着手准备期末项目。


“我鼓励学生们自己想出令人惊叹的项目,相信他们到目前为止已经足够投入课程,”翁博士解释道,并补充说学生的项目提案总是令他感到惊喜。


一位热衷于舞蹈的学生决定编排一个反映蝉生命周期的舞蹈表演;另一位学生则捕捉并烹饪了亚洲编织蚁(黄猄蚁),供同学们享用。


另一个学生的项目是在玻璃框中展示各种昆虫标本,包括一种罕见的蜣蝇,这是迄今为止在新加坡收集到的第三个此类标本。在他们的项目中,这些学生利用社区 Telegram 平台提供的线索,编写了一本野外指南《桂树学院的昆虫》,内容包括在寄宿型学院捕获的昆虫。他们的项目最终为他们赢得了全额旅行奖学金,让他们有机会在柏林举行的第七届学生研究会议 (7th Conference for Student Research, StuFo 2022) 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开放式概念的期末项目,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探究能力,以各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图片来源: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学生项目的创意和水平证明了翁博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成功。他希望给学生灌输一种惊奇感,让他们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以致用。


他记得有一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找到他,希望开展一个关于昆虫恐惧症的研究项目。尽管这名学生有强烈的昆虫恐惧症,以至于在处理昆虫时会流泪。


“但她对这个课题非常好奇,并努力学习。项目结束后,她更加害怕昆虫了,但至少她的恐惧变得更加理性了,”他笑着回忆道。


这种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和热爱也在周围不断发展壮大的社区中延续。一群校友发起了自己的兴趣小组 Biocurious,甚至组织了潮间带徒步旅行等活动和工作坊,以进一步探索新加坡丰富的自然遗产。


他总结说:“当收到前学生发来的邮件,里面附着让他们忆起学习内容的植物或昆虫照片时,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NUS News,原文标题为From plant poems to critter cuisine: A multidisciplinary immersion in the wonders of nature


点击“阅读原文”

浏览文章英文版

NUS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最新文章